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研究

2016-05-30李婧云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3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生

李婧云

摘要:本研究对三亚学院197名非英语专业大学本科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三亚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变量中差异认同感平均水平最高,而交际参与度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其他4个变量的平均值。并通过对文科和理工科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比较发现,理工科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明显低于文科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88-02

在经济、社会和文化迅速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引起了专家和学者日益深刻的关注。跨文化交际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一般包括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技巧。对其他文化在了解、意识和接受等诸多方面的敏感是决定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

一、查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本调查研究采用陈国明和Starosta设计的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ISS)(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测试,并运用SPSS对测试结果即跨文化敏感度情况进行总体分析。Fritz和Mollenberg已经对ISS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并证明了其跨文化的适用性。这些验证和证明保证了ISS的信度和效度。ISS有5个变量构成,共覆盖24个封闭式问题。这5个变量分别是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所涉及内容全面,可以集中反映被测试对象的跨文化敏感水平。在测试中,受试者需要在选项1~5中打勾选择: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交际参与度指交际参与倾向和参与程度,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1、11、13、21、22、23和24,其中第22题为反向计分项;差异认同感指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和认同程度,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2、7、8、16、18和20,其中2、7、18、20题为反向计分项;交际信心指对参与交际的信心,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3、4、5、6和10,其中第4题为反向计分项;交际愉悦感指参与交际获得的满足和快乐,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9、12和15,此三题都为反向计分项;交际专注度指交际参与过程中交际主体的专注意愿和专注程度,涵盖的问卷问题包括题14、17和19。

二、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三亚学院在校本科生,涉及酒店管理、广告、法学、国际贸易、文秘、工商管理、营销、软件、测控和土木10个专业200名涵盖不同年级的学生。

三、查结果与分析

1.文化敏感度现状,问卷发放份数为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7份。本调查研究首先对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变量进行标准差以及平均值的比较分析。

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所有被调查对象的差异认同感平均值为3.8652,其平均水平最高;而交际参与度平均值为1.5637,其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其他4个变量的平均值。由该项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随着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迅速全球化的发展,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普遍对外来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交际信心略低,进而影响交际愉悦感。同时,更进一步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跨文化参与程度。

2.文化敏感度差异分析,本调查问卷总量为197份,其中文科样本为98份,涉及酒店管理、广告、法学、国际贸易和文秘5个专业。理工科样本为99份,涉及工商管理、营销、软件、测控和土木5个专业。对不同学科之间的标准差以及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

比较数据显示:理工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明显低于文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理工科学生在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变量中的表现明显差于文科学生,尤其在“差异认同感”和“交际参与度”两个变量中相差显著。由此可见,学科差异是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一个显著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文科学生在社会和人文知识、以及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方面普遍比理工科学生丰富,这使得文科学生能在理解不同文化差异时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能认同非本族文化,也相对来说更加乐意参与跨文化交际。

四、结与建议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外来文化的认同感普遍较高,但是由于受到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的影响,使学生的交际信心降低,跨文化参与程度不高。并且,学科不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呈现明显差别。因此,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效果,建议分别从大学英语教师、学生及教材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来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

1.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应改变以往过度注重语言知识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主义态度,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真实的活动和自然的环境,激发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学习中注意文化差异的细节信息。

2.学生应该提高跨文化交际参与度,把外国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大量阅读有关的文化或宗教书籍,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信心和愉悦感,因此改善或提高跨文化交际效果。

3.英语教材的课文及补充阅读材料均应取材于现实生活,教材中摘用的小说或剧本也应是包含大量丰富文化内容的篇章。在课程设置上,作为对大学英语的补充,学校应开设能真正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公共选修课程,如英美文学概况或选读、英美概况、英美影视文化欣赏以及英美社会文化等。

另外,本调查研究还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方式多样化,学校和教师应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并针对学生不同的跨文化交际动机进行有效地引导,使他们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跨文化敏感度,进而提高参与真实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Chen G M & Starosta W J.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 [J].Human Communication,2000,(3):1-15.

[2]Fritz W,Graf A,Hentze J,Mollenberg A & Chen G M. An examination of Chen and Starostas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2005,IV(1):53-65.

[3]邵思源,陈坚林.一项对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调查[J].外语学刊,2011,(3):144-147.

[4]黄文红.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模型:中国与西方的对比[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4):37-40.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