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高谦:一个时代的中国印记

2016-05-30

福建人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事迹少先队员英雄

张高谦牺牲两年后,其事迹开始在中国广为人知,经大小媒体、小学课本、展览馆、歌舞团等宣传载体的传播,张高谦的形象高密度地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展现,成为那个时代的中国印记。

尽管几十年过去, 如今的寿宁县武曲镇大韩村,还处处保留着张高谦的印记。

少年英雄张高谦的陵园位于大韩村村口。1990年,大韩村村委将原本葬在对面山头的张高谦迁葬于此。这个占地约5亩的陵园,松柏苍翠,内有先锋亭、张高谦塑像、纪念碑等,被列为全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逢清明,全省各地的中小学生都会聚集而来,带上鲜花庄严祭拜。

1961年,年仅14岁的张高谦为保护集体羊群,与偷羊者搏斗,英勇牺牲。他的事迹经《闽东报》报道后,引起多家国家级、省级媒体关注。他被赞誉为保护集体财产的楷模,被共青团追认为“优秀少先队员”,还被评为全国“十大少年英雄”之一。

上世纪后半叶,张高谦的事迹以多种形式在全国广为流传:小人书、北路戏、京剧、小学课本……几乎在任何文化形式里,都能看到他的故事。

“读小学的时候,老师每个学期都要给我们讲张高谦的故事。”36岁的大韩村村支部书记陈少旺说。

大韩村村委的办公楼里,有两间展览室。成排的展柜内,除了张高谦牧羊时用过的工具,还有不计其数的、已经发黄的旧报纸,上面都刊载着关于张高谦的报道。墙上,是张高谦事迹简述、荣誉证书以及领导人的题词。这些资料都被悉心保护,提醒着人们,这位少年英雄在当年所引起的轰动。

同为大韩村人的省政协原副主席陈增光,清楚地记得那时媒体驻村采访张高谦事迹的盛况。1963年,《中国少年报》的一位主编带着几名记者,在大韩村蹲点10天,最后以6个版面的巨幅报道,将《好少年张高谦》传遍千家万户。

在张高谦牺牲两周年之际,寿宁县委特意筹划了一次纪念大会,中共福建省委和省人委代表,及全省各地辅导员和少先队员代表等几百人出席。

张高谦的事迹从大韩村走进展览馆、歌舞团。由张高谦事迹编排而成的歌舞剧,受邀在江西、湖南等省连续演出超过400多场,累计观看人数达40多万人次,创下当时同种类剧目演出场次之最。而福建省京剧团以“张高谦护羊”为原型编排的京剧《红色少年》,更是赴北京参加了全国调演和国庆文艺汇演。

张高谦的故事充实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吴通华曾被课本中收录的《少年英雄张高谦》中的一个细节震撼:“那个偷羊的人,想用利益去诱惑张高谦,但张高谦宁死不从,还用牙紧紧地咬住偷羊者的手臂。”看到这段文字,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吴通华顿时惊叹“太勇敢了!”如今,年过不惑的吴通华依旧对这位少年英雄钦佩不已。

60多岁的张其头不会普通话,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他用浓重的乡音谈起自己十几岁时与张高谦一起在生产队放羊的事。他们两人被分配在不同的生产小分队,张高谦常常跑去找年纪稍长的张其头,请教放羊的技巧。

在张其头的印象中,张高谦是个“非常积极的人”。他回忆,当时村里有不少五保户,张高谦总是利用放学及周末的时间,陪老人聊天,或帮忙捡拾柴火、做家务。当年的一些报道,也从侧面印证了张高谦为人的良善。张高谦父亲张宜富在《福建日报》上的一篇文章中说,“(张高谦)看羊小心仔细,母羊快生小羊羔时,他怕母羊在栏里被挤坏,小羊生下来会被踩死……就把小羊牵到家里来喂养。”

“‘高谦精神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值得传承之处。”大韩村第一书记周圣义说。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高谦护羊的英勇行为,是保护集体财产的代表性缩影。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谦精神”也与时俱进地融合了更多意义。1986年,张高谦生前就读的大韩小学,经寿宁县政府批准,更名为“高谦小学”。而每个班级所设的“高谦光荣位”,也成为鼓励学生“乐于助人,勤于奉献”的精神嘉奖。

在高谦小学,师生们以不同形式向这位离开了50多年的少年英雄致敬。少先队员们通过红领巾渡船、红领巾茶园、小小邮递员等活动,向偏远自然村的民眾开展扶助行动。

一个确定的事实是,无论置身哪个年代,张高谦积极向上的蓬勃面貌,始终与人们所推崇的品德诉求紧密契合。

猜你喜欢

事迹少先队员英雄
英雄犬
少先队员永向前
少先队员永向前
人物与事迹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元曲家李好古、白无咎事迹新考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少先队员
永远的少先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