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节庆真实性研究

2016-05-30蔡礼彬

关键词:真实性

蔡礼彬

摘 要:民俗节庆的真实性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从服务剧场理论出发探讨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在场景、演员、表演、观众四个角度存在的问题,发现节气场景的选择过于空旷使得表演无从体验妈祖的信仰之力、演员在节庆表演中表现出情感进入面较低、观众的参与度不积极、表演效果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等一系列问题。提升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的综合效果可以从场景的潜在环境、设计因素,演员的演绎与参与程度,观众的吸引力、中心性和自我表达,表演的品质和其中产生的情感激荡等方面加以改进,提高游客的真实性体验,以实现民俗节庆对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民俗节庆;剧场理论;真实性;妈祖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6)02-0055-11

一 引 言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越来越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地方文化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尤其是在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下,如何运用旅游带动地域、民族文化的复兴,提高地方文化的自我认知和肯定也是一个研究热潮。我国幅员广阔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习俗,在民俗旅游方面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不论政府或是学术专家都意识到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在多方努力下逐渐形成一个具有展现地域差异文化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产业。在已逐渐成形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产业中,民俗节庆由于其集地方歌舞、信仰祭祀、民风民俗于一体的特点,成为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节庆是指突出表现特定区域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文特征, 其兴盛与衰亡的自发性较强, 以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 有较好的公众基础和较高的公众参与度的地方性民俗活动, 如庙会、妈祖诞辰升天纪念日等。而现如今在旅游市场中也出现了一种新兴民俗节庆,其利用旅游地现有的民俗习惯、文化背景等现有的旅游资源,经过人为策划的具有经济和文化价值的旅游事件。在这种民俗节庆中策划者与主办方在策划活动之初就确定了以当地的民俗文化作为背景,体现了地方文化对于这类活动的重要性:一方面地方文化代表了一方人的文化根源,是地方人文化层面上自我定位的一个重要标识;另一方面,地方文化又是旅游目的地不同于旅游者家乡的一大体现,是吸引旅游者前来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也可以根据对象将这类新兴民俗节庆的文化价值描述为对内和对外两类:对内新兴民俗节庆被赋予了继承地方文化,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外人们又希望能通过节庆向游客展现和宣传地方文化,得到游客的认同,将地方文化发扬光大。

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民俗节庆对地方价值实现、民俗节庆真实性的研究不在少数,间或有研究结合旅游体验的节庆开发策划,但是从体验概念对民俗节庆真实性进行研究的研究文献并不多。一方面体验作为上世纪被提出的概念,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原因在于它对消费者内心与身处环境的互动研究,打开了服务业新的发展思路。较之于曾经的量化与标准化服务流程和从企业本身提高服务产品质量,体验更强调了消费者主体作用,强调了环境外界与个人的互动性,发现了消费者感知方式与情感反馈机制,更加注重消费者,为消费者服务的社会发展趋势。Mac Canell提出游客会因好奇进而追求文化的真实性,并认为游客出游的目的是为了看到他们预期的真实,即看到生活以外的真实场景Mac Cannell D.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79(3),pp.589-603.。而真实性意味着传统原始及想要体验当地居民的真正生活状态,因此追求真实性的动机比其他形式的观光更为明显Cohen E.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15( 2) ,pp,371- 386.[KG-1] Moscardo G M, Pearce P L. Historic theme parks:An Australian experience in authenticit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6, 13(3),pp.467-479.。首先,旅游体验本身就是强调了游客的主观感受,在国际旅游现象学中提及游客是文化传播最有用也最直接的载体。其次,游客的能动性使其对文化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简单的接收,他们也会对文化做出回应,这其中包括了对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的认知、情感上的认同,甚至是吸收内化与传播。因此笔者认为,要实现民俗节庆的文化价值,就应该从体验角度来对民俗节庆进行真实性研究。

二 相关理论基础

1.真实性

真实性一词最早源自于希腊语,起初主要用于描述艺术展品是否真实。在1964年Boorstin首次将真实性概念引入旅游业Boorstin D J.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KG-*2]-[KG-*5]events in America.New York:Athenaeum,1964,pp.77-117.,而在将真实性更加深入地运用在旅游研究领域的则是Mac Cannell,他借用Goffman“舞台真实”中的前后台理论,延伸了其在《舞台真实性》对真实性的运用,认为大多数游客想追求表面,也就是前台的真实,而且他们期待与当地居民做实际的接触。Cohen提出了“旅游空间和舞台猜想”理论,认为可刻意营造的前台的真实(表现出来的旅游地的文化、人文),其发展会影响后台(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

