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网络流行词“男票”的合理性及意义

2016-05-30岳沛泽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理据

岳沛泽

摘 要: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男票”在网络用语中流行起来,与此对应的还有“女票”一词。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等角度,试图揭示“男票”背后的理据,分析其流行于网络的原因,并阐述了对网络流行语的再认识。

关键词:男票;认知语言学;理据;原因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220-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为消息传播和言论发表提供了快捷和自由的平台,有些网络词语在人们的热捧下成为流行语。百度百科将网络语定义为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既定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自行创造的词组或短语,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并延伸到现实生活,来表达网民特定的社会生活价值取向,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流行性等特点。本文所指的网络流行词,即网民在网络上聊天时常用的词语或符号,如菜鸟、大虾、板砖、潜水等。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流行语不是人们凭空臆造的,其产生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存在一定的象似性,是有理可循的。本文从象似性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语“男票”的产生理据,并据此重新认识网络流行语的价值。网络流行語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并传播着社会的新兴文化。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二、“男票”的来源

《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男票”一词。百度百科对“男票”的解释是:男票,网络词语,意指“男朋友”,是根据台湾对“男朋友”这一词的发音引申而来的网络词汇。其由来是,由于台湾人发音比较嗲,常常将“nan peng you”的发音读成好像两个字一样,网友就根据此发音创造出“男票”这一网络词汇,指的就是“男朋友”。

三、“男票”在网络上的流传及其词义

“男票”在网络上十分流行,成为年轻人口中的一个时髦词语。网络上有关“男票”的用例有很多,如:

1.求男票。——百度贴吧

2.春运无忧,有“男票”就有火车票。——《今日女报》

3.抢票哥,做我“男票”吧!——《饮食男女》

4.可惜木有男票啊!——某网友朋友圈

5.男票的正确使用方法。——搜狗网页

从词性上看,“男票”是名词性的,指的是男朋友。“票”有“票子、钞票“的意思,而男女朋友,又多是男方为女方付出,所以“男票”就有了女生拥有依靠的潜在意思,这种说法实际上也是女生们互相开玩笑的用词,有调侃的意思。“男票”一词,广泛应用于网络,80、90后们使用居多,其中,经常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互动的女性使用最多。

四、“男票”二字组合的合理性

网友在创造“男票”一词时,选用“票”这一字是有其根据的:

(一)“票”(piào)字在《汉语大字典》中有八个义项:1.迅疾;轻捷。2.标出。3.官府对下属有所分付或勾取的文书。4.作为凭证的纸片。如:车票;戏票;发票。5.纸币。如:钞票;角票。6.旧指被匪徒绑架勒赎的人。如:绑票;赎票。7.旧指非职业性的戏曲表演。如:玩票;票友。8.量词。俗称一宗为一票。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票”有六个义项:1.作为凭证的纸片:车票;戏票;投票。2.钞票:大票;零票。3.指绑架者用来勒索钱财的人质:绑票;赎票。4.批;桩:一票货;一票生意;一票买卖。5.指非职业性的戏曲表演:玩票;票友。6.姓。

由此可以看出,“票”指被匪徒绑架勒赎的人这一义项,是“男票”得以被接受以及流行开来的意义根据。“票”本来就有指人这一义项,所以虽然“男票”的来源是发音上的连音,但是选择“票”这个字,在意义上是有其合理性的。

(二)语言意义的发展变化,同人们的生活体验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语言中的隐喻、象似性等,都充分体现出现实生活经验在语言上的反映。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隐喻创造了新的现实,把这种现实限定在语言之内,从而使运用语言的人易于接受。隐喻的工作机制之一就是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相似性可以是客观的相似,也可以是主观的相似。相似性或相关性关系,是人们以相似性为联结点,用联想的方式建立起事物之间的联系。它经常是用日常生活领域的用语来表达抽象的或者新的经历。网络中出现的很多新词语就是这样产生并被人们接受的。“男票”是建立在功能特征相似基础之上的,“票”有“票子、钞票”的意思,而在男女朋友关系中,经常是男方为女方付出或买单,所以“男票”就有了女生拥有了物质依靠的潜在意思。这里是通过借用“票”的功能特征,建立起“男票”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票子”之间的相似联系,借以喻指在物质上或经济上依靠男朋友的女性。类似的,如“宅女”,借用“宅”的功能,喻指足不出户的女性。

(三)网络流行语中许多词语意义的产生可以从其产生的源头直接找到理据。“男票”是根据台湾对“男朋友”这一词汇发音引申而来的网络词汇。“男票”就是运用了连音理据,它要求人们发音时音色圆润干净、节奏准确。类似的如网络流行语中的“表”,即“不要”两字语音的连音;“酱紫”,原词是“这样子”。

