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学生主体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2016-05-30高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7期
关键词:学生为本课堂优化主体性

高梅

摘要: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发展为本,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努力把目标转化为探究问题,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训练等。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主体性;学生为本;和谐教学;课堂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7-0087-02

主体性教育是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发挥出来。究其原因是教师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担心学生学不会,担心学生不会学,教师像现在的一些家长,总是包办太多,一讲一节课,面面俱到,对学生放心不下,讲了又讲,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久而久之,学生便懒得去思考,习惯于让自己跟着老师的思维转,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探究精神,没有了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不出来,学生的素质也难以提高。高分低能,这实际上是教育的失败。因此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真正树立起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获得知识的结果,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着眼长远,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教师观念正确了,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设计,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换角色,做好“导”的工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主角,教师只是“导演”。对课标要求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进行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都能有所收获。唯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备知识,要时时刻刻想着学生,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二、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近几年,由于师生关系紧张导致的师生冲突事件时有发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不太融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传统的教學模式也有一定的关系。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高高在上,总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安排教学活动,学生也习惯于“唯命是从”,像一群木偶任由教师摆布。教师的话常常就是真理,不容质疑,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不能有和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更不能和教师讨论和争辩,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配角。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考虑自己的职责,教材、教学方法等的选择只考虑教师的教,不考虑学生的学,教师只想改造、塑造学生,充当园丁角色,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不断地灌输。不管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预想的答案来回答。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种教师唱主角机械灌输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课堂往往死气沉沉,像一潭死水,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就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师道尊严、长幼有序是师生之间的一道鸿沟、一片藩篱,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放下架子,努力使自己成为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才愿意相信老师,课堂上才能积极踊跃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三、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根本,它明确了教学的方向,需要教师精心去研究。怎样实施教学目标,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把教学目标转化为探究问题,是落实教学目标最有效的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层层深入地处理教学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说到问题,有的老师说,我就是这样做的,上课时经常给学生提问题。但是,问题设计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如果教师只是提出一连串浅层次的问题,学生能够快速地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并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随问随答的教学过程,看起来师生互动得很好,课堂热热闹闹,其实教学效果并不好,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怎样设计出有水平的探究问题?可遵循以下原则: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以人为本。探究问题的设计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师要认真研究学情,设计的问题不能过深过难。如果问题过难,学生都不会,课堂上死气沉沉,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设计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现有的基础和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新颖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很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

2.问题还要具有一定梯度,体现层次性。探究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具有一定的阶梯性。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机会解答问题,更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延续不断深入。循序性设计问题就像给学生铺设了通向知识高峰的台阶,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既要让学生能够触摸得到,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的问题还应体现探究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探究性问题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很高,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再认和简单应用,更需要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通过探究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在多年的阅卷中发现,很多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理解不深刻、运用不灵活造成的失误十分明显,相当多的低分学生在做中低档题时由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错误和运用不当使得基本题目拿不到分数,这是十分可惜的。与学生沟通时,有的学生自认为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问什么都能答出来,可是一到做题时就“晕菜”。不知道考查的知识点在哪里,往往答非所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要想夯实基础知识,必须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搞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自己去构建网络,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教材。自己构建的网络,记忆也更牢固,做题时,很容易就能想到考查的知识点在哪里,自然而然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五、强化当堂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必须加强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训练题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因为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综合能力都有较大差异,可以根据自主预习时发现的问题来设计训练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当堂训练是保证学习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做到:

1.训练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用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批阅学生的预习学案,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用所学知识恰好解决了学生不会的问题,学生会非常欣慰,这就是训练的针对性。教师务必精心设计习题,要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题,不要粗制滥造。

2.训练的内容要有层次性,要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根据学情,把作业分为必做题、选作题和思考题,重点出好必做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其能。这种练习的层次性,有助于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推动理解的发展,促进认识的不断深化。

3.课堂训练精选的题目要有代表性,适度和适量,确保能在下课之前完成。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让学生多练、精练。很多老师习惯用题海战术,不认真精选题目,见题就练,这不仅耽误了学生大量宝贵的时间,其实效果并不好。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题目,能够举一反三,切实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下大功夫,精选好题。通过强化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活泼地学习,主动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猜你喜欢

学生为本课堂优化主体性
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导入
初中物理教学高效课堂构建初探
浅议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的优化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