国内关于真实性同旅游相结合的研究则进行的较晚,大致分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强调客观存在事物客观性真实的客观性真实;事物的真实可以根据观察主体不同而建构出不同的真实概念的建构主义真实性以及完全否认客观真实的,纯主观感受的存在主义真实性赵红梅、李庆雷:《回望“真实性”》,《旅游学刊》2012年第27卷第4期,第11-18页。

对比国内外对于真实性的研究成果,可以明显看出国内学术界对于真实性的研究还处在比较基础的阶段,主要在探讨其分析角度,而与真实性与旅游的实际结合上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本章主要参考的是Mac Cannell对于真实性的相关研究,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其研究中,他将真实的旅游体验看作是游客旅游的根本目的,和笔者所认同和研究的方向较为一致。

2.剧场理论

Goffman于1959年首次提出剧场理论的概念,理论的内容就是运用戏剧表演的原理过程,比喻社会的互动过程。当然此时剧场理论更为偏向于舞台理论,更多的是涉及前后台表演真实性的讨论。而Grove & Fisk在1983年则将这个原理运用在了服务业中,将顾客视为观众,服务人员视为表演者,以服务的范围为依据划分了前后台区域:即服务者被要求在其服务领域扮演特定角色,在回到自己的后台区域后则被允许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情绪。1992年Grove,Fisk,Bitner又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更加完整的剧场理论,此时的剧场理论不仅涉及到了空间领域,也更加关注服务者同顾客之间的接触与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服务接触过程划分为演员、观众、情景、表演则四大组成要素Grove,Fisk and Bitner.Dramatizing the Service Experience:A Managerial Approach, Advances in services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JAL Press Inc,1992,pp.91-121.。

后人根据其理论模型,将之运用在了许多商业领域的研究之中,通过多次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在服务过程中服务者(演员)按照规划正确的剧本表现,就能成功地使顾客产生正面的印象。然而对于其他元素的真实性研究则很少涉及。根据游客在民俗节庆中旅游体验的形成来源,本文决定将真实性概念引入剧场理论,从剧场理论场景、演员、表演、观众四个角度来探讨民俗节庆是如何为游客创造真实性的旅游体验,作为提高游客民俗节庆真实性的理论依据。以期结合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探讨此类新兴的民俗节庆应该如何提高游客的真实性体验,以实现民俗节庆对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的文化价值。

(1)场景角度

在剧场理论中,我们利用四个因素来描述个人参与社会性活动并获取体验的过程,场景就是在一场活动中最为基础的因素。相较于舞台理论,剧场理论中的场景就类似于一般认知中的前场,是一切体验发生之地,是演员(服务者)表演(服务)的地方,也是观众(游客)欣赏表演(接受服务,获得体验)的地方。场景不仅给游客提供其所需的服务设施,也给游客营造了一个潜在的服务背景。因此为了了解场景通过哪些渠道对于游客真实性旅游体验产生,本研究基于Baker. J 1987的研究结果,根据建筑学、社会学和环境心理学,将场景影响因素归纳为潜在、设计以及社会三大类因素Detsky A S, Baker J P, Johnston N, et al. What is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of nutritional status?. 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1987, 11(1),pp.8-13.。由于在剧场理论四要素中已经涉及服务者与游客即Baker. J研究成果中的社会因素,因此本节只取其研究成果中的前两项作为分类依据,见表1。

(2)演员角度

演员,即是在体验场景下,按照事先预定策划的标准进行演绎与服务的服务人员。在旅游体验角度,游客消费的是无形的服务和商品,而服务者则是服务与文化的主要载体,甚至于可以说,服务者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是构成旅游服务的核心。所有的游客在体验场景下都需要接触服务人员,作为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们总是希望能够得到热情的服务并渴望通过良好的服务达到自己出行的目的,也就是说服务者对游客的体验总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自旅游体验概念提出以来,服务质量对于旅游体验的影响也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综合现有的研究资料,本研究将服务人员对游客真实性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做如下的分类,见表2。

