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赫金复调理论试批判

2016-05-30王曼利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批判巴赫金原型

王曼利

摘要:巴赫金是迄今为止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研究最为卓绝的文艺理论家之一,其复调理论也因此成为后辈学者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世界上没有一种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即使是巴赫金,他的理论中也难免存在一定的瑕疵。本文试对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做一些反思和批判。

关键词:巴赫金;复调理论;原型;批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94-02

巴赫金是迄今为止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原则研究最为卓绝的文艺理论家之一,他所首发的“复调小说”这一概念几乎已经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特色的代名词,其复调理论也因此成为后辈学者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然而,作为一种理论来说,没有一种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往往它的优势即为它的劣势所在。这样一来,对复调理论的批判就具有其必要性。同时,我们也看到,巴赫金复调理论作为一个体系,是非常严整的;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巨大贡献也是众所周知的。笔者今天所要做的与其说是对巴赫金复调理论的重释,不如说是一个反思更为合适。

《诗学与访谈》一书主要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订》和《巴赫金访谈录》几个组成部分。本书主要是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成果,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研究则集中在第一部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这一部分中的复调理论正是本论文所要关注的重心。

在《作者的话》中,巴赫金首先声明他仅仅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诗学问题加以考察。在这里,“诗学问题”主要是从小说艺术的独特性的角度来考察的。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艺术形式方面,是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也就是说,他仅仅探讨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形式问题,其作品的内容方面不是他研究的重点。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创新所体现出的那些基本特点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整个艺术世界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们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

巴赫金认为这个创新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所呈现出的复调现象。他认为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追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艺术追求,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主人公和作者对主人公的立场、作品中的思想、作品的体裁特点和情节布局特点等作品构成要素才具有了新的特点和作用,从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整个艺术世界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复调理论及由此艺术任务所决定的其与作品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批判了那些从意识形态上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进行分析的观点,认为它们影响了客观理解作者“新型的小说结构的艺术特色”。(巴赫金语)同时,也批判了评论界因为没有找到新的途径,于是只好将这一新的模式所构造的艺术世界“独白化”的行为。他认为在作品中表现“众多的互不融合的意识”正是作家的意图所在。“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有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这既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基本特点,也是他小说创作的艺术任务。由此决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结构的所有要素在他的作品中“均有其深刻的独特之处”。

巴赫金分别列举和批判了那些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世界的基本结构特点的学者。维亚切斯拉夫·伊凡诺夫“虽然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本原则,找到了一个深刻而准确的定义——确立他人之‘我不作为客体而作为另一个主体,但却又把这一原则独白化了”;C.阿斯科尔多夫“局限于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伦理观加以独白化,局限于按照独白型小说来理解他的作品内容”;列昂尼德·格罗斯曼假如“能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结构布局原则(指融汇性质极为不同、相互极不协调的材料),同存在多个中心、多个意识(它们不能归结到同一类的思想观念上去)联系起来,那他便会直接触及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艺术秘诀——复调”……总之,这些理论家的失误,在巴赫金看来,都是忽视或避开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世界中的“复调理论”。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观察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他观察和思考世界主要是在空间的存在而非时间的流程中。“对他来说,研究世界就是意味着把世界的所有内容作为同时存在的事物加以思考,探索出它们在某一时刻的横剖面上的相互关系。”正是由于这一点,产生了他对戏剧形式的热爱。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他的小说遵循了戏剧里的共时原则(着重号为书中所有,以下均同)。

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写的是众多意识在思想观点方面的相互作用。这些意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都处于与他人的意识的紧张关系中。主人公的每一个意识都具有内在的对话性,具有辩论的色彩。小说内部和外部的各成分之间的一切关系,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都具有对话性质,整个小说就是一个“大型对话”;而大型对话中的人物的双声语、手势、表情等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特色的“微型对话”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人公(如“地下室的人”、拉斯科尔尼科夫、伊万等)的“每一个思想,从开初就觉得自己是一场未完对话中的一个对语。这样的思想,不追求圆满完整,不追求成为独白体系的整体”。这使得整个作品看起来是未完成的。

