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轨迹交叉论的高校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2016-05-30郝彩霞谢财良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6期

郝彩霞 谢财良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社会化的发展,高校安全事故呈现出多样化、高频率特点,这给高校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高校应急管理的不善是导致事故结果及社会影响进一步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高校应急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事故致因理论——轨迹交叉论事故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应急管理的轨迹交叉论应急模型,并针对高校应急管理的影响因素,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失误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针对高校应急管理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轨迹交叉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失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6-0017-0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社会化程度的增加,如在籍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学校后勤社会化、校园在建工程项目的增多等,导致高校已成为半个小社会,这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不安全因素。因此,发生在高校的各类突发事件也屡见不鲜,如2015年1月29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发生一起在建工程楼面坍塌事故,造成1人死亡16人受伤。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学生跳楼死亡。这些事故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凸显目前我国高校应急管理的众多问题与不足。因此,针对高校应急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校园事故的类别及其特点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将公共事故类别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事件、公共卫生”等,然而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学术界有多种划分方法,有的划分为四类[1](石友进,2014),有的划分为八类(王鹏程,2007),有的划分为七类[2](张金亮,2013),等等。本文按照高校突发事故的特点,将高校突发事件划分为五大类。

(一)自然灾害类

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地震、火山爆发、沙尘暴、森林火灾、海啸、泥石流等,这些灾害会给高校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停课以及师生的心理痛苦。

(二)公共卫生类

高校是当代大学生和教职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场所,人群较集中,容易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的食物中毒、部分流感疫情的扩散等。这类突发事件与地方突发事件有一定的联系,这是因为地方突发事件的发生影响着这类事件,如广州的登革热、H7N9疫情以及2003年的SARS疫情等。

(三)突发意外事故类

突发意外事故是指在高校正常教学过程中突然发生的,造成人身安全和健康,或者损坏设备设施,或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导致原教学活动暂时停止的意外事件。这类事故包括火灾、爆炸、房屋倒塌、拥挤踩踏事故及交通安全事故等。

(四)心理健康类

高校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抑郁、焦虑、强迫症和人际关系障碍等。心理健康类事件在形式上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释放和解决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自杀或谋杀等行为,如马加爵事件。

(五)群体性事件类

群体性事件可分为利益性群体事件和政治性群体事件。利益性群体事件包括打架斗殴、聚众闹事及上访等,政治性群体事件包括游行及罢课等。这类事件具有如下特点:参与者人数多、情绪激动,并且容易发生彼此伤害和危害社会。

三、基于轨迹交叉论的高校应急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一)轨迹交叉论简介

轨迹交叉论认为任何事故的发生,究其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轨迹的交叉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人与物的运动都是在环境(自然环与社会环境)中运行的,因此环境因素的扰动往往是事故的诱因。人、物(机)、环境因素都受管理因素的支配,管理失误是导致事故的间接原因也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事故致因理论如图1[3]。

(二)基于轨迹交叉论的高校应急管理

应急救援是事故发生后的首要及关键工作,救援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事故损失的大小和事故的等级。本文将事故致因理论迁移到应急救援中,认为应急救援失败的直接原因有“人的不安全行为”(如错误的自救、逃生方法或指挥失误等),或者“物不安全状态”(如消防器材的失效、消防通道的堵塞等),这两者之间不存在轨迹交叉,而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间接原因是“管理的失误”(如应急救援预案的不切实际、应急责任制的缺失等)。同理,高校应急管理的失效也可以归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的失误”等因素所导致的,其关系如图2。

(三)高校应急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分析:高校应急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中的“人”主要包括学生、学校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后勤人员(其中还包括外来到訪人员、施工人员等)等,其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学生的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为由于事故预防知识的欠缺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如:使用大功率电器设备、乱接电线等;事故发生后选择错误的逃生路线、不正确的自救或互救方式,或不会使用应急救援设备以及不会采取正确方法进行事故的报告等。

其次,学校管理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为事故前对学校的危险辨识不足或缺乏,还有甚者明知危险可是还心存侥幸心理对其漠视不作为、事故发生后事态分析不准确、应急指挥不及时或措施不当等。

再次,学校后勤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这里的后勤人员主要包括食堂人员、学校保安人员、物业管理人员等。这些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为事故前存在侥幸心理地对部分学生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放行、食堂的管理人员忽视采购食品及食堂内部的安全监管、事故发生后不会正确疏散学生、不会正确使用应急救援器材等。

最后,教辅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为由于事故预防知识的欠缺而形成的不安全行为如不随手擦灭烟头、不安全用电行为等;事故发生后的错误指挥;错误地进行应急逃生、自救或互救等。

2.“物的不安全状态”因素分析:高校应急管理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中的“物”主要包括基础设备设施、应急设备设施、监测监控设备设施等,其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基础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分析:主要包括水电管网设施的陈旧老化;楼梯的宽度不足、没有设置防滑条、扶手老化不牢固等;窗户老化不牢固、防盗窗未设置逃生窗等;宿舍楼或教学楼的消防通道被堵或被锁等。

其次,应急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分析:主要包括应急设备设施(如灭火器、报警器、消火栓、应急照明灯、应急指示标志、防火卷帘门)的缺失、数量不足或失效等。

再次,监测监控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分析:主要包括监测监控设备未启动、失效;监控室监控员不在岗等。