(3)观众角度

观众,作为体验过程中接受与参与服务的主体,他们在一个体验的获得过程中既扮演了一个接受者,又是其他人体验的创造者——观众(游客)之间是会产生相互的影响的。当然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新兴民俗节庆中的观众不仅会影响其他的游客。由于服务的交互性特点,游客也会对服务人员产生影响。在上文提及了新兴民俗节庆的举办,对内对外都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而实现这一点的主要载体即是观众:对内观众感知的旅游体验会令他对当地产生一种情绪,或认同或排斥,这样的情绪在游客的体验过程中则会传递给当地的民众,尤其是主要的接触者——服务人员,并影响他们对于本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对外游客之间的相互交流,包括他们归家后的回忆与宣传则会影响外界对于民俗节庆举办地的认知和预想。游憩涉入对实现观众真实性是具有正面影响的,即涉入越高,观众与演员、其他观众间的互动愈强,深层的情绪表达也越强烈。因此基于McIntyr and Pigram提出的游憩涉入理论McIntyre N, Pigram J J.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examined: The case of vehicle[KG-*2]-[KG-*5]based campers.Leisure Sciences, 1992, 14(1),pp.3-15.,本研究认为观众因素对于真实性的旅游体验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见表3。

(4)表演角度

表演在剧场理论中属于最为外显的存在,指的是在体验过程中,游客与服务人员、体验场景以及其他观众之间所有互动关系所产生的总和;是最能体现旅游体验作为社会性互动的因素。社会性代表了游客的体验将会受到外界的刺激与变化,同时在客观世界映射于主观世界时,还会产生带有游客个人价值观,个人偏好的体验知觉。由于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的不同,使得刻板的客观因素投射于主观世界时,大脑就会以独特的主观要素进行依附与加工,以便对客观对象形成整体、联系的把握。一个人的记忆形式也是如此,只有客观印象经过主观的加工,才能以记忆的形式被固定于脑海之中长久保存。这代表了人所回忆的体验都是经过个人主观的联合才形成的。因此我们探讨表演因素即是在探讨场景、演员、观众之间相互影响后产生的结果,而表演因素对于游客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影响则是体现在:游客体验后在主观中形成的综合印象是否与游客原先存在的真实相契合,包括品质、综合服务印象。

三 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概况

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于1994年由莆田市人民政府创办,2007年开始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2010年国家旅游局复函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从2010年起共同主办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这标志着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升格成功,正式列入国家级的节庆活动。至2015年妈祖文化旅游节已成功举办了十七届。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地点是在莆田湄洲岛,即妈祖故乡、妈祖信仰的源头、世界6000多座妈祖庙的祖庙所在地。2009年,妈祖信俗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使得湄洲岛开始获得国内学者游客的关注。据统计,全球妈祖信众达2亿多,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现在每年到湄洲进香、旅游的海内外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在我国台湾2300万的人口数中信仰妈祖的就达1600万,每年会有超过15万的台胞来到湄洲朝圣观光。而且台湾有1200多家妈祖文化机构与湄洲祖庙建立了联谊联系,因此妈祖文化也是联结两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蔡学伟、龚凡:《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节 升格国家级节庆活动》,台海网,http://www.taihainet.com/news/fujian/szjj,(2010-08-02),[2015-05-09]。2011年10月,湄洲岛在第56届国际节庆协会年会上被评选为城市人口10万以下组别的“世界节日活动之城”,打破了中国在此领域的零记录,拥有了继“妈祖信俗”后的第二张世界名片。湄洲岛管委会表示这是标志着以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为主体的湄洲岛系列节庆活动的国际级节庆品牌获得了国际节庆行业组织的认可和肯定。湄洲岛为弘扬妈祖精神每月都不间断地举办民俗节庆,包括新春祈福文化节、妈祖回娘家、妈祖祖庙庙会等,以期将湄洲岛打造成国际民俗节庆活动之都詹托荣:《“世界节日活动之城”揭晓 中国上海湄洲岛上榜》,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0-04),[2015-05-11]。

(一)现状与问题——场景因素角度

1.举办场地与其内容难相符

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妈祖祖庙前的天后广场举行。正对着巍峨的祖庙,琉璃金顶朱红墙的庙群在满山绿意中突出而庄重,殿堂构造为歇山重檐,采用大跨度斗拱,穹隆高耸,气势轩昂,将开幕式举办在此最能展现莆田独特的建筑风格。而且妈祖祖庙也是传统祭祀进行的地点,也是妈祖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但是天后广场这个举办地点的建筑风格却是存在了一定的问题,天后广场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两边观礼台及角楼各长129m,各有13个阶座,能容纳万人观看。其现代化的装饰(LED屏、鲜艳颜色的充气拱门、热气球旗帜),过宽的广场导致了失衡的长宽比,虽然能容纳万人同时观赏,但是空旷的场地却很难集中人的注意力使其对正在发生的祭祀产生同感。简单说,天后广场用作表演节目的观赏台合适,但是妈祖祭典毕竟与一般娱乐性质的展演不同,应当更加注重观众对于信仰的敬畏与融入感。在天后广场举办秋季祭典,虽然容纳了过万的观众,但是对观众而言,表演的感觉过浓,而且这样的场地其实暗示了他们作为观赏者的身份,使游客难以融入,更无从体验妈祖的信仰之力。

