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四法”

2016-05-30谢建花

甘肃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四法表象想象力

谢建花

【关键词】 想象力;表象;求异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1—0101—01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提取、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的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没有想象,就不会有生动、形象、可爱的意象,甚至也就不会有文学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 储备表象

现代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感悟为想象插上理想的翅膀,想象更是离不开现实生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应用好课本上的文本及精美插图外,还应博采广取,为学生定制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增大课外阅读量,并注意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充分积累素材,加强表象储备,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打好基础。训练时,可图文互译,先呈现文字材料或图画,指导学生在细心观察、体味文字材料或画面的前提下,有创造性地提取、调动表象储备,展开想象,就文字材料绘制简笔画、意象画,或就画面情景说一段话。

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狼》一文,可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再根据自己的感悟,用现代语表达图意,再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比如:看懂了图意,就不会把“犬坐于前”一句中的“犬”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这样不仅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降低课文的难度。也可采用听音响,看视频说话,先播放一组声音,如风声等,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想象说出自己的感想或头脑中的表象。也可通过看一段编辑过的无声视频,让学生通过想象给视频配音,如七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便可让学生配音,通过配音来理解当时的场景和船长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时,使用想象体味阅读法,可增加表象储备。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想象,让文本与表象沟通,使文字材料转化为鲜活有趣的活动情景与画面,以此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加工。

二、寻求相似

茅盾在《白杨礼赞》中由白杨树联想到了北方的抗日军民,联想到了民族精神。这样把自然景物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把生动的形象同深刻的思想联系起来,使作品独具风格。同时也可将不同的两篇文章联系起来,寻求相似性。

如,七年级上册《猫》,流露出作者一种热爱小生命,同情弱小者和敢于自我反思,自我剖析的感情。鲁迅的《风筝》一文,由于生活的经历和思想的深广,想起儿时因不许放风筝而扼杀了弟弟的玩的天性而倍感悲哀。这两篇文章主旨相似,都表达了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自我批评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寻求相似,可大尺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 求异与发散

如,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后,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实例和感悟,通过大胆想象续写50年后宏儿回故乡看望水生的情景。有的学生说:水生带领着他的子孙成了种西瓜的专业户;还有的说水生的后代考上了浙江大学,利用所学知识在海边发展养殖业“阔了”……,把原本悲凉凄楚的气氛变成了热情洋溢的相会场面。再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结局虽然是固定的,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写,“假如于勒回来(富或穷)会怎么样”(课后练习题)?学生就会对小说原有文本感知的基础上大胆地重新去创造,对故事中的人物、画面、细节等做广泛的创新与拓展,或是顺向思维,或是逆向思维;在想象力的培养中,拟一些驰骋想象的作文题目,更是人们常用的训练方式。其实,在这些构思与想象中,学生的思维不由得就会打开或拓展,或天马行空或自由驰骋。这都是非常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与激发。

四、表象重组

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形成想象的能力。想象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如,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一幅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大街上一不明原因倒地的大爷,大伙儿都七嘴八舌,围观者形成一个圆。学生要根据画面人物特点,场景,想象围观者的对话及内心想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激情飞扬,有的同学以“零的启示”命题,有的以“有种病叫----冷漠”命题,有的以“谁来救救我们的父母”命题……,学生有了兴趣,想象力丰富了,写作起来便得心应手。又如古诗词教学中,往往是点到为止,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体会这“意无穷”,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加以补充。陆游的《钗头凤》上阕结尾,“错,错,错”,一连三个“错”字,但这到底是谁错了呢?下阕结尾“莫,莫,莫”,在极其沉痛的喟叹声中全词也就由此结束了。是真的结束了吗?可点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展开续写,写出陆游与唐婉后来的爱恨情仇。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四法表象想象力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优选雏鸡四法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体育课引“趣”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