APP下载

消费主义批判与消费伦理构建

2016-05-30于博瀛

北方论丛 2016年1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价值导向消费主义

于博瀛

[摘 要]消费社会不同于其他社会的特征,早已在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以体现。在实践维度上,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通过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正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从一个社会整体性的健康发展角度来看,这种导向作用可以分为积极的导向作用和消极的导向作用。面对消费社会带来的信仰危机、生态危机,应积极倡导负责任的消费。负责任的消费,应从制度和文化两个层面来克服消费主义,并努力建立一种健康积极的消费伦理。

[关键词]消费主义;消费伦理;价值导向;消费社会

[中图分类号]B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6)01-0142-05

消费是经济效用的尽享,以此为基础的消费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消费的逻辑不仅是西方经济理论中的抽象数理,更是马克思所阐释的生产关系诸环节中的重要结构。从历史的视域审视,在当今由物质化“决定”的时代,社会大众的生活不断变化、丰富多彩。在所有的既往文明之中,可以在历史的洪流中流传下来的是所谓的“物”,是历久弥新的建筑物和促进进步的人化工具,然而,却是生活在物之中的我们,作为亲历者,证实着物由产生到不断完善再到消亡。我们所谓的物并非自然物,而是由资本主义工业化繁衍的商品。繁盛的商品经济形态表现出来是资本主义“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掩盖在并非真实的景象之后却是各种信仰危机,以及潜在的生态灾难。西方经济理论中的消费函数,仅是对于消费行为的数学抽象,未能反映生产关系变化所导致的潜在危机。这些危机是那些未生活在欠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城市中的人们所难以体会到的,因为这些人居住在物质环境得到了社会较好的保护,他们所看到、所听到的世界,并不是存在哭泣、存在贫穷的真实世界,他们所了解到的是一个被媒体包装的、虚假建构起来的影像之中的纷繁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消费心理逐渐演化成对于资源稀缺性的过度反应,商品经济逐渐演化为市场经济,在具体形式上,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城市的人们除了对偶尔会出现的沙尘暴会深感不悦之外,大部分时间,都会迷失在纷繁陈杂的百货商场里,沉浸在消费的欲望满足之中。

一、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

所谓的消费社会,就是大部分人把消费当成主导的意识形态和存在逻辑,即将消费逻辑变成普遍逻辑,“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1](p.173)。消费社会不同于其他社会的特征,早已明显体现在当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为消费社会的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不仅是一般物品,人的身体、情绪、精神等也被消费逻辑吞噬,成为一种文化工业的商品。由于早期物质方面匮乏早已不复存在,经济生产逐渐过剩。消费社会正面临的是如何面对耗费、如何去应付过剩的物质能源被浪费、生产出过量商品等严重问题。所以,就会出现某个国家可能为了处理积压多年的过剩军火,而发动一场荒谬的战争; 商家们尽心竭力追逐数不清的无用竞赛和无意义狂欢,仅仅是因为这些活动可以消耗掉大量商品和产品。然而,消费逻辑也并非完全违背马克思对生产逻辑的认知与分析,但有所不同的是, 生产不再是逻辑中起主导作用的地位。当今社会的消费不同于以往仅是消费物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更注重象征价值,更趋于一种符号的消费。消费社会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开始由生产领域转向文化领域,消费主义即表现为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消费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对财富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动力,它具体表现在对资本利润的获取。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消费主义作为价值上的信念,在消费社会中起到了支配资本运作的作用,“生产的目的就是毁灭,关键的问题就成了怎样去应付铺张、该死的耗费、怎样去面对过量的能源被转化为过剩的产品与商品、怎样去对待一个熵和失范之极限过程”[2](p.96)。19世纪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曾探讨了新教的责任伦理是如何推动着人们追求财富的同时,又相信宗教的拯救。作者认为的新教精神就是以赚钱为天职的观点,这也是早期的资本主义精神所宣扬的,也是这种价值信念和精神在西方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发中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19世纪末期, 新教精神已被经济主义替代用以支持资本运作,“就变成可以多多少少被随心所欲地替换”[3](p.294)。

在哈贝马斯看来,在人类物质化的社会中,消费主义的发展与现代性紧密相关[4]。虽然思想家们对现代性各执一词,但不容置疑的却是,现代性起源于启蒙运动,是启蒙运动直接摧毁了宗教世界,从而开启了西方社会的理性思维模式。但是,启蒙虽然推翻了宗教信仰,却没有什么新的意义出现,唯有启蒙的后续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人们在不能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意义的时候,会由精神性价值的信仰转向物的满足来填补精神上的匮乏。