2.文化符号难吸收

妈祖文化旅游节本身就是一个民俗文化旅游的场景,但是这个场景的成立的意义到底在何却是一大问题。在与当地妈祖文化研究者的聊天中,笔者普遍得到了一种反馈:文化旅游节本身更类似于一场官方操作下的大戏,文化真实性被打折扣。“同谒妈祖、共享平安”一直是文化旅游节的主题,不难看出主办方希望将文化旅游节做成品牌的良苦用心,但是品味起来却能发现其中是不具任何活动意义的,说明:不论是妈祖的诞辰或是其升天纪念日,都有非常明确的活动纪念价值,其明确的主题也是能对主要目标群体(信徒以及文化研究者)的一种预期的教育,令他们会对这场活动有较为明确的了解和正确的活动预期。但是文化旅游节的主题却显得平常空洞,难以支撑起整个庞大的活动,更难以起到教育游客期待的作用。究其原因还是其作为民俗节庆,虽强调节庆的仪式感,却忽略了节庆之所以为节庆的社会与文化意义。这使得主办方构建场景、确定文化符号以及象征物的时候难以形成鲜明的特色,更没能形成统一的文化体系。如果节庆没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没有统一的文化符号,或者说仅将所有的地方特色都嫁接到一起,那么这个节庆确实可以起到传播地方文化的作用,却会产生文化的混淆和误解。

就以开幕式上的祭典为例:湄洲妈祖祭典与黄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据《天妃显圣录》等书记载,中国官祭妈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从此以后,历代帝王又加以继承和发展,官祭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清朝雍正年间受雍正帝亲诏,成为同孔子、关帝同样可行三跪九叩大礼的国家性祭典刘向楠:《中日传统节庆旅游比较研究》,广州: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硕士学位论文,2008。这说明湄洲妈祖祭典的历史渊源,证明了其文化价值,而第十六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上甲午年秋祭妈祖典礼仪程更是经过大量的史料文献调查研究,深入民间宫庙,向地方耆老、民间艺人了解本地祭祀妈祖的仪礼并借鉴山东“祭孔”、陕西“祭黄帝陵”、泰安“封禅典礼”;祭祀的音乐舞蹈也是遵从祭孔音乐、古代宫悬之乐的基本原则,结合妈祖祭祀的特点和莆田民间音乐特色而创作的,更为难得的是它在承袭古代祭祀音乐的基础上还加入了莆田地方特色的妈祖祭典音乐与舞蹈特色;而且开幕式上所有参与的演员及服务引导人员都有独特的服饰,祭祀中的乐生、舞生的着装皆是按照现场祭祀要求而重新设计的。乍看之下是非常真实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但是这也仅是观众参与度较低的动态文化产品的展示而已,在现场的观赏效果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则是其中所体现的妈祖元素,难以被没有相应文化基础的观众吸收。妈祖文化符号在传递时没有很好地匹配观众的符号消费需求,而且也未曾拓宽观众的符号吸收渠道。

