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农村教育更需“思维转变”

2016-05-30半山

甘肃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媒介运输互联网+

半山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15年,互联网大鳄纷纷布局教育,在国内的培训巨头们也正在布局在线教育。显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育正成为互联网的另一片新战场。互联网为教育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无限的可能性。然而,对落后地区来说,它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别说互联网,电脑有没有全面普及还是个问题;先进地区Ipad等先进工具已成为新常态,“未来教室”概念已经悄然成型。巨大的反差,让我们不得不忧虑另一个问题:新的教育不公平是否正在形成?农村教育在新的信息环境下特别是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又一次“掉队”或被“边缘化”?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什么,今后还能带来什么?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宏大命题,谁都无法给定一个准确的答案,其未来正在塑造当中,永远没有答案。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与其他行业一样,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契机,“慕课”、“在线教育”、“远程授课”等一系列新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出现正在稍然改变或扩充着教育教学方法、内涵和外延,这种变化带来的结果不是让人立刻就能觉察到的,但其“润物细无声”般的“潜入”却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

在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资料已不再是难事,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不论身在何处,只要有一台联网的电脑,获取世界名校的教学资源也变成可能;开放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学校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播的渠道。这种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变化会越来越快,影响教育的广度、深度也会越来越大。

在传统思维中,我们常常把包括互联网、电视、文字等信息媒介作为工具或传播通道来看待,往往關注媒介传递的内容是什么,并从媒介传递的内容出发来分析其给个人与社会带来的变化。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已不足以深刻理解和洞悉媒介给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是讯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尺度的产生。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带来传播内容(讯息)的变化或思维方式的变化。即,他认为,媒介所能带来的信息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媒介带给人的认识和观察世界的角度以及思维方式。以电视为例,电视所能传播的娱乐、新闻等信息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人带来了全新的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它让人立体地、身临其境地了解异地的人和事,这在文字阅读时代是无法想象的,也与从文字中了解异地的人和事有本质的区别。互联网也是这样,它的重要作用是真正把“世界各地联在一起”,成为“地球村”,互联网不但囊括了“口语、文字、印刷术、电话、电视……”人类文明史上的全部成果,而且它以便捷性、参与性、互动性让人具有了更深入、全面地观察和了解世界的方式和新窗口,调动了人类所有的身体功能和创造性,也悄然改变着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

作为教育人,在互联网时代,要从这样的角度来了解“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内涵,而不是把互联网仅仅当成一种工具和传播媒介。就像“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动、运输、轮子或道路引入人类社会”,也不是它比人拉肩扛、马车、汽车运输所能运输的量要大、速度要快,“而是加速并扩大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闲暇。”这种变化与“铁路媒介”所运输的货物的量和速度比起来,显然要重要得多。互联网不也如此吗?它虽然在传播信息和知识的量和度上如同铁路之于运输的货物,但互联网的意义却不在于此,而在于它汇集、涵盖、调动、扩充了人类的功能,创造着新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也创造着“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生活、娱乐和学习”。因此,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农村教育不但要在基础投入上下功夫,更要补齐教育人才的短板,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利用互联网,盘活农村教育资源,打造农村教育新范式,而不是跟城市比设备、比师资、比成绩。

猜你喜欢

媒介运输互联网+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
综合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