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初中学生规范性预习的实践思考

2016-05-30杨忠伟

甘肃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预习初中学生规范

杨忠伟

【关键词】 初中学生;规范;预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1—0103—01

所谓规范性预习,笔者认为,就是初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因为有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避免了初中学生自学过程的盲目性;因为是有步骤、有章法,避免了初中学生自习的随意性,使初中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自学效率;因为有循序渐进的程序,使初中学生在自学中能积极投入,容易激发初中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培养自学能力。

一、引导初中学生了解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

初中学生每接触到新的课文,往往对新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都感到陌生而好奇。教师应该引导初中学生阅读课文的注释了解作者。大多数课文没有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就要引导初中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课外同步训练的练习册大多都介绍得较详细),或者到互联网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在预习中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而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之后,对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二、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

指导初中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初中学生去弄明白学习本课的目的,明确课文的具体要求。使初中学生的预习和学习中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从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必须要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是课文前面的预习提示。这个内容大多是对课文内容的概述和归纳,或对学习文本提出一些要求,注意到了这一点,预习起课文就会感到有了努力的方向了。二是课后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大多都是紧紧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如果对这些练习题进行思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但许多同学在预习中,往往对这两个方面熟视无睹,以为是无足轻重的,结果对课文的预习就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初中学生在预习中要很好地重视这两个方面。

三、自学文中生字新词

这是预习中初中学生较为注重的一个环节。教师似乎可以不用多加注意就可以放手让初中学生独立去完成。而实际当中,往往就是这部分内容,初中学生最容易麻痹大意,最容易出现马虎对待的现象。因此,这一环节同样需要教师规范性的指导,初中学生不仅要注意字词语的音、形、义,还要学会辩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对一些带有典故出处的词语还要弄清词语的出处,原义及引申义,养成勤动手勤查词典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初中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学精神。

四、划分段落层次,归纳各部分内容

这是预习过程中大部分初中学生最感头疼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能体现一个初中学生自学能力强弱的环节。对大多数初中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师在指导归纳各部分内容时应教给一定的方法,如找中心句,浓缩段落,细分层次,使初中学生通过思考对文章的内容有确切的理解,或者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段落层次的意思,这样让初中学生真正能够进得去又出得来,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课堂讲课时教师又着重对这一环节加以检查,抓具体,抓落实,让初中学生真正动手动脑,使初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真切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培养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的概括能力。

五、思考课后练习题

一般来说,课后练习题都是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预习时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可以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加深印象,巩固自学所得,开拓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些思考题是开放型的,更要引导初中学生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如果初中学生对这类思考题发生了兴趣,又可开拓初中学生的视野,开发其课外学习的天地,拓展知识面,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六、疑难问题记录

初中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让初中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初中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初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古代教育家就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供人终生受用”的说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初中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辩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不论古人还是今人,都同样强调,教育初中学生关键在于教给初中学生学习方法,使初中学生“自能读书”,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预习初中学生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