(二)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演员角度

这里的演员指的不仅仅是妈祖文化旅游节的旅游业从业者,当游客作为观众参与到这个文化旅游节这个大环境中时,所有他所接触的人,除了游客就都属于演员这个范畴。

不同于妈祖诞辰与升天纪念日有着千年的传统,在民间也有丰富的节庆活动,在妈祖旅游节举办期间,湄洲岛上处处张灯结彩,有着非常多的宣传与标语,而且为了营造节庆环境与氛围,湄洲岛管委会联通莆田政府旅游局也相应推出了很多的相关活动为旅游节造势预热,类似于妈祖文化作品的征集、湄洲旅游口号征集;在旅游节期间也设置了旅游节开幕式、甲午年秋祭妈祖礼、中国(莆田)妈祖文化用品博览会、“最湄洲·最妈祖”文化旅游伴手礼展示、两岸妈祖文化大型创作绘画、全国百名摄影家走进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品牌推荐大会,两岸百团万人游湄洲等活动,希望也能加大群众的参与度,营造节庆的娱乐气氛。在采访中大部分居民表示,这样多的节庆互动大大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能够更加了解妈祖文化,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之余也能得到放松和娱乐。这是对妈祖文化很好的继承,也能调动居民的参与程度。在湄洲岛行走就能看到妈祖相关文化极广的社会接触面,可以说政府是在不遗余力的为文化旅游节造势,而居民的参与度也比较高,比如大家会在业余去欣赏妈祖相关的展会;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戏剧节目;参与作品评选。但是这些的活动是理性的参与行为,更多属于静态文化的展演或者是动态文化产物的观赏。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民俗活动在居民参与中仍有一定的区别:在湄洲岛传统的节庆中,他们会将妈祖抬出祖庙,并且环岛游行,中午与晚上会停放在某户人家中,意味着这户人家将得到妈祖的庇佑。对于这样的活动岛民是自觉主动参与的,这样的活动具有传统的节庆意义——祭神也娱神,同时又是劳作之余的一场自娱的狂欢。这种参与较之于妈祖文化旅游节的文化传播的参与,更具有感染力而且更具有地方的特色,为社区居民所喜。也就是说,妈祖文化旅游节用不同的文化活动营造了全民关注节庆的一种气氛,而真正的节庆则是全民娱乐节庆的气氛,而他们之间,居民的投入与感情上的依恋起伏这些都可以从声音、环境中被旅游者所感知,在其意识成为主观感知的重要来源时少华、宁泽群:《 城市景区社区一体化中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困境, 成因与路径选择——以北京什刹海旅游社区为例》,《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45-51页。对于节庆而言,娱神也娱人,如果居民也就是演员们不能从中获得在平日工作中的放松和情绪的宣泄,那么就难以真正称为是传统民俗节庆,正因少了那个“庆”的基因。

(三)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观众角度

在民俗节庆中的观众指的不仅是外地来的游客,甚至也包括了现场参与观看的当地居民。讨论观众对于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影响更多探讨的是游客内心和主动性上的问题,在调查的过程中适合采用访谈及调查的方法得到较为广泛的数据。在本文主要是结合妈祖文化旅游节,将观众角度理论与节庆现实结合,产生具象的操作性描述,至于具体的数据不在本文考虑范围之内。从吸引力角度来看,越是对妈祖文化旅游节节庆抱有正面积极态度,将它看作是了解莆田妈祖信仰的一个重要窗口,希望从中获取相关信息的人,越是能够被这个节庆所吸引。当节庆活动对这个人有较大吸引力的时候,该人在参与活动时达到自己的旅游动机,观众就会达到较高的游憩涉入,就容易产生较强烈的情绪反馈。当游客产生一种情绪反馈时,不仅容易对其自身(包括其社交网络)产生影响,还会通过与周围人的接触,传递向周围的环境与个人,这就涉及了游憩涉入理论中的中心性以及自我表现。谈及中心性,则是与游客在现场的融入相关,游客是否愿意为活动而有明显的改变,包括其社交网络的改变,即这个活动在当时是否能成为游客的关注核心。越关注越投入者,则游憩涉入会越高,反之则越低。另外自我表现在活动中则表现为游客的自我实现以及自我能量的发挥,是通过作用于周围世界得到体现的,表现在活动中即是否与表演者、其他观众有良好的互动,对活动反应是否热烈。

民俗节庆在市场的美誉度和其体验游客的传播意愿与传播内容正面与否,是民俗节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其作用表现在有效帮助民俗节庆不断提升,更加贴近消费群体的文化需求。如果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形式大于内容”,难以令人产生第二次消费的欲望。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消费了妈祖信仰,消费了妈祖信徒,但是却没能给予二者相应的回馈。而且不同的观众具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文化水平,在文化符号的接收、文化真假的识别上都存在了很大的衡量标准的差异。组织者用心组织的真实性表演由于缺少了一个有效的组织,令很多观众难以很好地识别和吸收相应的文化符号。本来就属于缺少游客粘性的节庆,也因为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而损失更多的潜在观众。而观众与观众间,仅仅只依存于简单的静态或者动态的文化活动展演,也使之缺少了观众与观众间的互动。作为节庆的基础特性,狂欢对于一场民俗节庆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人们期待着能够从节庆中抽离平时的理性生活,打破以往的人际关系的界限,在这一种情境之下达到“逃避现实”的短暂可能。

