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课堂的研究及应用

2016-05-30刘帅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研究应用外语教学

刘帅

摘要: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迅速,参与的教师和学者也越来越多,但是当前许多一线大学英语教师对于非语言交际的应用并不十分重视。英语课堂不仅仅是一个传授英语知识,讲授英语语言的场所,也是一个传播文化、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平台。恰当的语言运用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无声的非语言传递更是不可小觑,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走入英语学习的天地,在默默无闻中交予学生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在无声的交流中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提出疑问,寻求解答,牢记于心。因此,本文重点研究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以及给予一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64-02

一、前言

在现代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模式已不再是教师的单方讲授和学生的被动学习,而是一个全新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时代,教学也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德育与智育的结合,语言与非语言的构建。不断地寻求更为有效和有速的教学方法,使教师能够更加清楚灵活地呈现和传授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扎实地理解和接受知识,是人们不断追求和探讨的话题。单纯的口口相传,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将非语言交际行为与传统的语言教学相结合成为必然。事实上,传统的英语教学也包含着非语言交际的因素,譬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眼神交流,教师讲课时的手势、教态、语音、语调等。非语言交际行为也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通常我们所看到和用到的都是无意识的和简单的有意识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有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会有意无意地传达出某种情感和信息,学生也会从中解读出不同的情感与信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有力的手势可能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绩。如何将非语言交际有意识地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和减少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英语教学中的消极影响也成为当务之急。

二、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非语言交际也称非语言交流,是跨文化交际学的一个分支。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除了使用语言这一交际工具以外,人们还是用许多其他的工具或手段来表达情感、意向、传达和交流信息,一切不使用语言的沟通交际行为都统称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的发生是连续不断的,人类本能的体现,它包括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播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刺激。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道具,也称“班级上课制”,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研究表明:课堂效果的大部分效果反映是通过教师表现的,比如眼神、举止以及副语言的使用,教师作为一名知识的传递者,语言的交际者,应在课堂当中恰当地使用非语言交际,提高上课效率,改善师生关系。非语言交际是一个双向交流的产物,老师可以通过身势、举止、眼神、声调、服饰等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精神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大脑,让英语课堂对学生产生感染力,使英语的教学课堂得到强化。正如戴维·艾伯克龙比所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是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

三、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1.提高和培养大学英语教师非语言知识。虽然一线大学英语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确有使用非语言交际行为,但是多数英语教师对此并没有太深的了解和系统的认识,只是凭借个人经验与习惯,非语言交际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常常被忽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将非语言交际与课堂语言教学融合到一起,就要提高教师对非语言交际知识的认识,得到一线英语教师对非语言交际知识的认同。要增加非语言交际知识的深造课程,对一线教师展开非语言交际知识课程普及,使更多的一线教师了解和认识非语言交际,对非语言交际产生认同,发出共鸣,系统地学习非语言交际知识,了解非语言交际的分支与分类,打破局限,深入学习非语言交际知识、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在中国的英语课堂使用非语言交际,既是文化的融合也是文化的冲突,要适应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特征,也要融入外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不能“邯郸学步”般的盲目模仿外语国家的非语言行为,也不能“固步自封”忽视外语教学的文化差异。外语课堂教学是一个跨语种、跨文化的知识传授场所,语言与非语言的结合,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融合是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这种融合存在着交叉也存在着冲击,对外语教学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推进,因此,要培养非语言交际行为应用的意识。

2.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恰当运用非语言交际知识。非语言交际知识也并非运用的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教师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选择恰当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非语言交际手段,根据教师自身特点选择有效的方式手段。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不可能千篇一律地使用相同的非语言交际形式,有的教师性格文静内敛,过于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会使教师本身感到不自在,从而影响授课时的情绪和效果,而学生也会觉得很别扭,难以接受老师的“异常”;而有的教师平时性格开朗奔放,突然话语减少,多用非语言行为,会使学生感到莫名其妙,甚至不安。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教学风格进行适当调整,将非语言交际知识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

3.优化教学方法。目前,许多大学教师只注重语言的教学,忽视了非语言的教学。教师应该在结合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适当地使用非语言交际,对学生强调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然后在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非语言交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如PPT、视频、图片等。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运用非语言行为玩一些肢体语言的游戏或表演哑剧。

4.界定好非语言交际知识。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手段来明确非语言交际所传达出的信息。因为各国之间文化差异较大,非语言交际信息有着鲜明的不同之处,例如:有的国家崇尚接触文化,而有的国家却信奉非接触性文化,不同的文化奠定了对于接触的不同定义,所以老师在英语课堂上一定要界定好非语言交际所传递的信息,确保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文化知识。同时,教师通过鲜明的例子,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5.通过非语言交际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①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正确使用非语言行为和适当地发送信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的面部表情严肃,会导致学生不愿意接受老师教授的内容,课堂气氛变得沉闷。相反,教师的微笑可以让学生愿意参与课堂教学,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气氛。②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基于案例研究,非言语交际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并且帮助他们克服说英语的障碍。教师适当的非言语行为可以建立一个更好的师生关系,一个温暖的微笑、温柔的眼神接触或者身体接触能让学生感到舒适和自信。③提高英语教与学的效率。应用适当的非语言行为可以使学生接受到语言信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可以得到生动的形象,大脑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的热情很容易感染学生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总结

目前,非语言交际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广大一线教师对于非语言交际知识还没有系统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虽然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有体现,但是将非语言交际知识与语言教学相融合,系统地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当中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理念,这种新兴的理念模式不但可以将师生间的关系拉近,打破传统的教学授课模式,还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能够真正的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传授语言的同时,也将英语国家的文化带入到英语学习之中。因此,将非语言交际知识带入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将会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改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Adelman,M.B & Levine,D.R.Beyond language:Cross-Cul

tural Communication,[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Regents.1993.

[2]Carley H.Dodd.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3]Diane Larsen-Freeman & Michael H.L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1).

[5]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刘建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7(1).

[6]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5(1).

[7]常留英.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J].天中学刊,2000,15(3):100-101.

[8]陈联.教师非语言行为的感召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24-25.

猜你喜欢

研究应用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微媒介在辅助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