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实践研究

2016-05-30马晓东李敏李进刘彬吕海英

科教导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导师制本科生

马晓东 李敏 李进 刘彬 吕海英

摘 要 本文主要以新疆師范大学为例,针对新疆高校如何在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进行导师制的实践这一问题,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等,抓住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系统化、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潜力和热情、本硕贯通等核心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论如下:本科生导师制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理科学院低年级本科生对科技创新具有较高的兴趣、足够的自信,对导师制的约束机制、奖励机制都认可度较高;分段式导师培养模式,即科研助手成长制、科技创新立项制、本科导师特培制和毕业论文衔接制,符合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同时,该模式对辅助本科实验体系优化、挖掘学生创新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以及实现本硕贯通,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和数量十分有利。但该模式的运行,需要制度保障和稳步推进,并结合实际实施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 本科生 科技创新 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5.031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Tak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MA Xiaodong, LI Min, LI Jin, LIU Bin, LV Haiyi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iming at Xinjiang University how to carry out undergradu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ivities of the practice of tutorial system this problem,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action research method, seize 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raining system, excitation potential and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master through the core research content.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has become the effective carrier in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Science College of lower grad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a higher interest, enough self-confidence, on tutorial system restraint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recognizes the high degree of; segmented teacher training mode, is a research associate in the growth syste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ject system, undergraduate advisor special training and graduation thesis cohesion system, in accord with the basic law of talent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model of auxiliary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experimental optimization, min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realize through the master, improve graduate matriculate quality and quantity are very favorable. But the mode of operation, the need for system security and steady progress,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ituation, and constantly improve and perfect.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utorial dystem

科技创新是指导教师高效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思维训练和科研实践锻炼,是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也是价值体现。国内知名高校的生命科学学院历来对本科生导师制十分重视,通过吸引和鼓励本科生在平时实验操作技能熟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导师课题小组,并在导师的引导下将个人的创新思想不断融入到课题研究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①但是,各个高校发展定位不同,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本科生培养的一剂强心针,如何通过导师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这个创新主体的潜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新疆师范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相关问题,具体探讨新疆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科技创新中的有效运行模式。

1 现存主要问题

(1)目前,包括新疆师范大学在内疆内高校,对如何通过导师制规范教师对本科生科研实践的系统化训练和指导,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潜力和参加此类活动的热情,尚缺乏深入思考和成熟的操作体系。(2)校内本科实验教学培养力度与内地知名高校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把本科生科技创新(长期)导师制纳入到本科实验教学体系优化的范畴,实现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接轨,是我们教学改革需直面的重要问题。②

2 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制的现状分析

2.1 本科生对科技创新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通过调查发现,低年级的本科生刚步入大学不久,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高层次学科实践技能的锻炼具有较大的新鲜感,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当中去体验,因此对导师指导的科技创新活动表现出很高的关注度和热情。当然,导师制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教师一定的了解和喜爱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教学过程挖掘学生好奇心和科研创新潜力是必要途径。

2.2 导师制下科研训练系统化具有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导师制也必须服务于系统化的科研训练,这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目标主体,即要努力提升大学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和水平。③调查发现,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具有较好的思想和技能基础,本科生的平时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基础与科技创新训练是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的。要加强这套体系,就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主动参与和团队成长的意识,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

2.3 导师制对科技创新中个体差异影响较大

有相当一部分低年级本科生对自己的科研潜质不确定,处在自我认知的徘徊期,这更需要导师指导制度化,从而让那些震荡中的“潜力股”学生们能打开“上扬飘红”的大好局面。此外,学生认为性别、家境、性格学习成绩对科研倾向有影响,其中性格影响最大,其次是学习成绩,这表明学生也很清楚性格是否与科研能合拍,是决定自己能否大胆地投身于科研训练并坚持下去的原动力,其次才是自己目前的学业成绩。但超过半数的调查学生认为在老师指导系统下进行科技创新训练,对自身培养和未来发展有利。因此,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的初始差异并不起决定作用,只要通过导师制,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引导,那么会有一大批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的队伍中,从而在基数保证的基础上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子。