(四)由于网民对社会现象的普遍关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常常是网民对社会现状的表达和宣泄,是其复杂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当下社会,在男女朋友关系中,仍然是男方在物质上或者经济上付出得多些,有的甚至成为女友的提款机,所以,可以由“票”的意义联想到“男票”在男女关系中的功能和地位,取“票”字其实也包含了长期免费饭票这层意思。“男票”这一网络流行语,正是作为网民主体的年轻人对社会现实的调侃和不满的反映。这样的表达,揭示了部分女性的价值观问题,但是从长远考虑,这种价值观是不可取的。

五、“男票”流行于网络的原因

(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在信息化时代,语言通过网络向社会传播,出现了许多新的用法和搭配。新词语产生后,在其传播过程中,传播手段非常重要。一个新词语能否流行起来,主要看它的流传广度、使用频率以及人们所掌握的程度,而互联网、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对新词语的快速传播功不可没。所以“男票”这一词语在短时间内能够流行起来,主要是因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二)交际需要

在网络相当发达的今天,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运用各种聊天软件进行交流和互动已成为时尚,也成为普遍的交流方式。运用这种方式交流时,网络流行语言受到年轻人的热捧,也成为他们的惯用语言。“男票”的普遍使用是人们以模仿的方式,顺应网络这一语言环境和当时的交流语境,符合人们特定的交际环境,符合网民追求时尚、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新鲜感的交际需要。

(三)社会心理原因

“男票”的流行也有其心理原因、社会原因。“男票”一词简短而又形象,听起来比较时尚,容易引起听众的注意,具有新意,容易感染听众。

1.“男票”这一词语很鲜活,符合人们追新求异的审美心理和语言认知心理。网络人群以追求时髦的年轻人为主,这一群体通常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同时求新求变。趋新避俗是人们共同的审美心理,语言感受也不例外。在交际过程中,“男票”被网民创造出来,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影响越来越大,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男票”的产生是人们思想的折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际范围的扩大,人们在选词上喜欢使用网络热词。

2.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大量充斥互联网,人们往往喜欢求新求异,“男票”这个词迎合了人们求奇求新的心理。因此,“男票”在语言使用中,尤其是在网络上的使用,就成为人们的优先选择,这也是人们语言使用心理的自然诉求,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社会竞争时的一种心理。

3.网络流行语常常是网民对社会现状的表达和宣泄。在很多情况下,流行语的创造反映了人们某种心理需求,或炫耀个人创造的天赋,或在网络上表达个人独特的生活价值取向,或仅仅为了取悦众人、跟上时尚的脚步。“男票”的流行是当今某些年轻人的恋爱心理、价值观的反映。

4.“男票”的流行也和人们的从众心理有关。大多数人都有从众心理,当某一新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被某一部分人经常使用时,有一些人为了不脱离群体,也跟着使用,这为进一步扩大“男票”的传播范围提供了可能。

(四)语言向着经济性方向发展

人们使用语言的时候,经济原则总是在起作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不仅可以使人们的交际变得轻松幽默,而且符合人类认知世界时所遵循的经济原则,即花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交际效果。“男票”相比“男朋友”而言,发音更省力,表达更幽默,同时符合当今时代下人们的社会心理特点,这也是“男票”在网络上流行的原因。

(五)语言创新

故意打破语言使用的常规,这是语言创新的体现。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必然突破原来的语言结构,产生新的结构和搭配,这就是语言创新的体现。词汇用法的变化,也反映了语言系统吐故纳新的变化过程,是语言系统生命力的最好体现。“男票”的流行也是语言创新的要求。

六、结语

虽然“男票”在网络上大受追捧,但是它还是在热衷于利用网络进行交流互动的年轻女性之间流行更广一些,是在比较轻松的语言交际氛围下使用的,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我们在使用时应注意交流对象和交际场合,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一般而言,还是普通的、大众化的用语更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也更具稳定性,许多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络流行用语,会逐渐淡化出人们的生活。从语言规范的角度看,一味追求时尚用语会造成语言的混乱,对一些不必要的仿造和容易引起歧义的用语应该注意规范使用。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张恒君.“淡定”考釋[J].辞书研究,2013,(2).

〔4〕张义.说“赞”[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8).

〔5〕杨艳利.流行词语“接地气”的源流及其演变[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

〔6〕邹艳菁.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

〔7〕孙崇飞,王恒兰.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理据认知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7).

〔8〕洪滔.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流行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理据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标点符号产生的认知理据
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的功能理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