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及思考

2016-05-30陈金焕程武康向阳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

陈金焕 程武 康向阳

摘要: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本文分析了现代林木种业以及国家林业发展和农林教育综合改革对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整体需求,初步总结了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具体思考。

关键词: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92-02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是为研究利用森林遗传学基础理论和林木遗传改良技术、培育和繁殖林木良种的林学二级学科。如何准确把握国家、行业发展的新需求,深化研究生培养改革,积极适应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动态,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点任务和迫切需求。

一、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

林木良种是现代林业优质、高效、稳定、安全经营的基础保障。发展现代林木种业,关键在科技创新,核心在科技人才。当前,我国现代林业种业正面临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机遇。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种业相关学科建设,加大种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点开展常规作物、林木育种理论、共性技术、种质资源挖掘、育种材料创新等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构建现代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创制突破性的抗逆、优质、高产的育种新材料。2016年实施的新修订《种子法》,鼓励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与林木种苗企业开展育种科技人员交流,提升种业发展创新能力,明确要求加大培养种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力度。目前,我国种业存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少以及国际战略型人才匮乏,从事种业教学、研究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研究生培养是林木遗传育种学科服务现代林木种业人才建设的源头工程,从国家种业发展的长远布局考虑,必须突出产业发展需求导向,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为产业发展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重视对优良种质资源的深度发掘、收集保护和培育,向开发多层次遗传变异方向推动林木遗传改良,基因组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理论与技术最新成就与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深度融合等,成为林木遗传育种领域的科技创新的阶段特征。我们需要及时将学科发展的需求和最新前沿反馈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中努力促进基础性、前沿性的理论和技术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结合与创新,以此为突破口带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的主要实践

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拥有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森林遗传学、多倍体育种、生物技术育种以及良种选育和繁殖等方面形成了研究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学科以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11至2015年,学科培养研究生111名,其中授予博士学位36人,硕士学位75人。共有4人获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此外,有21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获全国博士生论坛、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和中国林业大会学术论文一等奖等奖励。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改革的主要做法如下:

1.对接国家需求,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优化培养方案设置。学科根据现代林木种业以及国家发展需求,结合学科研究前沿,进一步明晰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即培养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基础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需求以及前沿与动态;能独立承担林木遗传育种相关科研、教学以及管理、开发等工作的高水平专业人才。这一培养定位涵盖了学术创新要求,有利于学科导师和研究生准确把握培养方向,保证培养质量。学科围绕人才培养定位,优化完善和出台了2014版研究生培养方案,推动培养方式的创新。其一,对学科研究方向进行凝练、调整,突出学科研究前沿、优势和特色,明确提出按照研究方向组建导师组,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联合指导的方式培养研究生,有利于聚合学科内的不同团队优势,在导师之间形成互补交流,形成有利于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团队氛围。其二,重点考虑课程设置在研究生知识面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整合遗传与分子基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优势,开发建设了一批优质的专业基础课、公共平台课、学科前沿专题课程;设置跨学科课程,增加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等课程,其中开设的研究方法类课程包括高级遗传学综合大实验、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法、统计遗传学、试验设计等,初步实现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同时,针对研究生不同专业来源的特点,增加补修课以及专著和论文阅读量,注意本科、硕士、博士阶段专业知识储备的合理衔接。其三,加强培养环节过程管理,规定了学科组织方式、实施时间节点以及考核数量要求等,促进自主学习,有效避免以往培养环节形式化问题等。

2.狠抓培养过程和重点,将自主学习贯穿研究生培养始终。突出促进自主学习为研究生培养的突破口和重点。学科修订规范了每一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大纲,重点反映学术最新动态,体现研究式、互动式教学特点。如林木遗传育种专题学位必修课的教学方式包括重点和难点讲授、专题讲座、课堂讨论、学生报告和讨论等,要求主讲教师和专家专题讲授林木遗传育种基本理论、发展动态、新的技术方法等,促进理论和实践结合,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每位研究生选择乡土树种提出详细的遗传改良策略并进行报告,同学和老师针对其中的独特观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和讨论,鼓励自主思考和创新,纠正错误和认识偏差,增强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学科注重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的整合,推动科研训练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规范和强化了互动式学术研讨与学术报告等必修环节,组织了一批学科前沿性专题讲座课程,提出学科每学年统一组织学术研讨12次以上,高层次专家学术报告、专题讲座5次以上,明确要求了各年级研究生参加专题学术报告的数量考核标准,并坚持由学科统一组织考核,强化研究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学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3.依托创新平台和实践基地,强化研究生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平台多、实践基地多,是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特色之一。学科充分利用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优势平台,坚持“面向行业重大需求,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实行“开放、流动、联合、创新”的运行机制,定期组织实验技术培训,注重在自主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过程中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素质。研究生成为国家科技支撑项目、“973”项目、“863”项目等国家级重要科技课题研究的主力军,在一系列高水平科技期刊上发表原创性科研论文,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成果。学科全面加强了试验、示范和推广实践基地建设,在全国形成了30余处林木育种科研实践基地。研究生随着相关科研项目进驻实践基地、深入“试验田”,强化基于实践的科研训练模式,在导师指导下深度参与遗传育种科研工作。这一做法深化了研究生对现代种业发展和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学术创新与生产发展、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

三、深化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其人才培养具有周期长、连续性强等特点。因此,研究生培养必须遵循林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接产业需求,持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特色。笔者提出两个方面的思考:

1.面向林木种业产业需求,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国家提出“十三五”期间每年造林9000万亩的任务,这需要有数量足够、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林木种苗做基础保障。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应在支撑育、繁、推一体化的过程中,通过建立稳定规范的联合培养基地,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加强研究生的复合创新能力培养。要加强与国家和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合作,建立长期育种综合科研和实践基地,引导研究生加强林木良种选育的科技创新,实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学科应充分借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发挥学科现有的科研平台和基地优势,吸纳林木种苗产业的领军人物加入导师团队,探索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合作搭建上下游互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链,更好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2.强化课程建设和科研训练,优化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强化课程建设和科研训练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美国学者克拉克指出,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首要。适应现代种业发展需求的高级科技人才既要有雄厚的学科基础,又要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需要把对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学科核心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突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系统性,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增加互动式的前沿研讨性讲座。积极适应慕课发展需求,引入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方法类等国外优质课程,加大与国内知名生物良种公司的资源和技术合作,通过科研实践训练研究生的实验技术和创新能力。同时,针对研究生的批判精神、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不足等短板,结合林木种业创新创业需求,增强研究生科研训练的系统性,探索跨学院、跨校的多学科融合培养新模式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J].种业导刊,2014,(2):5-6.

[2]杜庆章,张德强.林业高校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2):26-29.

[3]陈金焕,陈欣.依托科技平台优势加强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1,(10):22-23.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知识转移对北京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小议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
德国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