(四)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表演角度

表演即是场景、演员、观众所有互动的总和。它主要体现于游客体验后在主观中形成的综合印象是否与游客原先存在的真实相契合。在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的实例中,即是体现为强调游客的一些主观感受,比如,秋祭妈祖祭典的仪式是否真实。作为海上和平女神的妈祖能在沿海地区影响活动极大的信仰群众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对于现实生活的实用性,而且参与的人群一般都是当地的渔民或者是宗族长辈以及妈祖祖庙的主事。但是在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中,由于事前的策划是要将所有的祭祀流程以及相关的信仰祭拜都摆上舞台作为一种表演产品呈现给观众,因此策划的组织者就用经验老道的节事主持人、莆田学院的学生以及拥有表演经验的团体替换了原来的祭祀、活动主体,而且作为节庆的策划者,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的节庆内容是商业运营的结果,是经过专业的策划团队策划而来,策划者对通晓历史掌故的祖庙主事、村中长辈老人的意见也只是参考、选择性地采纳和吸收。这样经过策划的活动首先符合了基本的美感,包括流程与节目动作背景的设计都是具有很深的文化韵味,而且更换了主持人、表演者能够减少由于当地居民没有表演经验而造成的在观众面前的怯场与失误。这样的变化,观众中外来的游客可能无所察觉,但是其最大的影响会体现在观众中一部分前来观看的了解妈祖文化体系及其历史传承的专家和当地的居民上。

最初的渔民的祭祀活动最能够表现其对妈祖的依赖和尊敬之情,对于当地居民而言看见自家人出现在祭祀活动中并承担了职责则是一种荣光,这样的情结会赋予传统的祭祀祭神互动变成一种满足自我实现自我的意义与价值,这样的隐形含义会令居民无比投入,并且产生情绪的波动。这样的情绪波动则会传递给演员,更加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令他们带着自我的情绪投入,这样一来才形成了最强烈的、最具有感染力的表演。从这个角度来看,替换专业的演员,固然能做到一令一动挥洒自如,能形成俨然的队阵,但是由于此类祭祀活动并存在于他们自我的价值体系之中,使得演员没有办法体味到那种沉浸并由此产生自然的情绪波动,因此在现场的气氛感染中就少了极为重要的因素,自然没办法炒热气氛。而作为观众当放下了那种有所求、有所畏后,文化旅游节的祭典之于他们就如同是丰富内容的娱乐节目一样,虽看得津津有味,但是谁也不会对娱乐节目(非戏剧,戏剧是要求投入情感的)产生什么强烈的情绪,于是在那种特定场景下,观众演员之间的互动就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表演的质量和效果不言而喻。

笔者在网络上搜索了十六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游客其实给予了妈祖文化旅游节的开幕式中其表演人员、引导接待人员、仪仗人员、主祭人和陪祭人很大的肯定,认为他们表演熟练,服装统一符合制式。但是一如现今游客观看民俗文化舞台表演后的评论:好看、精彩,但是问到是否觉得真实的祭祀就是这样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保留了意见,原因是没有相对的参照物。从前后台理论出发,游客们的感触也许可以看作他们对于后台真实的好奇,但是作者认为,作为完全不了解真正后台真实的游客,他们的好奇和不满足是来自于他们心理不能感知到眼前表演的情感刺激的失望,而这种情感刺激恰恰是来自于现场演员情绪的感染以及明确的符号吸收渠道。我们无法衡量真实的多寡,但是我们能感知情绪,也可以通过明确的讲解来分析符号。

四 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真实性提升建议

(一)场景——重视潜在环境,系统规划设计因素

作为民俗节庆,在开发之时应当回归其本身作为民俗节庆固有的功能,即宗教祭仪与文化推广。若要提升妈祖文化旅游节节庆的真实性,就应注重其神圣的宗教性和开放的流动性。简单来说就是抓住宗教感染力以及节庆对于现世的作用。这就要求组织者重新认真审视妈祖的宗教信仰,以及信仰在地缘、业缘方面的影响作用方向朱晴:《 狂欢理论观照下的我国节庆创新之道》,《今传媒》2013 年第4期,第129-130页.。对这样的民俗形成的独特社会价值以及它的社会象征意义进行深度地挖掘,提炼其内涵。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帮助发散,能够从点线面的构建过程,构建出内在关联更加紧密、言之有物的节庆社会文化体系。按照这样的中心点、逻辑线路、象征构面,再来规划节庆的场景,能够确保节庆场景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更能发掘那些被忽略的文化。

