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经管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机制研究

2016-05-30来逢波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7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来逢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形成,各高等院校传统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都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文章通过剖析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及存在的实际问题,梳理总结了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经管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走的路子、模式和机制。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7-0122-02

一、引言

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各国经贸联系的深入、区域经济格局不断发展演化等因素日益深入地影响到市场和产业,人财物等要素配置结构和内在逻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经管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素能要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纷纷结合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和水平,对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进行了反思和改革,其中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成为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导向。经管类专业如何真正建立起产学研深度合作“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链条?如何主动出击并真正融入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大势?本文将进行分析和探索。

二、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内涵

(一)产学研一体化理论发展的历程

产学研的理念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其出现与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办学理念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密切相关。

1.国外产学研一体化理论的发展。1903年,美国赠地学院创办工程实验室,标志着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模式的正式诞生。此后随着美国高等教育逐步普及,产学研紧密结合同时以培养学生专业复合能力和开放式技能为主旨的理念逐步得到认可,学生的综合素能和创新能力培养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欧美国家,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以及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有机结合(產学研合作),已成为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学生培养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主要方向和主流渠道。

2.国内产学研一体化理论的发展。我国真正全面启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工程始于20世纪末。受国内外经济社会等环境变化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与社会发展实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在此情况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问题也由此提上了国家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并在20世纪末正式提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概念。

(二)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产学研”一体化,就是将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科技经济结合,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因此产学研一体化是当前形势下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结合的必然产物和终极归宿,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在组成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部分。

三、我国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行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模式根深蒂固,各高校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强,造成了各院校所培养的经管类人才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与当前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不匹配。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单一化

对于经管类人才,人们有一种惯性思维,即认为这类人才就应该是在企业或其他组织中较有地位的高级管理人才。这种观点导致我们对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单一,在专业教学知识体系的设计上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与基础性,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也与其他学科一样突出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忽视面向应用与实践层面的知识与方法,最终导致所培养的学生学术性比不上研究型大学,应用性、创新性、职业性比不上职业院校学生,不能在具体实践和未来发展中找准自身定位。

(二)教学模式简单化

多年来,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主导课堂,即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驾驭者和管理者,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以及个人的教学组织进行讲解,学生基本是被动地听课。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自我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应对现实社会的挑战,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体系无序化

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实践性、创新性、实用性的导向很强。但是,很多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基本是课程的罗列和堆砌,课程之间彼此缺乏逻辑支撑,前后向的关联度不够。另外,普遍存在课程导向性不强,甚至偏离导向的问题。

(四)课程内容理论化

学科理论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外化体现为实际能力,理论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管类科学知识的进步,纯粹从理论知识到理论知识的经管类专业教育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现有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满足于对现有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和分析新的问题,更谈不上带有创新性的学术新思想和新观点。另一方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由课程有机结合形成的具有系统性的专业课程群体系来实现的。这些课程群既有理论模块,也应该有实践模块,还应有实训实习模块。

四、培养创新型应用经管类人才的模式与机制探讨

(一)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涉及的实际问题日趋复杂和瞬时变化,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完全讲授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为了培养创新型应用经管类人才,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变,以求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要时刻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问的互动,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提供有利条件。在专业理论课程群的教学过程中,提倡师生互动,适当穿插课堂讨论,虽然费事费力,但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二)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可以锻炼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验室教学和校外实习环节。实验室教学要求学校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教学设施,包括现代的教学手段和相关的数据库。校外实习环节要求高校与相关企业达成合作关系,满足学生的认识学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也可以利用假期或者是业余时间,到企业中从事相关的专业工作。同时,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教师的培养,可以让教师在具有一定任课经验以后到企业顶岗一段时间,再回到学校上课,如此循环反复,这样教师既积累了实践经验又可以提升理论教学,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三)开展课题研究,提倡研究性学习,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开展与教师科研相关的课题研究。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规划—调研—设计—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一种主动、探索性的学习环境。通过系统而有计划的开展课题训练,由管理知识到管理技能,再由管理技能到管理综合能力的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课题研究旨在寻找学生探究性学习和支持学生创新的体系和平台,这个体系和平台功能应达到资源整合、支持多学科、汇聚多任务,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和个性化帮助。本着因材施教、自主学习的原则,探究性学习非常适应于经管类专业的教学。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及教师有的放矢地研究,可以使学生更好实现专业课程群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

(四)紧扣产学研一体化背景,多维度探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就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形势看,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主要在于两个方面:政府和企业。

1.政府层面。首先,政府应规范行业人才教育培养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在把握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理性认识高等教育发展前景的前提下,综合规划经管类专业院校的数量、培养层次以及招生规模,加强对高校申请开设该类专业资格审查和办学过程的监督管理。其次,加强职业培训的规范化管理。如果高校教育一时难以跟进行业发展需要,就需要用培训去弥补,政府、协会需齐心协力改善当前在职培训现状,实施模块化培训以强化培训的时效。加强实用性和針对性,提升培训效果,实现职业培训的规范性、权威性、系统性。

2.企业层面。企业作为产学研一体化中的一部分,要明确自己所需的人才,积极与合作院校沟通。让高等院校明晰并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企业内部员工也需要进入学校补充理论知识,所以,企业也要积极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既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平台,也为学校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构成一个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

总之,塑造经管类创新型特色,培养应用型高水平人才,就应形成一套具有国际标准、企业特色、政府支持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构建一支多学科结合,在教学上具有鲜明针对性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教学改革方面,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凝练教学手段,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建立起以素质和能力为中心的目标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能慧.产学研一体化的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6.

[2]刘友金,廖湘岳,等.经管类本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0,(3).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