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2016-05-30陈姣

亚太教育 2016年25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共情运用

陈姣

摘 要:在心理学中,共情是指治疗者设身处地体会来访者的感受、需求、痛苦等心理活动的心理历程和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将更多的心理知识运用在工作中,共情就是其中一项。本文阐述了共情的概念及其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和意义,希望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共情;高校辅导员;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197-02

一、前言

共情来自于德文术语“Einfühlung”。1897年,德国心理学家Theodore Lipps第一次将Einfllhlung这个词应用于心理学中。1909年美国心理学家Titchener首次使用英文术语empathy取代了“EinfUhlung”,并沿用至今。在我国《心理学大辞典》中,共情(empathy)可译为“投情”、“共感”、“神入”、“感情移入”。是指治疗者设身处地体会来访者的感受、需求、痛苦等心理活动的心理历程和能力。共情分两个层次,一是初级的共情,体现在一般会谈技巧之中,局限于对某种情境作出具体情感反应;二是高级而准确的共情,即治疗者进一步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表明自己若处于同样情境将会有何种反应或态度,以启发来访者作更深入的自我探讨。共情在心理咨询中具非常重要的意义,咨询师通过共情能准确的理解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有效的影响交流和咨询的效果[1]。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设立到现在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称谓从“政治指导员”到现在的“辅导员”,其主要工作职责由最初的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学习到现在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三者相结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与变化,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现实困惑,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是否能将共情有效的运用在工作中,更加准确的理解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共情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一)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

辅导员和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是非常不一样的,其认知能力、行为模式、个性特征等也不尽相同。如果辅导员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学生,则很难理解学生,根本无法实现共情。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性格乐观的辅导员无法理解学生为何因同学说了句无关紧要的话而难过一学期。自信心很强的辅导员无法理解已成为优秀学生干部的学生为什么总认为自己会做不好老师安排的工作。所以,辅导员必须明白,要理解学生,达到共情,一定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而应站到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将自己置身与学生的处境,去理解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有些辅导员知道应当去理解学生,做好共情,但却因自己曾经的学生时代不曾与现在的学生有相似的经历而感到担心,觉得很难从内心深处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辅导员的共情的基础不是要求必须具有和学生相似的经历才能做到共情,而是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生及其出现的问题。更加深刻、准确的理解学生,使共情达到更高级的层次。因此,辅导员应不断提醒审视自己,是否站在了学生的角度上看学生出现的问题,是否真正做到了共情。

(二)表达共情应因人而异且适度

辅导员的共情,其目的是为了深入、准确的理解学生及其存在的问题。但学生是各种各样的,也会带来不同的表现与问题。因此,辅导员面对不同的学生,在表达共情时应该有所区别。工作中那些性格较为内向,迫切希望得到理解的学生更需要共情。性格外向经常主动和辅导员交流的学生与性格内敛的学生相比,后者更需要共情。一般来说,情绪稳定的与情绪反应强烈的,表达清楚的与表达混乱的,需要理解愿望一般的与理解愿望强的,应给与后者更多的共情。同时,共情反映的程度应适度,应与学生问题的严重程度、感受程度相匹配。过度表达共情容易使学生感觉辅导员小题大做,但共情表达不足也容易使学生感觉辅导员不理解自己,从而影响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站稳辅导员的角色

辅导员表达共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可以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情境,但是也要善于角色转换,能进能出,站稳辅导员的角色。当辅导员确实体验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能与学生同喜同悲,但却忘记了自己辅导员的角色。这样做虽然共情了,但可能失去了客观性,难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帮助。辅导员在共情的同时,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防止完全受学生的影响。例如,一名学生未经任何请假程序,就旷课外出。事后经过了解,是因为家中出了急事。作为辅导员,应当理解当学生听闻家中有急事的紧迫心情,这是共情。但辅导员也应该实现角色转换,指导学生发生类似事件正确的请假方式或处理方式应该是什么。

三、共情运用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意义

(一)准确把握学生内心

部分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时更习惯于说而不习惯于听,更多的着眼于学生发生的行为,因此难免无法顾及到学生的心理波动。而共情的运用增强了辅导员的倾听行为,在倾听的基础上深入的理解学生的行为,看到并分享学生行为背后的思想和情绪。共情使辅导员能够更加深刻及准确的判断学生的内心世界,收集到学生更多的信息,帮助辅导员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使高校辅导员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与学生建立良好信任关系

在教育沟通过程中,辅导员如果一味地对学生横加指责,语气中总是充满着盛气凌人,那么学生只会对辅导员抱着防备的心理,双方也不可能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的。辅导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而共情能够有效的表达这种理解与接纳。运用共情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关心和接纳,能化解师生间的隔阂,帮助辅导员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三)帮助学生心理成长

高校辅导员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从迈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烦恼,新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处理、就业压力的应对等方方面面难免会需要辅导员的倾听和帮助。辅导员运用共情,避免了毫无感情的分析说理,通过情感交流,表达对学生的理解,进而与学生建立融洽关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辅导员提供的帮助与建议,也更容易达到帮助学生心理成长的目的。

四、小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及学校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将心理学理论中的共情运用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可以帮助辅导员更深入的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郭念峰.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郑日昌,李占宏.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4):277-279

[4]唐兴,张松林.论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4):80-83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共情运用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