按照巴赫金的说法,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双独特的眼睛和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他能在千篇一律的现象中发现别人看来习以为常的新的东西,他能在一种声音中听到另一种声音,能在一种观点中分辨出另一种争论。就因为他的这种独特的能力,所以他观察世界时总会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将这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和观察结果运用在其创作中,就形成了他小说独有的特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自己规定的艺术任务是:表现出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不对它们加以解决,只是将它们在同一个时刻的横剖面展现出来。

这一艺术任务决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各种要素也具有了新的特点和作用。各种声音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它们之间互相不发生融合,作为思想载体的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要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各抒己见的主体。主人公的意识被当作另一个人的意识,但不被对象化,他们都处于不断地对话中,他们的思想在与自己和别人的对话中展现出来,谁也不能说服谁,呈现出多声部的大合唱。由于主人公所具有的这种新特点,即面对众多各自平等的主体的世界,小说结构中的所有要素都有了其深刻的独特之处。总之,所有要素都要为新的艺术任务服务。

二、对复调理论的批判

巴赫金确实提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中的复调理论,但这只是抓住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形式上的特点,而没能指出那些相互独立又各具价值的声音和意识的内容和性质是什么。“正是因为没能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巴赫金最终没能阐明陀氏创作的特质,没能阐明陀氏在人类文化史上的意义,自然而然地,也造成了复调理论的模糊和矛盾。”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在于他的双重人格。其小说创作中呈现出的复调现象,不过是他人格的外化。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借创作来表达他对人类现状与命运的探索,小说不过是这种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巴赫金仅仅把复调当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一种现象或一种创作技巧。另外,巴赫金把复调理论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现象所具有深刻文化内涵没有做进一步的阐发。

巴赫金所说的“对话”具有封闭性。在《作者的话》中,他认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性问题的论述遮蔽了其创作中的结构因素。巴赫金竭力回避了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对创作的影响的探讨,显然,他是在封闭的体系中分析其对话理论的。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复调”这一艺术任务的追求决定了其创作因素(如作者的立场与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情节布局特点等)的特点和作用。可是对作者产生这种艺术追求的原因则没有说明。这不能不说是复调理论完整性上的一个缺憾。

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时提倡“对话”,但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一直提醒读者复调小说和传统独白小说的不同,一直是将两者置于对立状态。他不断强调主人公意识的独立性,千方百计地欲说明主人公的意识并不体现作者的意识,实际是将主人公的意识与作者的意识对立起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许多作品中,读者是可以感受到小说整体的艺术效果的。巴赫金的出发点是为了说明对话,但他自己却陷入了二元对立中。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所说的对话包括: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和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单向进行的。因为作者可以以对话的态度对待主人公,但主人公却不能这样对待作者;其次,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实际上是作者有意克制的结果,即巴赫金自己所说的不把观点强加于主人公。这其实与“作者的客观化”无实质上的差别。巴赫金说主人公各具独立且互不融合的声音,这也是在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观视野中实现的。这并不能说明主人公与作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反而体现了作者的无所不能。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道路,就是他小说艺术演变的过程;而这种艺术演变的过程,“固然同思想的演变息息相关,但却不会融合于思想的演变中。”也就是说,巴赫金是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道路中艺术演变和他思想演变一定程度地割裂开来。一个作家创作道路在演变,而其艺术形式的展现却不融合于他思想的演变中,即他艺术形式的表现与思想的外化没有任何关系,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三、结语

即便如此,巴赫金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他使人们认识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独特之处,并从外部形式分析上做了堪称完美的说明,他的复调理论为从人类文化史角度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俞超,张素玫.复调小说主人公独立性问题试析[J].文艺理论研究,2005,(4).

[3]何云波.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批判巴赫金原型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浅析巴赫金的转折人生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