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备好从容踏入课堂

2016-05-30朱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9期
关键词:课前准备备课预习

朱敏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第一环,它让教师自信地站在讲台前授课,也让学生有目的地认真听课,让课堂教学有目的、有序的进行。

关键词:课前准备;备课;预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02-02

有效,即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而当今教育提倡的就是“有效教学”,指教师有效的教,学生有效的学,教师利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并且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知道“学什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而如何做到有效的教与学,我认为课前准备是关键,只有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相互融合,成为一体,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踏入教育岗位,我教的都是低年级语文,去年跟班进入中年级的语文教学,由于不熟悉教材,我花了大量的精力在课前准备上,因为我知道,只有充分准备好,才能上好课。我把课前准备分为两个方面:教师备课和学生预习。两者共同构成了语文课前准备,缺一不可。下面,我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备课,是教师教的前提

评价一节课的好与坏,应该是非常简单的,那就是看学生有没有掌握这堂课的基本知识与重难点,教师要把握整堂课的节奏,并且关注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读通教材,备好教案,是每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做的事。只有备好每一堂课,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教学才能游刃有余。要做好课前准备,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年段要求,制定课时要求。低年级是字的教学,中年级是句、段的训练,逐步过渡到高年级篇的练习,但语文的教学是无界限的,各阶段都有侧重点,但它们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自己进行判断,把握各阶段要求进行训练。记得有一次听了二年级《北风和小鱼》这一堂课,文中有一句话:“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教师在教学时提了一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的回答是:“它一点儿也不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照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个答案非常正确了,但教师却一直还在引导,想让小朋友说“它不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因为这才是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标准答案。我觉得不同年段不同要求,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这样写出来的教案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2.仔细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熟悉课文,每当要教一篇新的课文,我先通读课文,基本上做到会背;划出课文字词,分好段落;回答课后问题。我先自己揣摩这篇文章放在这本书、这个单元的作用,做到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然后再去结合教参、网络资料等重新研究课文,分清文章主次,确定文章重点、难点,抓住文章关键点,从而制定具体、有效、明确的教学目标,体现出学会、会学、乐学。我是这样设计《狐狸和乌鸦》的教学目标的:(1)会读会写本课“棵、叼、肉、珠、转、赔、脸、麻、差、刚”10个生字,只识不写“狐、狸、馋、漂、溜”5个生字认识。(2)通过看图片、联系实际等多种方式,知道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4)朗读课文,能说出狐狸骗乌鸦的三个借口和乌鸦听后的三次不同表现。(5)通过多种形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6)让学生发挥想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一个小故事;还可以“第二天,狐狸又看见乌鸦叼了一片肉……”为开头编一个小故事。(7)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可先分小组进行,在让学生全体参与的基础上选出一两个小组到台上表演。《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在以上七条教学目标中有了很好的体现,同时又突出了重难点,还包含了拓展的作业设计。

3.根据学生特点,提出教学问题。课前准备教案时,我会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事先预设好问题,因为教的是低中年级,我就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这个问题是不是符合他们的心理年龄,问题要浅显易懂,不能太过于困难,这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使教学任务不能得到很好的完成。教师提的问题,学生稍微踮起脚尖就能够得着,能回答出来,这是最好的了,但在总结阶段,我会提出较难的问题,以满足班级内学习情况比较好的学生,有利于学生的提优。在教授课文《云房子》第二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二自然段是总分结构,按照结构特点,我提出了第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小鸟们心灵手巧,不一会儿,云房子造好了。想知道它们都造了哪些房子吗?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句子。”学生浏览文章以后,大致有了了解,便过渡到文章的内容理解上来了,于是我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谁来告诉我小鸟都造了哪些云房子?”学习好了课文,进行比较简单的拓展,于是又一个问题出来了:“这些云房子多有趣啊,瞧,天上的白云还多着呢!小鸟们,你们还想多造一些云房子吗?如果要你来造云房子,你想造什么样的云房子?”这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提出来的,是基础的,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但在课堂上学生的提优也要体现出来,于是我结合课文的写作特点,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拓展问题:“能把你们造的漂亮的云房子连起来说一句话吗?用‘我们的云房子真漂亮啊!它们有的像……,有的像……,也有的像……进行练习说话。”

4.选择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只有扣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才是最优的,才能使学生得到促进和提高。教学设计还要突出文章基本点,突出重难点,以学生为主导,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且进行一定的拓展与延伸。《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二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叙事诗,它讲述了民族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个老乡,把敌人领进埋伏圈,最后自己英勇就义的故事。但现实生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很难深入感悟王二小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最后壮烈牺牲的精神,于是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最直观的看电影片段,讲述抗日战争中小英雄的传奇故事,把学生带进那个年代,让他们产生共鸣,又结合朗读、想象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王二小的英雄事迹,体会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

5.围绕课堂中心,优化课时作业。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课时作业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课堂练习,我通常做的是句、段的练习,而课后作业除了基础的巩固,如课文的词语、书本配套的练习《一课一练》、《补充练习》,在三年级我还加入了说话的练习,当然,在布置作业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相应进行作业的变更。作业,我通常设计为基础题和提高题两个部分,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6.依据教学设计,准备教学工具。一堂课相应的教学用具教师也应事先准备好,如:小黑板、挂图以及课件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工具让课堂显得更加生动,特别是在一、二年级,效果尤其明显。如今电脑的运用非常普遍,对于一些学生难于理解或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我就会做好课件,既让学生有了直观的了解,也省去了我费力的解释。在教一年级的时候,我大多数的课文都制作了精美的ppt课件,但随着年级的增长,课件的使用也相应减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但课件的使用还是非常有效的:当学生的注意力有些不集中时,有趣的教学工具可以让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继续投入到学习中去;当文中出现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或者场景时,图片就解决了教师费力讲解的难题,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加深了印象。

二、简单预习,是学生学的先导

学习的三部曲——课前简单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预习,学生对要讲的课事先进行自学准备,实际上就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但我对学生的要求是预习不要太深,只要孩子能够发现文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第二天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我认为预习的目的就达到。

1.朗读课文,概括中心。我不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把能把课文读通顺,读顺了,那明天课上讲什么呢?所以课文我只要求他们读三遍就可以了,但不同文体的文章阅读要求是不一样的,而且低中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很好的把握阅读要求,所以在预习课文前,我会先提示学生,让他们按提示读书。《第八次》、《卧薪尝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主要讲述了一个故事,我就问:“文章围绕主人公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是怎样的?”《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是写景的文章,我便问:“课文主要写了哪里的景色,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了景色?”

2.查找资料,加深印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会查字典了,于是在预习的时候,我便让他们把不认识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来加拼音,理解词义。对于一些补充性的内容,我就会要求他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利用工具书、网络来查找资料,例如二年级上学期教《春联》时,我就让他们自己准备一幅春联,第二天课堂上来交流,学生学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在学习《军神》时,我就先让他们找一些有关刘伯承的小故事,自己读一读,这样就容易进入课文。当然也可以画画,提一个有趣的问题,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觉得就非常好了。

猜你喜欢

课前准备备课预习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如何创设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