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为什么教语文

2016-05-30熊丽

亚太教育 2016年25期
关键词:必要性语文

熊丽

摘 要:我们承认自古以来便有生活既有教育,语文教育随着文字的诞生、发展、成熟而不断变迁。漫漫历史长河,语文学科一直未曾断绝,“我们为什么教语文”的讨论也不曾中断,本文将对“什么是语文”、从三个角度观语文学习的必要性和文中的“我们”,浅谈我们为什么教语文。

关键词:语文;必要性;我们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48-01

一、什么是语文

大量的教育家对其做了深刻的探讨与研究。“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从语言学的角度阐述了“什么是语文”(即“两个必须认清”:一是“必须认清他教的是什么”,一是“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①。只有认清这两点,语文教学才能科学地有效率地进行。叶圣陶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语言。王荣生在《语文课课程论基础》中从语文教育理论、语文学科、语文教学等角度认为“语文”有五种解释:泛指、替代、偏狭、区分、隐喻的五种用法。

王力在《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第三次座谈会上的发言》上提及:“我们这语文课到底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呢?好像多数人的了解应是语言文学,可照我的理解应是语言文字。②”王尚文指出:“语文是什么?实质上这是语文观的问题。”③还有人认为,“语文是科学”。仁者见仁,智者见者。

在《新课程标准》中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学习的必要性

(一)思想交流的要求

语言交流是思维的训练场。语文科学习中,注重“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学习对语句的锤炼,在表达的过程中,注意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④学生运用语言,交换思想,但思想是丰富的,语言却是有限的,语文的学习为思想的表达提供了必须的手段。

“情感固然动于内,而正动之际每每要表于外。”表于外的同时即是说话,情感唯有表达出来,才会让人内心平静。然而,“善于说话,决不是世俗所称赞的口齿伶俐,虚文搅扰的意思。要修养到一言片语都和于伦理,都出于至诚,才得称为善于说话。”⑤语文学习不仅使学生精于思想、富有感情,同时工于表达,这就使得语文学习称为学习的必修课。

(二)哲学的要求

“语文教育哲学主要应探讨语文本体论、语文教育价值论、语文学习过程论、语文学习过程论、语文教育方法论等基本理论范畴。”⑥在语文教育中,涉及到哲学领域,培养学生理性、辩证的思维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其中一个方面。

童庆炳说:“任何学科和专业都需要有自己的哲学根基,没有哲学根基的学科和专业肯定是不存在的”⑦。文学作品中渗透着广博的哲学,比如莫泊桑小说《项链》,启发学生结局的不确定性,同时表现出荒诞意识的哲学思想。语言文字中也有哲学的背影,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不同构字原理使得文字形体具有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哲学思想。比如“和”字,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书写形式表现出来,则体现了古人中庸、调和的为人处世之道⑧。

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更希望在生活中找到可用之处。因为“生活的实质在于它是人创造对象化世界的活动,又是创造主体的活动,它与对象世界既存在一种认识关系,又存在一种实践关系”⑨。所以语文、哲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存在与生活中,它与语文时刻发生“碰撞”。

(三)职业的要求

“在今天的人力资源市场中,专业性沟通和复杂性思考是无法替代和外包的两大技能”⑩,因此,以表达与交流、阅读与写作、思考与创新等语文素养为主的职业能力在众多的社会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哪个职业都涉及到了语文基本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

“人之生活四,职业其一。人之教育四,职业教育其一。”B11在职业教育中有职业语文课程,职业语文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承担提高学生在职场中的全面素质、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在职场打拼的职业人士来说,在阅读中外文化经典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同时在竞争提高自身竞争力。

如果语文学科的学习服务于职业的发展,那么职业的发展终极目标指向人的生存。“但在同一个社会里,有的人是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过着落后的生活。”B12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前进的生活”,致力于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生存资料。

三、语文中的“我们”

“我觉得我们的教室中间,有些太忘了自己以及所任的职务了。他们只知道充任教师就是走进课堂教些天地日月一二三四之类,走出课堂则是在预备室里坐坐。”B13这里的“我们”是指教师。而现今已由原来的“训诲-驯化型教师”和“传授-训练型教师”,转变为“对话型教师”,这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是观念的创新。

在孩子的生活中,家庭教育是孩子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在家庭中,子女接触到的教育的起点就是母语的听和说,即语言的听说能力,接下来的识字和诗歌的蒙学教育。B14”因此,家庭教育中的父母也充实了“我们”的内涵。

除此之外,还有社会上的人和事物都一定程度上充当了静态或动态的“教育者”的角色。“我们”的角色的多样化,从逆向推演出教授语文的重要性。

四、总结

从本文讨论“为什么教语文”、语文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我们”的所指,这三个角度总结出我们为什么教语文。因语文含义的广泛化,致使语文伴随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随之产生了教授语文从家庭教育的不自觉行为。语文是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哲学的要求、个人发展的必须,从而使得学校教育的语文课程变成的自觉行为。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注释及参考文献:

①方有林.语言学视角科学化追求[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1,2.

②王力.论语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1,279.

③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63.

④高中语文教育新课程标准

⑤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2,94.

⑥李海林.语文教育哲学二题[J].浙江大学学报,2004,(2):29.

⑦蔡正栋.语文阅读的哲学思考语文教学之友[J].2006.1013-15.

⑧潘庆玉.哲学控场与出场: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选择与当下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50):5.

⑨李海林.语文教育哲学二题[J].浙江大学学报,2004,(2):29.

⑩金秋蓉.职业语文[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8,5.

B11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2,56.

B12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390.

B13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2,72.

B14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397.

猜你喜欢

必要性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