2.4 本科生科技创新导师制对本硕贯通具有正效应

本硕贯通是内地很多知名高校本科教学体制中重要的一环,主要涉及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贯通。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制实施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但同时也是选拔、挖掘优秀生源提早进入硕士研究的重要渠道和方法。④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在专门的老师指导下进行长期的科技创新训练会产生考研的想法,这是导师制产生的巨大联动力,是本硕贯通的重要补充。当然,無论学生是否有考研动机,在导师系统指导下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或从事科研训练,对学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这在某些方面对本硕贯通具有正效应。

2.5 导师制对挖掘双语班级学生的科技创新潜力更有利

新疆师范大学本科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超过半数,双语班级和汉语言班级的学生对待本科生科技创新导师制问题的态度有一定差异。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双语班级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参加导师的科研活动,给自己一个接受科技创新训练、提升科研素养的机会;他们多数选择从一年级就开始由导师指导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这一指标显著高于汉语言班级的学生;他们对实验课更加重视或感兴趣,因此实验操作能力和信心相对较足;但他们很多家境不佳,经济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认为家境对科研倾向影响较大,从班级调查来看这是基本事实,不容回避;但他们中大多数仍然坚持认为,导师制下的科技创新训练对所有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有利,而不仅仅是对考研意愿的学生;有相关一部分双语班级的学生认为导师可以不考虑给学生科研经费,相信学到知识和技能是他们最大的收获。调查分析表明,双语班级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语班的学生相比,他们对导师指导下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同时他们对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更有自信,更看重导师的指导下的自我能力的提升。因此,导师制下的科技创新活动更能挖掘他们的潜力。

3 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制的规范化实施模式

通过前期调查分析,我们得出基本结论是:本科生对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学生实验基础较扎实,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潜质,同时导师制具有促进本硕贯通的广阔前景。但具体的实施需要一个规范化的、有效的运行模式。

3.1 导师制实施的基本原则

3.1.1 面向所有本科生,并重视从低年级做起

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本科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导师专业指导都十分认可,从参与的热情和对自身潜力的自信度都较高。以往学校科技创新活动获奖者多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但科技创新最难得的是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只要有导师的悉心指导,加上适当的激励机制,低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勤奋的自学和实践锻炼挖掘出自身的科研潜质。

3.1.2 以学校的教师研究团队为基础

本科生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导师怎么让学生确定创新题目,这要基于导师自己团队的研究基础,只要给定范围,学生在其中可以自主选题,这体现在调查中学生更愿意和导师协商确定选题。因此,导师制基础上,依靠科研教学团队,学生的科技创新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实践中也能得到整个团队的指导,而不仅仅限于某个导师个人。⑤

3.1.3 基于学生自愿,同时加大导师宣传和引导力度

本科生加入导师的课题组进行科技创新训练多为自愿,学生对参与导师课题和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主动性,这是学生自我提升意愿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的老师可以通过课内外的主动对接,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从而凭借科学或者个人人格的魅力达到引导学生的目的,而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在科技创新的活动中,会带给导师和学生双赢的局面。

3.1.4 与导师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设计有效衔接

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必然离不开它与导师课题研究和学生毕业论文的有效衔接,学生通过对导师的课题产生巨大的兴趣,从不断积累的科研能力中获得科技创新活动的好成绩,进而总结升华使之成为自己毕业的完美收官之作,这种有机衔接也是本硕贯通的基础。⑥

3.1.5 加大对双语班级本科生的培养力度

新疆高校中有众多双语班级的本科生,调查发现他们有几个共通特点,即对导师十分信任,对科技创新训练很感兴趣,对自身的实验技能更有自信。不难看出,这几项恰恰是导师制与科技创新活动完美结合的核心支撑力。因此,面对新疆高校本科生中的大多数,通过导师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运用提升他们的培养质量,一举多得。

3.2 导师制的运行模式(见图1)