3.“管理的失误”因素分析:高校应急管理中的“管理的失误”中的管理主要包括高校的管理理念、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应急管理机构、应急救援预案及演练等。

首先,高校应急管理理念滞后:目前,高校突发事件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务院、教育部及地方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高校重视和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但是,现在还有部分高校仍然没有意识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并没有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作为高校的日常管理体系,各部门及领导、师生缺乏日常的预防预备、应急教育、预案演练等工作,基本都是以自身实践经历或事故教训获得的一些零散的管理经验来应对出现的突发事件[4]。

其次,安全教育培训严重不足: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及教职工的安全教育主要有宣传栏(很多人不看,成为了摆设)宣传、入学时的入学教育、日常辅导员的提醒等这几种形式,缺乏真正的安全知识的讲座,没有系统地为学生进行安全与应急讲座。经调查,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是以辅导员来口头提醒注意安全问题。

再次,应急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目前,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我国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建议,但是多数高校并没有制订配套的应急管理制度。因此,高校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便采取临时性手段、临时组织人员进行应急救援,使得应急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没有责任到头,也就不会尽职尽责地完成,最终导致应急救援的失败[5]。

再次,应急预案不够完善,缺乏演练:目前,虽然我国各高校基本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制定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但是这些应急预案的差异性不明显,没有经过专门机构或部门的调研和分析及论证,因此,目前我国高校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外,各高校在制定应急预案前也没有对政府应急预案进行研究分析,所以制定的高校应急预案还缺乏与政府应急预案的衔接。另外,各高校在制定好应急预案后还存在以下不足:应急预案没有对内公布、未组织师生对其进行学习、应急预案未及时修订、应急演练严重不足。

最后,高校缺乏心理预防和突发事件过后的心理咨询干预[6]。目前,新时期的高校师生由于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心理素质较差,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约占50%。近几年,随着高校人数激增、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竞争激烈等因素,因心理因素诱发的突发事件频发。但是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心理专门机构来负责校园危机心理干预工作、从事专业的心理干预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纳入危机心理干预的预算较少以及心理预防没有针对高校全体师生的特征。

四、高校应急管理的改进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应急管理在人、物、管理方面存在众多问题,现对此提出改进措施如下[7][8][9]:

(一)创新高校应急管理理念

高校管理者应改变原有的突发事故后再应对的应急管理理念,从事后管理的模式向全過程管理的模式转变,应将重点放在应急预防上,从根本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应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把师生安全放在首位,不断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尽量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完善高校应急管理制度、落实应急责任到人

相关部门和高校应积极吸取和学习国外的应急管理经验,加快校园应急管理立法的步伐。同时,高校应组织相关人员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制度,如《应急资源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管理与演练制度》、《日常应急检查制度》、《预测预警管理制度》、《应急响应制》等,并将其责任到人,这样有利于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应急管理。

(三)加强高校安全与应急培训教育

我国高校应采用多种形式(如讲座、视频、宣传栏、心理咨询与干预、法制教育、竞赛、应急演练等)对师生员工进行安全与应急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全校师生的应急意识、扩充其应急知识、提高其应急能力。

(四)加大应急资金投入、落实后勤保障

从上面分析应急管理的影响因素中,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些物的不安全状态最主要的因素是缺乏应急资金的投入。在应急管理中如果没有应急资金的投入,物资得不到保障、人员没有积极性,这样就会导致应急救援的失败。因此,高校每年在制定财政预算时应将处理突发事件的经费作为专款进行预留。发生突发事件后,将医疗费用、修复公共物品的费用、补助与奖励一线工作人员的费用、遇难者的赔偿费用等及时垫付与发放,这就会避免因资金问题而影响突发事件的正常处理。同时,应急设备设施的准备、维护和保养及应急物资等也都是需要资金的保障。因此,高校应在原基础上加大应急资金的投入,并保证专款专用,确保不被挪用。

(五)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

各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政府应急预案,分析本校的危险,评估自身的应急能力,根据本校的组织机构的职能特点,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制定后,还需进行对内对外发布,并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应急演练,演练结束后还需总结演练过程中的不足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另外,应急演练也须定期组织,确保每个大学生都参加过应急演练,都知道在不同场合如何进行应急逃生与应急救援。

(六)加强日常应急管理

高校应急管理工作重在平时的预防,预防做得好,才能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减少损失。高校应加强日常的应急管理,如日常对应急资源的检查与管理、危险辨识与评价、应急预案的管理、应急队伍的建设等,从而使得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有所准备和应对。

(七)加强心理咨询,组建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高校每年应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心理状况调查,为每一位师生建立心理档案;并通过心理课堂教育、心理专家讲座、社团活动、团队辅导、网络咨询等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组建心理危机干预中心,通过搜集、分析相关信息,制定科学规范的干预流程;动员和鼓励本校心理咨询专家、思政工作者等积极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师生予以关怀和支持,避免或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形成和发生。

参考文献:

[1]石友进.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76-77.

[2]张金亮.高校应急体系建设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4):60-64.

[3]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4]蒋樟生.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4):169-172.

[5]王宏.我国高校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问题与缺陷刍议[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15-17.

[6]田娟.高校校园安全应急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6):82-85.

[7]刘永林.首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6):8-13.

[8]《应急救援系列丛书》编委会.应急救援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

[9]杨斌,熊万玲,杜芳芳.高校应急管理全过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8):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