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找准 立论角度

2016-05-30周道琴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班费立论小男孩

周道琴

【题目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的糖果。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原作亮相】

以人为镜

刚收上来的班费丢了。起初看着那五颜六色的一大把,我们开玩笑说:“那么厚的一摞,我抽一张出来也没人知道!”现在钱真的少了,再没有人开这样的玩笑。

班主任站在讲台上:“拿出纸和笔,写下你们认为最有可能偷钱的人的名字。”一阵哗然之后是更加冰冷的沉默。

我以为我们是团结的一家人,我以为我们彼此信任,团结一心,但在班主任尖锐的目光下,每个人都拿起了笔。我感觉我的脸烧得通红,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面前的白纸不敢抬头,手上的笔不安稳地在纸上划下一条一条印记。我只觉得教室里坐着一群各怀鬼胎的“衣冠禽兽”。

我开始对班上的同学进行逐个的排查……他们会怀疑我吗?我似乎听到了信任崩塌的声音,同学间纯洁的温情荡然无存。

我突然感觉这种声音太熟悉而又太常见,不只是今天这一次:当班主任在教室里声严色厉地指责偷窃者的罪行时,你会觉得每一个句都说的是你;当监考老师向你投来异样的眼光时,你也会觉得自己在作弊;当父母闲聊起隔壁老王家的孩子时,你会觉得他们是在含沙射影地指责你……

所以并不是谁逼迫我们互相怀疑,一切都只是因为我们经常也这么无端怀疑别人,因为我们的生活里充满着不信任。当倒地老人讹诈扶起他的无辜路人后,人们再不敢随意扶起他人了;当女大学生真的撞到老人谎称老人讹诈的时候,人们再一次迷惑了;当一个个浸泡糖精的冬枣向我们微笑的时候,我们开始怀疑所有水果的外衣……

后来有没有找到偷钱的人,我不记得了,我只觉得这像是老师开的一个玩笑,让我看清了自己,看清了人性。

荀子说“人性本恶”,我相信。人人都有恶念,所以社会弥漫着恶。岂止是互相怀疑,岂止是互不信任。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个人,是他人,更是你自己。我们之所以会怀疑他人,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控诉别人为什么对我们不公,只是因为你自己曾有过邪念,只是因为你自己的邪恶才让你怀疑他人,更怀疑自己。

【考场得分】42分

内容:本文观点是“以人为镜”,先叙述班费失窃事件,再议论怀疑使班里布满阴云,最后联系社会现实。作者想挖掘复杂的人性方向是对的,但是观点表述不准确,立意深度不够。内容给20分。

表达:文章要求写议论文,却让记叙描写“喧宾夺主”,导致文体不明。表达给17分。

发展:语言表达流畅,记叙生动。此项得5分。

【场外分析】

材料可以从“怀疑”“信任”“坦诚”“心机”“得失”等角度立意。不管选哪个,最好都与复杂的人性和现实联系起来,因为它们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本文是从追查丢失班费入手,感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源于人心中的恶念,作者想在立意上深刻起来,初衷不错。选取的切入点是班费失窃,也很接地气。但行文中有几点值得斟酌:一、“以人为镜”作为文章观点,让人费解。用班费失窃引发猜疑,如何能得出以人为镜呢?观点很突兀;文章落脚点在互相猜疑皆因自己的恶念,很容易理解成作者在自我否定,观点表述失之于偏。二、记叙和议论的行文比例。按作者本意,班费失窃只是个引子,引出对“怀疑”的深度思考。“议论”是主体,是文章的重点,但是作者把较多笔墨放在记叙上,导致文体混乱。

【跳级升格】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班长的钱丢了,那是刚收上来的班费,有上千元,被班长用报纸包着,放在抽屉里。当时有人开玩笑:“这么多,我抽一张出来也没人知道!”

