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开放性原则的本质探究

2016-05-30雒进才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开放性语文教学生活化

雒进才

摘要:本文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表述及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思想”等,通过分析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语文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开放性、语文学习目标的开放性及语文教学系统的开放性特征,提出开放性原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关键词:语文教学;开放性;生活化;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68-02

尽管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有很多成果谈到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问题,但在目前我们能看到的诸多《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专著(教材)中并没有把它当作教学原则来对待。

一、语文教学开放性原则提出的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深受“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讲授中心”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的后果非常严重。上世纪80年代,河北邢台的张孝纯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开展了“一体两翼”的语文教学改革。他把“大语文教育”的内涵界定为:它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网络式的而不是单线式的,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强而有力的培养和训练。他的改革对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从1992年开始印在了上海《语文学习》的封面上,且一直延续至今。这种观念已经在语文教育界深入人心。

二、语文教学开放性原则的实质

传统的以“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讲授中心”为标志的语文教学过程是封闭式的信息传播过程,强调静态的信息接收与记忆,我们把这种教学称之为“拷贝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于“知识接受记忆性”课程可能非常有效,但对于语文教学则是根本行不通的。

1.语文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语文教材和数理化史地生等课程的教材存在着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等课程的教材严格意义上属于“知识讲解型”教材;语文教材则是典型的“知识运用型”教材。语文教材除极少数语法、修辞、文体、文化知识等内容属于“知识讲解式”之外,占教材绝大多数内容比例的则是选文。这些选文不是在为学生讲解什么语文知识,相反,它们是典型的知识运用形式,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例子说”已明确说明: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期望学生学会读懂同类文章的方法。作为例子,可以是“这个”例子,也可以是“那个”例子,例子可多可少。不同文本置于同一单元,尽管所运用的知识可能存在共同特征,但其具体运用则独具特色。作为每个文本的作者,在创作“这个”文本时,压根就没有这种意识:他们是在为语文教材的编制而进行创作,他们压根就没有按教材的总体编制体系分头协作编制语文教材,所以以文本为主体的语文教材内容缺乏内在的、严密的逻辑体系。我们怎么能以语文教材为唯一的学习内容呢?怎么能以严密的逻辑体系来讲教材呢?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不正好在强调语文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特征吗?

2.语文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以文本为主体的语文学习过程最理想的是期望每个学生都经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首先要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发生关系,自己去读。通过读,读出问题并进行思考,自己先经历一个思维过程并试图形成一个思维成果。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如数理化的学习不同,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打开课本,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不可能什么都不懂,怎么也读不懂,课文多看几遍就能顺畅地读下来。课文中并没有太多的生字词,也没有太多的难以理解的句子,读几遍,对文本的基本内容也就大致有了认知,只是不同的学生在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上存在差异。数理化这些学科的学习属于结构良好领域的学习,其特征是: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或是步步登高的阶梯式,或是环环相扣的环链式,如果缺少了其中的几个台阶或几个环节,学习新内容将感到举步维艰。语文学习则属于典型的结构不良领域的学习:绝大多数的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运用形式中才形成了某种关系,一些知识在不同的语境中自有其独特意义。比如,曾经的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画蛋·练功》中有这样一句:“吴道子的画有八面玲珑的妙处”。“八面玲珑”本意是指四面八方通明透亮,也形容建筑物或艺术品精致巧妙,后引申为形容为人处世机巧圆滑,面面俱到,但这几个义项都与这句话中的“八面玲珑”没有关系。这就需要结合吴道子学画画和达芬奇一样,是从画蛋开始练习基本功这样一个典故,再联系吴道子成名后,大家给他的画风的评价是“吴带当风”,把这两点联系起来,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这里的“八面玲珑”是指吴道子的绘画线条流畅圆润,飘逸洒脱。所以语文学习首先是学习者自己去学,自己去悟的行为活动,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有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基础。当我们形成了这些认识后,也就基本形成了关于语文学习本真的认识了。

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学习?语文学习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学习的一个鲜明之处在于:它不像数理化,给出了已知条件,然后运用某个公式、定理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就能得出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语文学习的内容除了识记性的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和少量的陈述性知识外,绝大多数的学习内容不能简单的用对与错、是与非等唯一性答案来衡量,而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语文学习的绝大多数内容得由学习者依据自己拥有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人生经历以及特定的文化背景进行自我建构,这种自我建构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独立经历一个思维过程,获得一种思维成果的过程。当下很多家庭都能从网络上查到海量的信息,更不用说学生书包里还有各种详解、导读、小助手等书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后,学习用心的学生除了简单地读读课文,查阅一番字典、词典,还会阅读那些详解、导读、小助手之类的书籍,甚至会上网查阅资料,之后可能会对特定问题展开思考,进行信息整合,并最终形成成果。这时候,每一个学生将会是一个学习资源库,甚至在某些方面,语文教师所掌握的信息还不如学生所掌握的多。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感悟理解后,就应该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既是学习信息的“奉献者”,也是学习信息的“分享者”。在这种“奉献”与“分享”的过程中,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成果相应会产生融合。对于问题的认识,每个学生在面上拓展了,信息量增多了,在点上挖掘的信息也越来越深了。

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就是希冀学生面对一个问题,能够冷静、理智地切入文本,在字里行间寻找依据,抓住问题的本质展开思考,经历一个逻辑性的推理过程,获得一个比较中肯的思维成果。事实上,我们语文教材里的很多文本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现成明确的结论,而是只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隐藏在这个事实背后的思想、观点是什么呢?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从逻辑思维学的角度来说,文本只给我们(尤其是学生)提供了一个事实判断,我们(学生)读懂文本的标志就是要通过对事实判断深入挖掘,获得隐藏在事实判断背后的价值判断。比如《最后一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都德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意义空白点,就需要学生展开思考。所以,我们可以说是在亡国失家的背景下表达了强烈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可以说是在亡国失家的背景下表达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还可以说是在亡国失家的背景下诉说了一个孩子从不懂事到懂事的心路历程。我们能断然地说哪个观点正确那个观点不正确?这不正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系统的开放性特征吗?

我们认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课堂教学中和语文教材上以及语文教师身上,而应把课内课外、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校内校外、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开发语文学习资源。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品种多样,玲琅满目,对语文教材实现了进一步的开发与拓展。以语文教材为核心,注重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的链接,会逐步形成一个与语文教材密切联系的成系统的语文课程学习资源库。通过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时间,通过互联网进行拓展学习,会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语文教学就成为一个开放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系统,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会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应始终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教学规律的反映,受教育目的的制约,它的确立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此为标准,根据上述分析,开放性原则完全符合作为语文教学原则的要件因素,因此,开放性原则完全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开放性语文教学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寻求开放性道路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