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2016-05-30陈亚芹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教育

陈亚芹

【摘 要】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力量,采取相应措施,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在性格、道德层面还是在知识、学习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在民工潮涌动的同时付出的很可能是一代留守儿童的前途和未来的沉重代价。

一、我国当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作为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和重视。然而,面对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阶段范围内,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并不乐观。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多数农民在农闲时间选择进城务工。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们不能把子女带在身边,只能选择让孩子在户籍所在地即老家接受教育。从留守儿童发展阶段和成长过程来看,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儿童在小学、初中阶段自制力比较差,所以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学习的自觉性难免会受到影响。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上不如非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思想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及不良的学习习惯直接导致了学习成绩的下降,而学习成绩的下降又会导致许多新的问题的出现,乃至在学习目的上蒙上了更多的功利性色彩,即为了打工而学习等。具体表现为:

(1)学习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4)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時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的,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根据家庭监护人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将农村留守儿童分成四种类型:一是单亲家庭型,即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多由母亲进行抚养教育;二是隔代抚养型,即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辈代为抚养;三是他人代管型,即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委托亲朋好友代为看护;第四种类型则是自我管理型,多见于年龄相对较大的孩子。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监护、教育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与弊端。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我们通过分析,分别揭示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位、社会教育的缺乏。

(1)从家庭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方面,他们大多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方面,他们大多年龄偏大,文化层次较低,不具备辅导孩子们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对孙辈们过于溺爱,有求必应,只注重物质方面需求的满足,忽视精神方面需求的满足。他们不懂得现代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尤其是青春期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教育方式陈旧,用老方法、旧一套教育现代孩子。老方式教育现代儿童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引起他们的反感,不少农村老人感叹:“面对现代儿童他们真是没有办法。”由邻居或亲戚监护的留守儿童更是缺少家庭教育。这些监护人一般只能负责孩子的吃、喝、穿、住,保管钱物,按时发给学费或相关费用,根本没有办法做到家庭教育。

(2)从学校来看,学校教育不到位。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章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3)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社会教育的缺乏。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另外,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会教育缺乏严重。

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共同责任,只有三方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停留于教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层面,而应该将其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爱莲.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6).

[2]于滇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中州学刊,2006,(3).

[3]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教育,2006,(10).

[4]钟荣华.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思考.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