现在钱真的少了。班主任、班长站在讲台上,讲桌上放着打开的纸包。“拿出纸和笔,写下你们认为最有可能偷钱的人的名字。”班主任说。我竟然莫名地心虚起来。寻思教室里坐着的同学,谁会是那个偷钱的人。看谁都有可能,包括我自己……

突然意识到这种感觉很熟悉很常见:当班主任在教室里声严色厉地批评违纪同学时,你会觉得在说自己;当监考老师往自己所在的方向张望时,你也会感觉他认为自己在作弊;当同学三三两两扎堆的时候,你会疑心他们在议论自己;当父母闲聊起隔壁老王家的孩子时,你会觉得他们在含沙射影地指责自己……

荀子的性恶论不无道理,“性本恶”像幽灵一样四处飘荡。

我们遇到诱惑会动心,看到金钱想占有,遇到考试想作弊等,类似的恶念如沉渣时时泛起。于是我们对自己不够自信,就因为我们心里偶生的种种假设,就像那句“你未必是人好,只是没机会放荡”。

于是我们揣测别人,也怀疑别人。我们的生活里充满着不信任。

又想起“扶与不扶”了。当倒地老人讹诈扶起他的无辜路人后,人们再不敢随意扶起他人了;当女大学生真的撞到老人谎称老人讹诈的时候,人们再一次迷惑了;想起食品健康,当媒体曝光那漂亮的冬枣外衣是糖精浸泡的时候,我们还敢相信其他水果吗?岂止水果……

很自然的,那小男孩儿怀疑小女孩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后来有没有找到偷钱的人我不记得了,只觉得像是老师特意安排了一次检测,让我们反省自己,思考人性。

几乎人人心里都存有恶念,“恶”有时肆意蔓延,岂止是互相怀疑,互不信任。我们怀疑他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别人,皆因为眼里有恶。“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没有用它去寻找光明,而是去寻找谁比自己更恶。

在太阳照耀下,阴影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向阳的一面总是光明、温暖。反思、质疑自己,目的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提升。人人都时时反思自己,让自己身上的恶少一点,再少一点,那时黑色的眼睛里将满是光明!

【跳级要点】

经过修改后的文章和原作相比,有几点提升。

首先,是在立论角度上。原文“以人为镜”,仅触及到要“反思自我”,没有说清楚,说透彻,角度自然有点偏。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借用顾城的诗句,先从小故事切入,延伸谈及社会大问题,物化的、功利的、竞争的社会环境使得人的自然本性变形、扭曲,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我们该如何救赎?那只能是人性的觉醒和良知的叩问。文章不仅拷问灵魂且明确提出“质疑的目的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提升”,立意的准度、深度、高度都得到体现。

其次,在表达上作了取舍,压缩了记叙描写的分量,提升了议论的比例,议论属性更鲜明。班费失窃的记叙只是一个引子,对人性的思考才是文章的重点,由此文章的重心得以突出。

第三,在语言表达上,更加简洁流畅,深刻到位,不时有智慧火花闪现,比如“反思、质疑自己,目的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提升”等。

【应考攻略】

如何选取立论角度并找准最佳的立论角度?

一、切口要“小”——便于准确把握题目,展开议论。小切口易于把道理讲清楚说明白,议论文的论题如果大而无当,那会像狗咬刺猬——无处下嘴。

二、立论要“新”——文章中要表现出新的见解、认识。写文章必须要“喜新厌旧”,只有“新”文,才会激发人的阅读兴趣。常见的方法主要有“反弹琵琶”“旧瓶新酒”等。

三、立论要“准”——立论的准确性是指瞄准题目指向,不偏题,不离题,不跑题。同时要有针对性,针对不良社会风气和偏颇乃至错误思想, 提出符合时代精神、符合民族传统美德的观点。

四、立论要“深”——论点最好能反映生活现象或者客观事物的本质,挖掘出其深层内蕴。深刻性,也是立论的灵魂。深刻的立论体现了我们思考的深度,也展示了我们思维的品质。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其本质,是眼力,更是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班费立论小男孩
“聪明”的小男孩
小男孩
将企业财务管理思想融入学校班费管理
萌萌哒的小男孩
论高等学校班费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从“分离论”到“中立论”——美国宪法中的政教分离
班费管理中的企业财务思想
胡永盛教授从脾胃立论辨治疑难杂症
横看成岭侧成峰——选取立论的角度教学设计
礼之于性——以《荀子礼学研究》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