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2016-05-30郑雪

资治文摘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的、重要的思想,它深刻的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这一理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认真研究其在中国的实践,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中国梦的实现,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的实践

一、前言

马克思在1848年写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说:“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己当时所处社会的深刻剖析及本质深思。当时资本主义工业飞速发展,个人依附于机器,人的劳动隶属于资本,马克思发现了社会人的真实处境:异化。资本主义社会,无论如何自我调整,都无法解决其根本矛盾,人始终都是片面发展的人。由此,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首先,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的“人”,是个人,个人是社会人,不能离开社会、集体谈自我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共产主义社会能够使社会的发展同个人的发展相一致,呈现和谐的状态。

其次所谓全面,是针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对物、资本的依赖,造成自我异化,自我畸形片面发展而言。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情况并非如此。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可以“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最后关于发展,人的发展包括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等多方面内容。第一是包括体力、智力等在内的劳动能力的平等、完整、和谐发展。第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即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和自主性,个人和类之间建立更加普遍更加全面的联系,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联合统一共同体。第三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包括个人潜能、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等的发展以及心理和肉体的不断完善,从而实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体现个人发展的自主性。

三、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体内容

马克思论述人的发展的第二形态时指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了以下多层含义。

1.普遍发展的个人关系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表现为个人与类之间通过媒介建立了普遍的联系,这时候的普遍联系表现为较强的物质依赖性。在社会这种分工和交换的原则下,人的生产交往活动被限制在某个范围内,人的社会活动被固化,造成片面发展。但正如马克思所说:“这种物的联系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要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本矛盾始终存在,共产主义才能使劳动者真正实现自由平等。

2.全面发展的个人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表现为个人与类之间通过某种媒介建立了普遍的联系,表现为较强的物质依赖性,但仅仅是物质关系,还不能算是全面的。只有在物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发展出关系的全面性来,才能形成统一共同性,个人与类之间的关系才是一体化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出来的关系使人自身被资本束缚,处于被剥削地位,并处于对物依赖和追求的异化状态,没有确立起自己在这些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并未建立起全面的关系。因此社会主义把个人关系的全面性发展作为基本的目标要求。只有确立自己在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在个人和类之间建立更加全面的关系,才有可能把人从物的异化状态中解放,完全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3.多方位发展的个人需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从人的需要的角度把人的本质看作是人的需要,认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们从事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多方面需求,“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需要也具有多样性,但其性质多为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并且这种异化状态中的需求始终受到资本的限制。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范围内,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把他置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促使他进行新花样的享乐,从而使他陷于经济上的破产。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其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自己本身的利己需要的满足。”[8]马克思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全面的需要结构,才是自由个性的人或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有的。

4.全面发展的个人能力

恩格斯曾经指出;“正是由于这种工业革命,人的劳动生产力才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致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实行明智分工的条件下,不仅生产的东西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足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之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去获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加以进一步发展。”恩格斯这段话表明他肯定分工的积极作用,认为个人在满足自身基本的物质需求后,还可从事科学、艺术等活动,获得其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另外,人除了进行价值的创造,还需有价值的享用能力,把人仅仅看作生产力,就是用别的主体代替了真正的主体。

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毛泽东思想”是他对此理论的重大探索。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这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政治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提倡个性教育,倡导社会言论、学术创作自由,国家行政不能够过于干预,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但遗憾的是,毛泽东晚年过度强调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忽视了个性自由发展的重要性,将个人和集体置于完全对立的状态。显然这种理解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设计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纠正了毛泽东时期的错误认识,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其重要的思想结晶。他强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并且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些都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

江泽民在新的时代条件和执政环境下,结合党的建设,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他对此的进一步深化。他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完善生产关系,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后盾,先满足人的低层次需求,进而逐步完善需求结构,使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可能。二要丰富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其教育和熏陶人的内在机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摆脱对物的片面依赖。他将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生产关系、文化等紧密结合,标志着共产党人对此理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胡锦涛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关注自然,更关注人。“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党推进各项改革的指导方法。在其指导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资源、能源的长远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注重人生活环境的优化提升。党中央领导人结合中国客观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结合,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更具现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吸取国内外发展教训,结合自身执政经验的重要智慧。

习近平面对中国发展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重点强调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及美丽中国建设问题,现实已经告诉我们,用经济优先发展的方式,我们付出更多经济成本。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也沉淀在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实践中,生态文明是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视角。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必须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创新针对发展动力问题,协调针对发展平衡问题,绿色针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开放针对国内国外内外联动问题,共享针对发展公平问题。五大理念立足点始终在人,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这标志着共产党人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认识视角更广阔,并将其深入到治国理政中。

五、结语

综上,不同时期的党中央领导人都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不断深化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探索和实践。这一创新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状况融合的过程,也是党深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映射。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仍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108页

[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95、514页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85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0、151、525页

作者简介:郑雪(1994.1—),女,四川省都江堰市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生。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