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此不疲的收藏之路

2016-05-30顾闻

财富堂 2016年2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当代艺术美术馆

顾闻

姚谦是音乐圈内资深的艺术品收藏爱好者,他的收藏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起初只是单纯地因为自己长久以来有着这方面的爱好与阅读,但当有了一点经济能力之后,他又觉得把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放在私生活领域,似乎成为了一种自我肯定。

用艺术来看待世界

虽然没有机会亲眼见到,但据说他所收藏的名家画作不少,除了巴黎印象派画家外,也不乏一些今天在艺术圈里“一作难求”的艺术家作品。姚谦曾在书中写到过自己这个爱好:“收藏艺术品是我这几年来逃离生活压力的一个很好出口,我所有的积蓄都花在这上面,至今仍然乐此不疲。”据他自己承认,基本上他每年总收入的一半上下都会用来购买艺术品。

姚谦收藏的第一幅画作是刘奇伟的《斑马》,不过对于这幅画的购入纯属巧合。“最早我打算买的是艺术家席德进的作品,在预展时都看好了,但很遗憾没有买到。”而在随后的拍品中,姚谦看到了刘奇伟的《斑马》,“我看过刘奇伟的书,觉得他画的东西特别可爱,对我这个刚入门的收藏者来讲很容易就心动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就买了下来,并将它挂在卧室里。“刚收藏时常常看着,不忍熄灯入睡。”也就是通过这件作品,他开始明白原来把喜欢的艺术作品买回来欣赏是这样有乐趣的一件事。

不过如今他坦言这件作品已经不在他手中了,随着收藏时间的渐长,姚谦认为作品不再只是一张漂亮的艺术品挂在墙上就可以了,还需要考虑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于是他开始调整并确立收藏方向,一些不在其收藏主线上的作品就只能忍痛割爱了。

姚谦将收藏看作是自己年少时对绘画热爱的一种延续,但这个爱好也在无形中扩大了他的阅读,甚至在后来他完全是以阅读的喜好来确立自己的收藏方向。“我的收藏定位以亚洲近代美术史为主,因为这方面的书对我来说实在太有趣了。”在他看来,以收藏来刺激阅读是一件很棒的事,能够让人更深刻地理解艺术家的心境,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我始终相信,文字上的历史都是赢家的历史,是成功的人在书写的,而通过美术来看历史就可以超越有限的视野,因为那些作品大都代表了艺术家在当下的真实感受。”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坚持收藏的原因。“美术对于历史的反映是最客观的,而且是最接近心理学的。收藏真的会帮助我重新解读我们以为熟悉的历史,洞悉人类曾经的共同经验。虽然看来不是那么具体,但却很诚实。况且,开阔的阅读又会再扩展收藏,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丰富自己的视野和感知。”

架构自己心中的美术史

艺术品被商业化,收藏成为数字量化的财富—— 这些对于姚谦来说,都是未曾想到的。“我常说,这些美术作品我宁可挂在家里的墙上,或老死后捐给我认同的美术馆,都比换成钞票放在我的存折里更有快感。我知道很多人是不相信的,但我也无所谓。”他从未想过要靠艺术品来致富,即便这是大多数人都在做的事,但姚谦却更愿守护着自己对于艺术品最纯粹的喜爱。在他看来,艺术品不应该用价格高低来衡量它的价值,谁都不该下断语决定林风眠与曾梵志谁比较重要。“相比在市场的推波助澜下,价钱水涨船高的艺术品,我更乐意花半个小时站在十年都不涨价的陈德旺作品前,感受只属于那一代人的艺术心灵。”言语中无不透露出对于艺术最真实的热爱。