图1 本科生科技创新导师制运行模式图

3.2.1 科研助手成长制

从大学一年级起,就让本科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创新精神十分重要的。在一年级新生中实施以成為导师课题组的“小助手”为主,从勤学勤练、实验室的浸润和导师的耐心引导中,在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方面迅速成长。⑦导师需要让小助手加入研究小组的“组会研讨”和“子课题研究”,以之为载体成就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采取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3.2.2 科技创新立项制

通常导师课题经费相对充足,有能力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活动经费。同时,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小助手”成才期,已经与导师建立比较熟悉的关系,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学生已经能相对独立地承担一些研究实验工作。在此基础上,要求课题组导师按照学院规定设置大二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资助申请,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导师把自己在科研和教学中获得的理论知识、实验技术、研究方法融入其中,让学生通过创新项目在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等方面有本质提升,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⑧

3.2.3 本科生导师特培制

从一二年级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自然能发现一些真正具有科研潜质,并立志于今后走上科研道路的优秀本科生。因此,大学三年级我们采取因材施教,推行“导师特培制”,通过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的深度重点部分优秀学生的创新技能和科研素质,由面到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实验队伍的后备力量。⑨这既能深化导师制在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意义,同时也为学院招收到好的研究生打下一定基础,从而为本硕贯通或者学研衔接铺平道路。我们采取导师指导,学生跟进,以“准研究生”的身份自主组建创新项目小组的方式,充分给予优秀生最大的发展空间。

3.2.4 毕业论文衔接制

在四年级强化毕业论文研究,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⑩本科生从大一开始,就在导师系统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和创新任务,那么几年的工作积累将成为影响毕业论文工作成绩的关键因素。

3.3 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科技创新中实施的预期成效

3.3.1 全面提升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导师制”运行模式在本科生科技创新中的实施,促使本科生积极投入科研工作,实现自我提升最大化,更好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及其应用,充分锻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从而为学校培养出新疆“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下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3.3.2 推动本科生科研创新成果的产出

实行本科生科技创新导师制,使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跟随合适的导师及早开展系统的科研创新训练,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长期积淀,取得满意的科技创新成果,以核心论文或者竞赛获奖的形式为其后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校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提供支持。此外,本科生的这些成果在当今全社会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会极大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3.3 促进本硕贯通的实现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更加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招生规模进行了有力控制,加之硕士研究生培养收费“双轨制”的取消和多志愿填报的影响,本学科硕士招生受到较大冲击,本学院的优秀本科生流失严重。 面对这样的局面,从大一开始实施科技创新导师制,对学院“本硕贯通”,以实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

4 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理科学院低年级本科生对科技创新具有较高的兴趣、足够的自信,对导师制的约束机制、奖励机制的认可度都较高。分段式导师培养模式,即科研助手成长制、科技创新立项制、本科导师特培制和毕业论文衔接制,符合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同时,该模式对辅助本科实验体系优化、挖掘学生创新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以及实现本硕贯通,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和数量十分有利。但该模式的运行,需要制度保障和稳步推进,并结合实际实施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唯此,才能在学校层面让“导师制”成为本科生、导师、管理者三位一体联动,实现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以及教学相长的新生驱动力。

注释

① 胡文斌.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5(6).

② 赵晓华,杨孝宽,翁剑成.导师制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

③ 单士刚,包永芬,马萍,陈贤均.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价值工程,2012(29).

④ 董卓宁,宋晓东,贾国柱.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探索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

⑤ 李雨健,朱大明.基于科研导师制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

⑥ 虞佳,唐正午,杨晓燕,梁微,单云丽.浅议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

⑦ 高凤山,李清,刘莉,逄越,王仁军.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及成效——以生物类专业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2013(7).

⑧ 陈彦,杨智坚,马文娟,朱笑,邹君惠,于博.本科导师制下科研团队的创新文化建设[J].西北医学教育,2015(5).

⑨ 郑旭.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推动创新人才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⑩ 李耿,吴庆光,胡晨霞,刘明平,王倩.导师制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

张菡,黄天寅.全程化科研导师制下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导师制本科生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