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路戏:从“乱弹”到国家级地方剧种

2016-05-30

福建人 2016年12期
关键词:寿宁县乱弹寿宁

北路戏诞生于清朝的民间戏曲,别名福建乱弹、横哨戏,2005年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6年荣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剧目:《蓝田带》《沉香阁》《宝莲灯》《翠花缘》《长坂坡》《水淹七军》《张高谦》等。

盛夏,傍晚。寿宁县影剧院。

穿着层层长衣厚衫的张华丽登上了舞台。她化着厚重的妆,头上戴满了繁复的饰物。一个水袖,一个转身,这位全剧团最年轻的演员极为专注,汗水渐渐湿透了衣背。

舞台上,17岁的小姑娘唱着延续了300多年的北路戏,她仿佛穿越时空,来到戏曲中的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着戏中人的爱恨嗔痴。古老的剧种与现代的青春活力,在这一刻,奇妙地融为一体。

梦回大清

北路戏的起源,得追溯到清朝。

康乾盛世,国泰民安。当温饱问题解决后,百姓就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了。当時全国流行乱弹腔,即使福建重峦叠嶂,也挡不住这股流行风从江西传入福建。

同一样东西,流传到不同地方,总会入乡随俗,被打上当地的印记,成为独特的存在。好比粽子,有的地方以咸为主,有的地方做成甜的,有的地方则习惯吃什么都不放的素粽子。乱弹也是这般,到了寿宁,就成了独一无二的北路戏。

当时,各地以乱弹为主要声腔的剧种多以“皮黄”二调为主调。当乱弹传到福建后,就遭遇了本土化的改造。“皮黄”二调淡出,保持早期乱弹中的吹腔秦腔拨子,并衍化为以吹腔平板的“正宫”“反宫”为主调,最后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声腔剧种。而将唱腔推广开来的,自然是戏班子。而在众多戏班中技艺最好的,就是“北路班”。后来,其他戏班子相继解散,只有“北路班”还活跃在闽东北一带,北路戏也因之得名。

北路戏擅长做工戏、武打戏,很受欢迎。它在全盛时代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我们从当时戏班子的数量和规模,就能窥视一二。清道光、咸丰年间,仅寿宁、尤溪、古田、屏南几个乡村,就有古宁班、新长春、新品福、三吉祥、合成班等班社。在寿宁的凤阳乡廷加洋村,因为从事这行的人十分多,村子甚至以“戏窝”闻名。

试想,寿宁地偏,山高且多,交通不便,百姓生活普遍不富裕,戏班子的人根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置办行头。寿宁人是当真爱戏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戏班子多采取合成班的形式,因此,寿宁的戏班子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在清末至民国,加洋村的“萧向同班”带着北路戏从大山里闯出去,闻名于寿宁、周宁、福安等地,不仅因为北路戏魅力之大,也跟这种合成班模式分不开。

一波三折

之前都是民间的戏班子在表演北路戏,新中国成立后,有了专业的北路戏剧团。1963年冬,寿宁县北路戏剧团编演了一部现代戏《张高谦》。该剧在福州参加福建省第三届戏曲现代戏汇演,轰动一时。剧团开始马不停蹄地应邀到全省各地巡回演出。

1965年,北路戏剧团赴赣、湘展演6个多月,行程逾万里,演出400多场,观众达40多万人,成为福建迄今为止演出场次最多、观众最多的一次戏剧演出活动,更被称为古老剧种中的“天下第一团”。

可惜没多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北路戏遭到巨大打击,剧团解散,服装被毁。

1977年剧团恢复演出,奈何,时代已经变了。人们更加倾向电视里的花花世界,而不是戏台上的古音缭绕。

近年来,北路戏的传承与发展引起多方关注。

2002年,寿宁县人民政府投入资金11万元,支持北路戏剧团复排大型古装戏《齐王哭将》。

2005年,北路戏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翌年荣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7年现代儿童剧《网瘾少年》在福州大戏院上演,获得好评。

2009年,北路戏剧团在寿宁职业中专开设北路戏艺术表演班。

2010年电影《爱在廊桥》在寿宁开拍,寿宁县北路戏剧团在剧情涉及北路戏的部分场次中演出。

就像北路戏艺术表演班上年轻的演员说的,“只要有人在,北路戏就不会消失。”

猜你喜欢

寿宁县乱弹寿宁
闽东北地区造林密度与柳杉生长的关联分析
闽东与闽北交界地带的边界方言
甘薯产业在宁德市寿宁县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
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
华丽天成的寿宁石雕艺术
聚焦寿宁 打造生态新茶乡
农村小额信贷影响因素分析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乱弹”及南北“乱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