在潜在因素方面,可大致分为地格要素(民风民俗、宗教氛围等),管理要素(服务质量、公共秩序等),社区要素(安全条件,居民态度等),媒介要素(影视传播、文学作品等)。由于潜在因素并不直接表现为影响节庆旅游者真实性体验的因素,因此并未受到完全的重视,尤其是在与无法包装的地格要素以及管理涉及范围极广的管理要素、社区要素时,节庆组织者感到力不从心也是情理之中。在湄洲妈祖文化旅游中由于开发了大量的文学、影视作品,打开了媒介渠道,在媒介要素方面表现的极为出色,但是在地格要素、管理要素、社区要素方面就如中国大部分的民俗节庆一般都表现平平。湄洲岛具有天然的地理和文化优势,由于区域面积较小,人口集中,因此在岛上有统一的民风民俗与统一信仰,组织者可以做的则是重新挖掘和显化这些地域方面的比较优势。在社区方面,加强节庆期间的维稳,而且作为海上和平女神的故乡,湄洲岛在信徒的心中就有着海上祥和之地的原始印象,因此如何进行社区再教育、旅游相关行业的管理,为信徒和居民营造一个美好的精神故乡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

设计因素方面组织者亦可大有作为,妈祖文化旅游节作为民俗节庆,其中包含有了仪式展演、文娱表演、静态文化展示、社区参与以及民众的狂欢行为,通过这样对于民俗节庆表现形式的分类,并且研究不同形式下,场景因素的设计因素。将已在当地文化中提炼而出的符号和元素融入现场的场景设置之中。这样设计的场景主要的目的是让当地社区居民对于当地文化重新认识,让他们在节庆中找到自己最熟悉的元素,加强他们对于节庆的认同感,同时又是借此机会将一些需要保护的元素,以同样的方式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将传统还之于民。谈及妈祖文化,“海上平安女神”这是最为恰当的表达。莆田湄洲岛是妈祖信仰的源头,自身就充满了源远流长的历史厚重感,同时其文化的真实性留存也是人们对于其产生极大的兴趣的重要原因。在当地文化中,妈祖信仰起源于林默娘的传说,这个乡里间女儿的神话,使得当地人对妈祖的信仰有别于其他的外来信仰,不仅仅是敬畏和祈愿,还有一种源于乡缘的亲切感。在现场的采访中,当地的人们谈起妈祖也是亲切多于敬畏和仰望,带着一种信赖和亲近。亲民性,也是湄洲妈祖文化中极为特殊的一点。“平安、仁慈、宽容、亲切”这是湄洲妈祖最根本的形象。因此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既是以“同谒妈祖 共享平安”作为主题,也应该在这几方面多多挖掘和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像现有的物化的成体外,月月盛事也可以不断促使妈祖重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包括更加新颖的形象符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类似于往返湄洲岛的船只快艇上可以加上妈祖的新版图像。

(二)演员——增加演员参与度,打造情感派演绎

居民作为表演者重要的组成部分,却在节庆中表现出情感进入面较低,难以对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或情感激荡的问题。其解决方法可以归结为增加演员在节庆中的参与程度,打造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演绎。

增加参与度,即是重在于赋予居民更多的权利和提升节庆参与程度。尊重居民意愿,作为最为了解传统以及生活于固定文化之中的人,他们拥有自己的文化认知,除了参与和控制管理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流程之外,还可以让他们决定什么样的文化以何种方式推向游客,这是赋予他们主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在争取他们对于节庆的认同。除了保证居民对于文化环境、体验环节的认同之外,节庆的组织者也需要增加居民在节庆中身体的参与程度,给予一定的假期,鼓励居民参与到节庆中是一种改善居民参与的客观条件上的作为。

在主观和客观条件上吸引居民参与的同时,节庆还需要营造情感氛围,可以理解为节庆的狂欢功能,这是一种能够让人们投入感情的主要原因。对于狂欢文化首先需要的是广泛的参与,在一定的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配以有闲时间的客观条件,在节庆中找到能够满足自己感情需求的部分实现对个体的价值挖掘和追求,让所有人都快乐地参与在活动之中。同时还有社会性交往的部分,让所有人可以自由接触、交流、脱离平日理性的具有阶级隔阂的社会关系,打造新型的、纯粹的社会关系,使人脱离社会赋予的标签回归到自身。不拘居民还是游客,都能感受到人们之间拉近的距离,加深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暂时忘却社会的禁忌、生存的压力和名利的追逐,从而进入一种节庆意义上的愉悦和本真状态。从本身所抒发的广泛的人类追求——对于自我、自由、快乐的追求是最具感染力的情感,也是所有节庆参与者的共同追求,达到这一境界可以更好的实现演员在情感上的演绎。