二、消费主义的价值导向

消费行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具体社会实践中,消费行为的日渐大众化带来了现代社会的消费运动。纵观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社会大众节俭观念的形成,一方面倚赖于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另一方面,源于社会生产力的不足。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产逐渐过剩,生产的目的就是把商品卖出去。随着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鼓励和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就相继出台。有了来自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消费主义就有了更为适宜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土壤。可以看出,如今,消费主义被贴上了爱国主义的标签,即“消费”已然成为公民应尽的义务,因为多一份消费,就意味着多一份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正是由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支持,消费变得正当又合法。而消费行为和抽象的国家符号之间,和热血沸腾的民族情感的联系,又让国家意识下的消费行为更加高尚。

在现代社会形态下,消费社会建立在符号的象征意义之上,“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物品/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5](p.113)。因而消费的商品就彰显的社会个体的价值,起着身份识别和区分的作用。随着贵族时代的消失,血统不再体现地位,人们就会从消费的商品对社会个体进行价值和地位的评判。除此之外,被民主社会倡导的人人平等基本思想,也由于人人都可已获得金钱和货币,而变得在消费主义的层面上易于实现。

在逻辑上,垄断和差异是互相排斥的。但在消费社会中,二者却可以共存,这是因为逻辑上的差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差异,而是仅仅在于表明他们服从了某种编码或是归属于某种价值等级。正因如此,消费很难实现人人平等,也不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差异[6]。消费体系的不断变革,并不能消除消费背后的社会差异。所谓逻辑上的平衡,只是一种理论化的设想,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们通过消费得到满足感和愉悦感,消费本身却在消费社会中生生不息。在实践维度上,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通过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正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从一个社会整体性的健康发展角度来看,这种导向作用可以分为积极的价值导向作用和消极的价值导向作用。

(一)积极的导向作用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消费领域的价值追求,通过消费主体的具体消费表现,会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调整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地导向作用。

1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生产和消费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两极,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消费作为社会生产的实现过程,能否完成决定着社会生产的“最后一公里”能否打通,所以,社会消费对社会生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反作用,这种重要的反作用最明显的标志就在于能否充分地推动社会再生产的循环发生,调动生产部门的生产积极性,调整社会的生产结构,最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消费主义的产生,掀起了社会的消费热潮,人们大量购物,普遍消费并提高消费要求,生产部门的商品被快速投入消费,这推动着社会再生产的快速循环运行,作为社会生产细胞的企业,受到市场需求的强大刺激,不断追加资本以扩大再生产,工人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更多的商品被生产出来,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消费追求。同时,人们在不断消费现有商品过程中,又产生出更多新的要求,一切商品的质量和数量都要在消费市场中受到消费者要求的检验,落后的生产取向受到挑战,新的时尚、新的消费导向不断产生。在这种情况下,生产部门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夺得市场份额求得生存,必须生产出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落后的生产部门遭到淘汰,新的产业应运而生,社会的生产结构不断调整,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2调整社会生产关系。消费主义刺激着人们的消费神经,人们狂热地消费不仅改变着社会生产力,同时还在调整着社会的生产关系,这是社会生产结构变动的必然结果。由于受到消费领域的刺激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各产业部门不断调整,社会的生产结构发生变动。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变动,满足逐渐提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必须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微观领域,企业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以及工人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企业的分裂和合并更加多样,资本的调整重组更加灵活,扁平式管理取代垂直管理,工人与机器的分工合作更加合理等等,企业内部关系不断调整变化;在中观领域,企业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企业间关系的发展变化,产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发展变化,最终导致各产业间的分工协作发生变化;在宏观领域,面对社会各种变化,国家的经济体制必须调整以适应变化,国家的经济制度也必须改革和发展。最终,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不断的量变和质变中得到调整。

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生产的商品更多的不是挤压在仓库中,而是投入社会方方面面的消费热潮中。生产过剩得以遏制乃至消除,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生活必需品的日常消费,更多的消费品种类在人们的消费欲望中产生和变化,更多的消费品数量投入市场满足人们需求,更好的消费品质量在人们的追求中不断巩固和提高。资源的生产潜能不断被发掘出来,能源的淘汰和更新不断地替换,人类的劳动潜力也在不断地被激发出来。一切都在变化发展,经济在不断扩散,世界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都被纳入人类的经济体系中;社会在不停地发展,一切为了人们需求而生产,一切都为了人们需求而消费,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飞速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在迅猛提升,人们有更多的闲暇、精力和条件去追逐、去挑战、去发现,人类的经济社会得到发展。

(二)消极的导向作用

消费主义的盛行,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不仅会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会给人类文明建设带来严重的灾难,这方面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引发社会文明中的伦理危机,这种伦理危机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的伦理危机和人与人的伦理危机两个方面。