姚谦的心中有一本自己的美术史,这让他在收藏作品时始终保持着理性。很多人在和他讨论艺术品时,经常会问他“当初你是怎么知道它会增值的?”对于这个问题,他自己也一直想不出答案,因为只是单纯地喜欢罢了。他曾在2007年时于北京策划了一场东南亚当代艺术展,得到了许多回应,当然最多的恭维是夸赞他眼光独到,那么早就预测到东南亚当代艺术值钱,对此他只能一笑回应。同样的感慨也发生在了近几年的中国大陆当代艺术市场上,“我再也收不起许多我喜爱的画家的作品了。”姚谦无奈地说道。不过还好,他仍有两条路可走:坚持自己一贯以来的原则“永远不要在谁热门的时候关注谁,要有自己的节奏”——许多20世纪初艺术家的老画,目前还不是人们热门的投资目标,另一条路,就是寻找更年轻、还没有被艺术市场污染的艺术家们的作品。

因此相比那些功成名就的大牌画家,姚谦更愿意支持年轻艺术家的展览,并乐意为他们“站台”。“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可以了解他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也让我的心态更年轻,所以我真心感谢这些艺术家。”他告诉我们,自己现在比较喜欢的国内青年艺术家是王一山和薛若哲,前者在广州美院教书,坚持不到北京来发展,这点颇受姚谦的欣赏:“毕竟在北京,你的画作会更容易被别人看到,出名的机会也会更多一点,但是王一山仍能坚持对艺术的初心,确实很难得。”而对于主要画具象绘画的薛若哲,姚谦则表示现在市场上很多艺术家总是在形式上模仿西方当代艺术,但其实绘画的技巧和表达的含义才是最重要的,薛若哲在创作时就很有自己的风格,而这也是最能打动姚谦的地方。

在新书中,姚谦也免不了会暴露自己的收藏品,不过并不是为了炫耀,也不希望误导别人的收藏,因为他坚定地认为每个人的收藏应该都是不一样的。为此他还特意放进去一些并非艺术品的藏品,比如摩洛哥的地毯拖鞋,川久保玲走秀用的鞋等,“因为形式和概念太有趣了,我把它当作艺术品,像一个装置一样放在墙角。”

逛美术馆最考究的方法

姚谦总是会建议别人多去看艺术展览,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去美术馆这件事上,他总是非常认真地对待。“这是一件会因为自己的心态与准备的程度而产生收获多寡,甚至失望而归的不同结果的事。”所以如果说看艺术展览是熏陶,那么去美术馆就是个严肃的决定,因为更多的是抱着学习和积累的目的。

旁人去美术馆也许会说走就走,但对于姚谦来说,他事先要做许多准备。“首先需要想清楚这一趟去美术馆最大的动机和原因是什么?决定了在哪个时间去、去哪个美术馆时,心里就应该有了一个基础的动机,可能是为了一个你想了解的展览,或是因为想去寻访自己仰慕已久的艺术作品。”因此在动身前,他会对展览主题、策展人、艺术家或是想寻访的艺术作品,做一些事前的资料阅读,以便面对展品的时候,有更充裕的心情和理性的思考准备,如此一来才可能得到更多的阅读感受。而在前往美术馆的路上,也被姚谦视为一段很重要的时刻。“我总会把自己从琐碎的现实生活中剥离,做一番心情的洗涤和调整。”他特别喜欢搭乘城市里的公共交通工具去美术馆,甚至会提早一站下车,期待能与那些置身于城市街道中的艺术品不期而遇。

而在到达了美术馆后,他就会立即展开之前做好的攻略,参照美术馆的结构和路线图,确认好这一天在美术馆的参观、休息、阅读的途径与节奏,才正式开始浏览。他还特别强调,在全部参观完展览之后,他会特意在美术馆外的花园或周围的巷弄散散步,回味一下今天收获的灵感和心得,也借这个时间整理并记录在自己随身的记事本里。这架势免不了让我想起普通人外出旅游时的情形,不过也难怪,对于姚谦来说,参观美术馆应该就如同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出游吧!

姚谦常说自己是幸运的,在生命中收获了音乐与美术这两个美好的礼物。前者成为了他的工作,陪伴了他大半生,带来很多快乐的同时却也成为压力的来源。“所以无论多热爱,我都不会亲自动手绘画,我希望能一直美好地面对它,很简单很纯粹,不夹带任何复杂的目的。”姚谦这样说道。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当代艺术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去美术馆游荡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