(三)观众——提高节庆吸引力,增强观众中心性,强调观众自我表现

剧场理论是基于体验概念基础延伸而来。而体验经济中,观众已然不是曾经服务经济视角下的“经济人”的概念,而是拥有着独立个性的“社会人”,具有不同类型的旅游需求以及信息接收能力(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以及文化教育水平)谢彦君、彭丹:《旅游, 旅游体验和符号》,《旅游科学》 2005第19卷第4期,第2-8页.。要考虑节庆对于观众的吸引程度,就涉及了观众对于节庆符号解析和接收过程。由于观众对于节庆符号的接收,直接影响了节庆在其主观映射中印象,因此妈祖文化旅游节的组织者可以确定以下几个重要的关键点:群体集聚(物理条件),隔绝屏障,相互关注的焦点,共享的情感状态以及节奏性的强化反馈。通过宣传和品牌效应吸引较多的群体集聚,达到在情境之下的身体共存,其次就是与欢庆以外气氛的有效分界设置,譬如简单的灯光、布景设置等。现有的妈祖文化旅游节中有较大改进空间的则是在后半部分,如何使观众拥有共同的关注焦点,如何实现情感的共享以及节奏性的反馈。参考戏剧表演,则是通过剧情的设置,灯光音效进行焦点的集中,对于节庆也可以做同类参考,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入媒介的角色,比如说资深当地向导这样的角色,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和更好的接收文化符号。另外共享的情感状态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进行现场的传递。

对于观众的中心性的体现,更多是表现在活动对于游客的积极影响之上。妈祖文化旅游节的举办,目的是为了聚集妈祖信徒,共享平安,为虔诚的信徒和观光者创造美好回忆。在这个节庆中发生了何等的事情,对观众中的个体如何以及产生了何等的影响,假如利用科技,譬如互联网将这样的经历和感情进行多情境的分享和转移,将节庆的影响延伸至非节庆的情景之中,例如参与观众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交网络。利用官方渠道对于中心性的重视,可以发起互动活动,邀请观众分享这些影响,引导观众去发掘节庆为自己带来的长远影响,并且通过新媒体实现情感的表达,则又可以进入到观众的自我反思总结,将这样的情感加工的意象进行分享和互动则可以促成观众对于节庆的自我表现,加深观众对节庆的情感羁绊。

(四)表演——确保产品品质,提升综合印象

妈祖文化旅游节的现有产品可以将之大致分为静态欣赏类文化产品、动态观赏类文化产品以及体验互动式文化产品。现有情况下静态与动态的文化产品较多,尤其是动态观赏类的文化产品例如妈祖秋祭典礼、文化展演、戏剧等都是观赏性强且又能具有一定的情感感染力的产品。动态的文化产品也是湄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就现有的动态类产品而言,由于其场地以及表演形式的限制,在情感感染和观众情感投入中表现得差强人意,就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发展大型的山水实景舞台剧,在解决湄洲岛电视剧电影文化园旅游景点闲置问题的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上改善文化展演的场地问题带来的投入感不强的现状,提升节庆产品的品质。除此之外,体验互动式文化产品上的空白暗示了湄洲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直接体验的互动式旅游产品能够很好地实现演员和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通过互动式的体验节庆活动,调动观众的感知器官,加之以体验时的感情、时间投入,通过增强情感涉入来提升观众对于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的综合印象。

五 结 语

民俗节庆在文化方面起到继承当地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突出文化定位的作用;在经济上则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平台,除了吸引外来游客以外,也带动了相应产业的全面发展。在地方性的旅游产业中将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其文化、经济意义不言而喻。而不论从宏观的文化复兴、地区文化认同、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角度,还是比较微观的旅游者的体验角度,民俗节庆的真实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存在:一方面民俗节庆是地方传统文化以及地域象征历史文化传承的一大重要的表现形式,真实性是其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对于追求真实性民俗文化的旅游者而言,缺乏真实性的民俗节庆不能满足其旅游的动机。本文从剧场理论场景、演员、表演、观众四个角度来探讨民俗节庆是如何为游客创造真实性的旅游体验,作为提高游客民俗节庆真实性的理论依据。明确了场景的潜在环境、设计因素,演员的演绎与参与程度,观众的吸引力、中心性和自我表达,表演的品质和其中产生的情感激荡这几个研究方向。文中更多的结合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探讨此类民俗节庆在上述方向上都存在了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这样明确的方向提高游客的真实性体验,以实现民俗节庆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的文化价值。在文末按照场景、演员、观众、表演所提出的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因为缺少了实地的项目可行性调研,因此还不能拿出更具体的解决方案,但是仍希望其代表的发展思路能够为现代的民俗节庆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责任编辑 吴应望】

猜你喜欢

真实性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试析新闻与文学真实性的区别以及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意义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广告的真实性
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研究
新闻报道如何在保证真实性同时兼顾人文关怀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