1物的价值让渡于人的价值,人与自然间存在张力。一切为了消费,人们消费一切。一切自然存在物都可以转化为商品,一切商品的生产都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人们的欲望被无限放大,在人类欲望日益扩大的缺口中,自然被逐渐吞噬。人们忽略了自身本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整体的利益服务于部分的利益,能源被过度开采和消耗,资源日益枯竭,污染严重,生物濒临灭绝,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越来越具有对抗性。一方面,人们过度消费着自然;另一方面,自然在被人们过度消费的同时,以自身的败坏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消费要求。自然存在本身的价值意义被抹去了,人们专注于自然之于人类的短期价值意义,而忽略了自然之于人类长远发展的真理尺度,最终,人们消费的不再是物的享受,而是人类文明中的精神内涵。人与自然的间对抗,最后摧毁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类本身。

2人的感情关系让位与物的交换关系,人们的感情失去人文皈依。观念上的消费主义是指,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现在还不能实现高消费,但已经在极力追求或模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甚至常常超出经济能力或压抑基本需求的满足而去追求心理或观念上的消费。消费主义,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过度蔓延冲击着人们正常的伦理秩序,引发伦理尺度内的价值混乱。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伦理秩序发挥着维系社会规范运作的重要功能,然而,消费社会的到来,一切传统的伦理规范都要重新接受检验,价值标准的建立来源于现实中的行为需要,消费的发展扩大,使得消费主义成为价值领域中的主流,同时作为主流伦理价值的消费主义又会指导人们的实际行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心是消费,人与人之间交流中的感情内容慢慢消逝,而物的消费内容迅速填补了这一空白,人们在互相消费中沉沦了。但作为社会性的生物,人性本质的需要乃是情感的交融与分享,人们在消费中不仅迷失了,而且混乱了,这种混乱,归根结底,是伦理秩序的混乱,是现实社会中不健康的人际交往在伦理领域中的反映。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使一部分有经济能力的人群,将消费主义价值观体现在现实的购买行动上,而那些尚不具备高消费能力的人群则在消费观念上有了一定的消费主义倾向。因此,消费主义的过度盛行,引发了社会文明中的伦理危机,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

三、消费社会的危机

如上所述,消费主义的盛行,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不仅会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会给人类文明建设带来严重的灾难。消费主义主导的现代社会形态下,消费社会建立在符号的象征意义之上。但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影响下,西方工业文明在消费社会繁荣的表象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深重的危机,这种危机具体表现在信仰危机和生态危机上。

(一)严重的信仰危机

当今社会,人们更多地将对物质的追求等同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7],体现了人们精神信仰的缺失,以及价值的虚无。消费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价值虚无化的一种体现。在更多的实践中,消费主义文化掩盖了人们精神的缺失。当人们徒劳地企图用物质来满足内心精神的空虚,消费主义便成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而更为繁荣了起来。而对物质的追求则带来了消费主义的盛行,这无疑进一步掩盖了人们的精神危机。消费主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愉悦,实际上只是人们对物质追求在精神上的映射,并不能等同于人们在精神性的信仰中得到幸福体验。消费主义将人们引导向盲目的物质追求,使人们相信消费引起的满足感即是精神的追求。然而,“消费”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研究发现,消费行为几乎影响不了人们的幸福感体验。人类幸福感源于社会关系和闲暇。心理学家迈克尔的《幸福心理学》中曾提到,“闲暇”在消费社会中被忽略,甚至遗忘。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麻痹了人们的思想,甚至遗忘了追求人生意义的真谛。消费主义带来的信仰危机表明,幸福并不是消费带来的短暂的、感性的快乐和满足,而是在真正意义上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人生价值的体验。

(二)严重的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消费主义的盛行,带来了对物的无止境的掠夺和占有。但是,人类占有地球文明的资源是有限的,全球范围内提供的有限的物与人们愈来愈膨胀且无止境的消费观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资本主义下的社会,工业实行批量化生产意味着对自然进行大肆掠夺;消费水平的居高不下实际上掩盖着对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废弃。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高度发展,缓和了人和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却使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繁华的消费社会掩盖不了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因为大量的生产和大量的消费,虽然能极大地促进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短暂的而且不可持续的,并且引起了严峻的生态危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土地沙化速度惊人,面积增大,地陷情况频频发生;海洋、河流和湖泊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两极冰川也开始融化;大气破坏严重,臭氧层洞越来越大……这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已经越来越严峻。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生态危机已经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亟待我们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和消费习惯。

四、走出消费社会危机:消费伦理的构建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消费主义作为价值上的信念,在消费社会中起到了支配资本运作的作用,但实际上却潜藏着深重的危机。基于以上分析,需要从制度和文化两个层面上进行调整,来帮助我们走出消费社会的深重危机,建立消费伦理。

