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志松的故国 玫瑰与云、

2016-05-30河西

财富堂 2016年2期
关键词:故国玫瑰艺术家

河西

去年年尾,“云间——蔡志松个展”在上海狮语画廊举行。“云间”是艺术家蔡志松2015年一次总结性的个展,不仅综合呈现他最有代表性的《故国》《玫瑰》《浮云》三大系列的作品,还展示了他近年的新作《云舟》《云景》等作品。从2014的展览《云端》到2015的《玫瑰云景》再到这次的展览《云间》,可以看出艺术家创作状态以及对人生阶段体察的细微变化,从近至远再深入其中,是跨越,是欣赏,是享受的过程。展览跟随艺术家蔡志松三个系列的作品层层走进他的人生哲学,体悟他的艺术世界;回顾历史,体察爱情,人生无常,般若智慧到彼岸……

蔡志松是当代艺术圈里比较少有的名士风范:有型短发,西装背心,一丝不苟,看见他仿佛看见美国大片里的金融豪杰——无疑他走的是一条欧化路线。

1972年出生的他已经是雕塑界响当当的人物。他于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之后于该系任教。现为职业艺术家,工作、生活于北京。曾获巴黎秋季沙龙最高奖“泰勒大奖”“洛克菲勒中国杰出青年艺术家大奖”“岗松家族基金奖”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奖”等大奖,曾三次创造中国雕塑家在国际市场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故国有所思

蔡志松早期接受的是纯西方系统的基础教育,在中国最高的艺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里,蔡志松接受了最严格的训练,学会了扎实完备的艺术技法,只是在最初的时候,他和很多艺术学院的学生一样,摆脱不了西方大师的影响,总是活在他们的影子底下。

他的毕业获奖作品《夏日》和《季风》明显让人联想到雕塑一代宗师罗丹和马约尔。1999年,他毕业两年之后创作的《故国》为他赢得了业界的极高赞誉。

2001年,法国巴黎“秋季沙龙”的颁奖仪式上,一个叫蔡志松的中国青年引起了轰动,他以《故国·风》青铜雕像,一举夺得最高奖项“泰勒大奖”。在法国巴黎“秋季沙龙”近百年的历史中,塞尚、罗丹、雷诺阿、马蒂斯等这些世界顶级的艺术家都曾经通过这个舞台享誉全世界。这是中国艺术家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那年蔡志松才只有29岁。

而这些年来,他获得的荣誉还少吗?“2012全球100名艺术领袖”“中国艺术权力人物”“中国风度人物”“全球华人时尚领袖”……但是我想,对待这些荣誉,他必是云淡风轻的。你看他的《故国》,有一种谦卑,有一种淡然,是从中国古典的背景中走来的那一种内敛,有西方雕塑的肌肉感,但也有东方的神韵。从头发,发髻造型,面部表情,衣服和身体的贴铜片处理,均蕴含了秦、汉、北魏不同的精神气质,并兼用现代制模工艺、肌理制作工艺和打磨工艺,带有蔡志松的独特个人风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将学院派的西方塑形方式和传统中国古代塑形方式以及艺术家个人创造的塑形方式结合起来。其中的裸体男子像,你也可以看出希腊古风时期造像风格和早期埃及造像风格的一点影子,但是更多的,在跪、拜、俯、仰之间,朴拙而凝重的,是中国人的精神。

《故国》系列作品开始创作于1999年底,历时16年,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塑造技法,艺术家以具象造型与现代材料语言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以俯首、谦卑、沉静的先秦勇士形象,传递一种静穆的古典意境和传统的人文精神,阐述对人性与历史和生命苦难的思考。

其中的《故国风3》因为表现了中国跪拜在地的形象而遭受批评,可是我看了以后觉得真有点莫名其妙,作为中国礼仪的一种,这在中国古代司空见惯,有什么好奇怪的?如果说裸体男士的形象还有点抽象,更多表现的是蔡志松的观念的话,那么《故国风3》不过是在客观复原中国古代的真实场景而已,在跪拜者的面前既没有站着一位王,更没有外国的异族,何来崇洋媚外之说?

浮世里的一朵铁玫瑰

蔡志松的另一大主题是玫瑰。

许江用毕生心血画葵花,蔡志松的挚爱则是玫瑰。许江以葵为一代人立像,饱含着中国意蕴的笔性和书写特质,那登览眺望、叩问抒怀的士人情怀,葵园,是他的精神家园,那么蔡志松在玫瑰这种花卉之中所寄托的又是什么?正是我们在接触玫瑰时必然要想到的:爱情与美。

有多少人为玫瑰的美所倾倒?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物品短缺,玫瑰既不能吃,又不能保暖,它的身价却与小牛肝的价格不相上下。科莱特写道,一位女士到花店去询问玫瑰的价格,可是马上,她就用手捂住了耳朵:“不要!别告诉我!”随即走远。因为她觉得,这些玫瑰也和美人一样,有着嘴唇、脸颊、乳房和肚脐,挺立在花枝上的,那是脸蛋还是身段?像个生气的女生,她的花刺不容你靠近。

