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模式对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启示

2016-05-30程丽华高大千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办学模式双元制启示

程丽华 高大千

摘要: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采取“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培养目标“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专业设置“以应用为导向”,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多样化的师资队伍,德国举办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模式对我国定位为应用技术大学的院校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办学模式;双元制;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09-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2013年6月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立,联盟成员有33所学校,其任务和使命是按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要求,开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举办应用技术大学的有益经验,对地方高校转型提出政策建议。2014年4月底,《驻马店宣言》被视为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里程碑。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第六条强调“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目前,6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正朝应用型大学方向转型,这些普通本科院校能否顺利完成转型还是一个未知数,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模式为我国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提供了启示。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产生的背景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是在德国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以及高等教育领域入学人数迅速扩张的条件下产生的。二战前,德国就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德国经济迅速复苏,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变,城市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不断扩大,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社会和企业都迫切需要大批拥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1968年10月31日,德国通过《联邦共和国各州高等学校协定》,将当时部分比较好的工程技术类学校升级,建立应用技术大学,成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后40年的发展过程中,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根据社会需要的变化不断地对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和功能进行改革调整,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校管理等多方面与地方企业深入合作,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1]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2015/2016学年冬季学期在德国高校注册大学生数量达280万,其中选择了综合性大学,选择了应用科技大学,而选择就读应用技术大学与德国独特的办学模式密切相关。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是在传统大学的基础上,吸收某些职业教育特质建立起来的一种技术大学教育模式,与社会和工商界合作办学,开展校企合作“双元制”;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开设面向实践、应用性强、急需的工业技术和管理专业课程,注重知识转化与知识循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目前,德国大约的工程师、的企业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毕业于应用技术大学。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教育制度、人才培养目标、师资要求、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方面拥有突出的办学特色。

1.“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德国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所谓的“双元”,即学校—企业、教学场所—工厂车间、教师—师傅,是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的职业教育,利用各自条件和优势共同培养学生,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解决职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应用技术大学开设“双元制”专业,申请者经过企业筛选后,获得企业提供的培训合同和资助,理论教学部分在大学完成,实践教学部分则在企业完成,分别为期3个月,轮流进行。

2.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目标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所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2]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十分明确,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满足就业市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达到三个目标:能借助科学方法,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能完成新的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能应用理论、科研方法在技术性生产中引进、优化和监控新方法、新工艺的使用。[3]

3.服务面向定位准确。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定位准确,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国高校信息系统的调查显示:应用技术大学工程和信息科学领域的毕业生有57%的人在学校所在州就业;在经济类专业领域,则有48%的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由此看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与本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劳动力需求状况的联系十分紧密。

4.专业设置应用性。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以应用为导向”,灵活实用,涵盖范围大。专业设置随着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进行调整,可提供广泛的、地区性的专业技术服务,其设置主要以工程科学、经济学及社会科学领域为主,涉及的职业领域为机械制造业、电子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工业、纺织、印刷、木材及造纸工业等。

5.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设置注重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开设大量的实践性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一至两学期的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完成。另一种形式是专题讨论。同时,还通过经济促进基金会等组织建立与经济界、政府的联系,并为企业提供技术革新服务。

6.师资队伍的多样性。德国《高等学校总法》(1976年)中规定,高等学校的教师统一称为教授,担任教授须具有博士学位和大学任教资格。除了拥有博士学位,担任应用技术大学还必须拥有相关领域不少于五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并且至少三年是在学术性机构以外的工作,以确保教师的学术研究与企业有密切的联系。教授既要完成理论教学,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发工作,辅导学生完成项目和毕业论文。多样化的师资队伍既保证了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又能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并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训练出一支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队伍。

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产生的背景

应用技术大学既有高等教育属性,又有职业技术属性,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跨界生成,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本科层次教育,性质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1]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中相对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大学类型,其主要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改变,而发生改变的重要战略就是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2015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指出:从供给端看,既要培养更多的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也需要为已离开学校的劳动者学习新技能提供渠道。因此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将一批二本、三本院校转变为职业教育机构。由此可见,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本科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成为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主要任务。

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罗素在《论教育》中说:大学乃是为了两个目的而存在:一方面,为某些职业训练人才;另一方面,从事与眼前用途无关的学术研究。显而易见,罗素将高等教育分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类,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胜任各类具体职业的劳动者。要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构建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普通本科转型院校的当务之急是探索构建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3.发展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要。高等教育应该是一个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学院)组成的系统,在相互竞争和优势互补中达到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2]《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形成各自的办学风格和亮点。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6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大学应势而生。面对教育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转型为应用型本科的院校需要积极探索一条面向区域、立足应用、产教融合、培育特色的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4.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官方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为749万左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对2015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显示:高职大专院校的落实率为89.4%、“211”(包括“985”)重点大学落实率为86.5%、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为落实率80.6%,而普通本科院校落实率为77.7%。从上述四种高校类型的落实率比较看,普通本科院校偏低,说明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实际岗位对人才需求对接不紧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不适应。由此考虑,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本科转型院校要改变就业状况,就要从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区域经济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四、对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启示

我国建立应用型大学的背景同德国建立应用大学的背景非常相似,都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升级而对劳动力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产生的。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历史发展经验对我国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提供了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和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借鉴。

1.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用技术大学是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高等教育类型[1],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4]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还没有真正具备职业教育特征,未完全实现从层次向类型的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人才成长的通道不畅通,迫切需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职业教育将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面对国家对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应用技术大学要探索打通中职、高职、本科层次、专业硕士的上升通道,完成从普通院校向应用型大学的类型转变。

2.建立“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应用技术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突出实践环节,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德国的“双元制”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针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大学可采取“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或“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模式,学生实习实训采取“以学校学习为主、企业实习实训为辅”或“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签订学徒协议”等形式,而“双元制”实施的关键是制度保障。所谓制度,不仅仅是指组织内部的规则和程序,更是实现有效结果的一种权威性手段。[5]一项措施或模式的正常运行不仅需要内部的制度保障,还需要外部制度保障。《建设规划》指出: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建立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制度创新平台,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应用技术大学在其内部依据定位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企业合作的运行机制,而外部由国家制定的相应的制度保障。

3.注重“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应用型大学的专业设置应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德国“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提供了借鉴。目前,我国部分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仍保留着普通大学的专业设置。而且我国应用技术院校多为政府办学,专业设置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自主设置专业的权限受限。此外,同一专业在不同的区域的培养目标呈现出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区域产业发展设置具有特色的专业是应用技术大学在转型发展过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4.发挥社会服务功能。高等教育具有社会服务功能。从功能论的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在开展科学研究和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其他社会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与地方企业深入合作,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4]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以此为鉴,密切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借助于地方、企业的优势以及自身已有的科研优势,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横向与企业建立合作研发中心,开展科研项目的应用研究,帮助企业破解困扰发展的科研问题。

五、结语

通过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模式、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供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借鉴,如“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师资队伍的多样性以及服务面向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将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政府、学校、企业共同保障教学质量。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的办学经验对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适应性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设置区域经济需求的专业,推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建立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起到了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华,等.论应用技术大学的高等教育属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89-92.

[2]金林祥.教育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宗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对我们的借鉴与启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3):14-16.

[4]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UAS)国别研究报告——应用技术大学: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R].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

[5]黄达人,等.大学的治理[M].商务印书馆,2013.

猜你喜欢

办学模式双元制启示
虚拟工读学校: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