在制度层面上,要转变消费主义的经济模式。在走出消费社会危机的过程中,制度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制度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则,并最大限度地扩展其在诸如环境、资源等的接纳空间。因此,要尽快实现循环经济立法。明确将生态环境列入法律范畴内。同时,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方式,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建立良好政策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此外,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用,形成各市场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良好局面;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要建立新型经济核算体系,将经济增长硬性指标改为弹性指标,用预测值代替目标值,将传统的GDP改变为绿色GDP等[7]。在制度建设上,还要注意防止资本侵入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尤其是精神层面,要市场领域的消费主义、金钱至上的原则上升为精神领域的唯一标准,使人们的生活资本化,精神利益化。因为只有限制资本活动的领域,才能把消费控制在市场领域,使消费主义也控制在市场领域,不至于使消费主义影响到人们的方方面面,从而可以鼓励人们以除消费以外的方式去追求生活的真善美。

在文化层面上,政府要倡导建立持久多元的文化。要引导人们将注意力从单纯关注物质、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转向对自我健康的关注,对教育和学习的热爱,对音乐、贴于、建筑艺术和创造的追求,对家庭、社群以及社会活动的支持,以及对大自然的欣赏和敬畏,对人生的深入反省思考。而建立这种持久且多元的文化,关键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需要人们摈弃原有的传统物质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并不是奉行集体主义至上甚至是将集体主义作为唯一的标准而忽略个人的利益。人们当然可以合理合法地追求个人利益,追求自身的自由和解放。只是当人们转变了观念,不再盲目、过度地追求物质,那么消费社会对自然索取将会大大降低,整个社会也不再是物质主义至上的。当人们不再以物的形式来标识自我价值,当人们不在以消费来满足自我的精神需求,那么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就不再是单纯建立在对自然的无止境的索取上,地球的生态压力也会大大减少,生态环境也会得到改善。建立向上、多元、可持续的文化,不是意味着不消费,而是引导人们合理消费、理性消费,矫正我们现有的消费主义的错误倾向,建立正确的消费观。

综合来看,面对消费社会带来的信仰危机、生态危机,我们应积极倡导负责任的消费[8]。负责任的消费,一方面,要求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生态营销,企业自己主动去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求消费者早消费时,具有负责任的消费意识,选择购买负责任的商品,和负责任厂家生产的商品。比如消费者在消费时可以尽量选择对绿色、环保、节能、可循环再利用的产品、对于社会反响恶劣,明显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我们应坚决抵制。

从实践的维度审视,现代消费社会盛行着非伦理化的消费倾向[9]。消费者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而忽略了个体消费行为带来的对公众整体消费行为的影响。例如,大部分的汽车消费者都认为,购买汽车仅仅是个人的事,无关道德,也无关他人。然而,我国现阶段的消费社会并没有发展到很发达的阶段,我国对汽车购买、停放,行车安全管理等很多方面仍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很大一部人购买了个人汽车,但并没有专属自己的停车位。这种情况下,如果肆意停车,会侵占他人的公共空间。汽车消费者的增多,也带来了路面交通拥挤,城市道路安全,以及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所以,事实上,购买消费品不仅是消费行为,更是涉及到他人、道德、伦理、环境等诸多方面。任何人在消费的过程中是无权破坏环境、妨碍他人、危害社会的。这种伦理责任也需要消费者和生产成家来共同承担。

从政治经济学的要义阐发,过度化的消费逻辑会衍生出社会化生产中的系列矛盾[10]。如何调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以及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孰轻孰重的争论一致甚嚣直上。很多人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对立起来。虽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很紧张也偶尔是处于对立的状态,但二者并非是不可调和,不可缓解的。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拥有发达的经济和现金的技术,和治理环境的经验,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根率先做出表率,率先经济转变消费经济增长模式,并投入更多的资金、技术、人力去解决消费社会带来的种种信仰危机、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伦理道德问题。发展中国家自身实力虽然比较弱小,凭借其自身实力还很难解决环境问题,平穷等社会压力,以及国际竞争的困境,但发展中国家也应该积极倡导健康的消费理念,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培育负责任的企业和负责任的消费者,克服消费主义,重新建立良好的消费秩序[11],走出消费社会的信仰危机和生态危机,建立消费伦理体系,推动消费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从制度和文化两个层面来克服消费主义,并努力建立一种健康积极的消费伦理。

[参 考 文 献]

[1][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3]卢风.启蒙之后[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4][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4.

[5][美]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毕聿译,刘晓君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6]卢泰宏.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王生辉.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美]戴慧思.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M].卢汉龙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9][日]铃木深雪.消费生活论——消费者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1] 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哈尔滨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冒洁生]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价值导向消费主义
Film review:WALL·E
基于价值链导向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提升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价值导向分析
简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琅琊榜》浅评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