生性风流的诗人往往钟情于玫瑰,波德莱尔写过这样的诗句:“我是间旧日的闺房,充满凋谢的玫瑰。”叶芝则想要揉皱他的恋人头发里的玫瑰,用馥郁的暮色掩住她的双唇。记得年少时,曾经在情书里夹上一瓣玫瑰,寄给心仪的女生,这样的信笺也许也会带上一些玫瑰的色情。张爱玲呢?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探讨两种玫瑰人种,一个圣洁的妻,一个热烈的情妇,花样的女人,两样玫瑰,能不能有Yeats所谓“玫瑰色的和平”?玫瑰多情而多刺,手头一张《鸦片玫瑰》的唱片,封面上的陈升搞了张大马扎坐在海边,手执一支玫瑰,低头吟唱:“玫瑰很多刺,爱情它容易让人受伤”,面对玫瑰的爱情和鸦片般的女人,依旧要把悲伤留给自己。

再看蔡志松的玫瑰,他的玫瑰雕塑既柔弱又刚强,柔弱的是玫瑰的形态,刚强的是玫瑰的材质。当原本易凋的玫瑰成为雕塑,它就获得了永恒。和许江的葵花一样,蔡志松的玫瑰有写实,更有抽象的一面,在这抽象的层面上,他寄托了太多自己的情感:在回忆中所形成的“真实生活”与凝视未来的“想象生活”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道路,对蔡志松而言,这条道路就如同是由无数个生命所经历之片段,在不断挣扎与痛苦中所构成的长卷。其中最深刻的一段,便是爱。

这让我想起艾柯,他将自己那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取名《玫瑰之名》。当艾柯被问及这个模棱两可的书名和小说的侦探神学内容、以及亚里士多德之间有什么实质性的关系时,他回答说:“艾伯拉宣称只要有‘玫瑰这个名称,玫瑰便是存在的,即使没人见过玫瑰,或者玫瑰从不曾存在过。”在玫瑰触手可及的实在的美之上,艾柯探讨的是玫瑰的名。

蔡志松的《玫瑰》系列作品开始创作于2008年,此系列作品历时7年,以材料和装置为表现方式阐述了艺术家的爱情观。玫瑰以铅为材料,铅绚丽又沉静,柔软而沉重,既可塑造又容易损毁,暗喻爱情美丽迷人、却又危险易碎,是艺术家本人对爱情与人性的理解。蔡志松不是意在宣扬爱情的美好,而是在提出一种警示。艺术家尝试用铅皮作为材质。蔡志松用一种反向思维在思考问题,提到爱情,我们想到的都是付出,是给予,但蔡志松认为爱情只是一种自我满足,一切付出都以自我的感受为标准,很少考虑对方是否需要。同样,人们的惯常思维是爱情是纯洁的,真诚的,美好的,蔡志松却提出最纯真的爱情无非是最真诚的索取。每个人都在追求爱情,那么每个人都具备了爱情终结时承担后果的能力了吗?蔡志松希望用自己的作品给正在追求爱情和正在享受爱情的人以警示。

《云间》与《云舟》的轻逸性

这次上海狮语画廊的展览标题是“云间”,更多指向的是他更新的作品:开始创作于2011年的《浮云》和近两年的新作《云舟》。

系列作品《浮云》最初的一组是为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而做。将磁悬浮的物理原理运用到雕塑上起到了神奇的效果,“云”真的浮在空中了,一种轻,一种蔡志松般的轻逸,用雕塑的方式呈现出来,是这次个展给人最大的惊喜。

《云景》则是云的切片,是将云的照片多层喷涂到玻璃上,有云的体积,也有云的视觉呈现,但是又不是传统的云,是云的变奏,云的解构,与云更轻,更有变化。

蔡志松的这一组作品,有很多形式上的实验和探索,而其内在的,也展现了他关于人生的哲思。是啊,人生就像云一样,是一种聚合,又随时可以消散,遵循的是无常的法则。《浮云》系列以装置和观念为表现方式阐述了艺术家的人生观。而《云舟》,以头盖骨为原型合金铸造,象征坚固的概念认识;内侧贴金,象征人类智慧;主观意识虽无法达到客观世界的边缘,却可以用概念为舟到达彼岸。蔡志松说:“这一作品阐述了智慧与概念的关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一种概念和范围,这将人类的智慧局限住,但善于运用这些局限性,又能使人达到一种自由。”

展览不大,分两个空间,两边都有浮云,但艺术不是浮云,你会记住蔡志松,和他的故国与云。

猜你喜欢

故国玫瑰艺术家
没跪 玫瑰
玫瑰飘香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刺玫瑰
刺玫瑰
故国·青铜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故国·青铜
故国(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