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老年服务康复治疗需求评估体系研究

2016-05-30王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养老服务

王娟

摘要:我国目前已步入老龄社会,对老年医学康复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养老、康复、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许多制度都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在我国的养老服务中,需要通过较为完善的康复治疗需求评估体系,对老年康复治疗相关技术及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对老年服务康复治疗评估体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养老服务;养老康复治疗评估体系;三层递进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2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92-02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研究现状。我国目前已步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伴随的问题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如“洪水猛兽”,也是极赋挑战性的。我们面临诸多问题,如:养老、康复、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许多制度有待建立、完善,其压力早就潜伏生长,特别是老年医学康复治疗需求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我国的养老服务中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康复治疗需求评估体系。

2.研究意义。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多种,而患病后令我们感到最不方便的是无法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因此,使患者能够接近或恢复原来的生活状况就成为治疗的最终目的。老年疾病经过临床医学治疗后会残留一些心理、生理上看不到的损伤,在这种状态下,身体的储备能力降低,其储备能力的恢复与提高就需要通过康复治疗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康复,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重返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老服务。[1]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水平的发展,社会对养老服务认识不断加深,老人对生活质量及养老服务的需求愈来愈高,因此对老年康复治疗的需求逐渐成为社会焦点。这就要求不但要认识到康复治疗的迫切及重要性,还要提高康复治疗相关技术及方法,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康复治疗评估体系,成为养老服务急需解决的工作重点之一,对于一个已经步入老龄化的社会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一)本研究的内容

通过对我国养老服务中康复治疗需求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我国养老服务老人的健康评估体系中,通过对老人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及生活质量的评估,找到健康存在的主要矛盾所在,并进行全面康复评定[2]。如何在健康评估体系中构建与康复评定内容相关问题,才是合理的、全面的。第二,设计更为简便易行、个体化、合理、全面的康复评定体系,才能正确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明确康复目标,才能有助于判断预后,增强患者、家属及医疗康复机构的信心[3],以便加强医患合作。第三,通过构建科学的康复评定体系,确定康复治疗方案后,怎样才能科学的对所制订的康复治疗方案进行全面、科学评估,需要设计一个较为全面及合理的康复治疗需求评估体系,使其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普遍性以及规范化、标准化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康复治疗的最终目的。

(二)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等方法。

1.调查研究。到医疗企业进行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调查,找相关医疗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专业深度访谈,并对国内部分医疗企业和高职院校在临床医疗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方面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

2.文献研究。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学校图书资料等多种途径收集高职院校临床健康专业模式的现状等资料。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国内外临床医疗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用以指导我国高职院校临床健康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医疗卫生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

3.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形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数据分析,个案调查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科学依据。

4.技术路线。本研究将对随机抽样材料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结果统计,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简便、科学、可行的健康评估体系、康复评定体系,寻求最佳老年康复治疗效果。

2.难点。对制订的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科学评估,设计一个完善的康复治疗需求评估体系,使其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普遍性、规范化、标准化。

(四)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通过对健康评估、康复评定的数据分析,确定康复治疗方案;经过康复治疗需求评估体系的量化分析,证明康复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并加以实施,达到最佳康复治疗效果。

三、预期成果

建立科学、全面、量化的康复治疗需求评估体系平台,使预计老年康复治疗所需要的方式方法有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理论化的客观依据,从而达到最佳老年康复治疗效果。

四、研究条件和保证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根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行业发展特点,结合我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重庆合展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办养老企业学院,以“校中企、企中校”为平台,探索改革并形成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三层递进式”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2.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互聘互培”等形式,建成了专兼结合、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教师队伍中有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讲师、主管护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

3.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建设。教学经费投入有保障,制度健全,满足需要。主要教学经费和教学改革专项经费的年投入等都达到相关要求。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结合专业发展需要,建设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数量充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中心,开发了丰富的贴近岗位的实训项目,完善了实习实训制度,建设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了实践教学顺利进行,有效满足了学生实习实践需求。校内投入117.3万元,建设了老年护理实训室、老年康复实训室、老年健康管理实训室、老年营养膳食实训室等。校外,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重庆合展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市青松养老公寓三大品牌养老机构签订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协议。吸纳重庆合展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入教学场地300余平方米、实践教学设备20余台套,价值150万元。

4.课程建设效果。从2012年到2015年,所有专业课程均已完成网络资源库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建成省级精品课程4门,主编教材6部,开发自编讲义2本,为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5.校企合作情况。(1)思路。“互利互惠、校企共赢”。为了尽可能地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在学生知识、技能教学上的特长,我们根据合作企业的发展侧重点和社会的不同需求,从学生进校开始直到毕业3年间以各种形式开展校企之间的合作,最大可能进行校企教学融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工作需要。(2)合作形式。采取校内建立企业学院,企业建立培训中心的互融互通、合作共赢的合作形式。以产学结合为理念,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3)成效。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合作发展理事会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了理事会的咨询、指导、协调与资源整合职能,初步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增强了本专业的办学活力。②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重庆市青松养老公寓等机构签订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协议,提供学生实习、就业岗位多个。与重庆合展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企业学院,该企业投入教学场地300余平方米、实践教学设备20余台套。③在学校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框架下,建立了校企合作平台,完善了合作制度,促进了专业、政府和行业企业三方的良性互动,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50%以上。构建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为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有力的支撑。

五、实施方案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深化改进“三层递进式”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一大批适应老年行业需求,满足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老年社会工作、护理康复、服务管理、用品开发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熟悉老年政策法规,能胜任老年人服务与管理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学校与行业联合培养,打造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强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校企共建,助推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一批优质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联合行业企业专家,结合学生实际,开发一套与养老行业技术要求、工作流程、管理规范同步的实训指导手册,规范实训教学,强化实训考核,实训课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养老服务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合作,每年定期开展互派师生、交流研讨等活动,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师生国际视野。积极争取民政、卫生行业支持,每年开展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养老护理员、社会工作者、家政护理等社会培训达到1500人次/年。

六、政策扶持

2016年“两会”期间,提出的与养老有关的利好政策有:探索医养结合、“互联网+养老”、加快养老金融发展等新模式。综上,在我院其他相关专业辅助下,取长补短,共同打造出一个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普遍性、规范化、标准化的老年服务康复治疗需求评估体系平台。

参考文献:

[1]杨兴平,申美霞.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下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3,(21).

[2]凌飏.慢性病健康管理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3]王艺敏,巢健茜,张晶晶,李云云,宋龙.我国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情景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9).

猜你喜欢

养老服务
政府购买服务,纾解养老难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