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音乐的融合

2016-05-30张昌霞

新课程·中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字文学音乐

张昌霞

音乐与文学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不解之缘,中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都存在音乐与文学并存的艺术形式的影子,随着社会的发展,两门学科各自走向独立,但仍存在紧密的联系,互为影响。然而,到了今天却时常发觉文学已几乎哑然一片,偶尔从远处飘来的乐曲都已断续朦胧了,几千年的风雨淘尽了众多的曲调,没有了音乐陪伴的文字显得有些明珠失色。把音乐找回来,让其与文字相映生辉成了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让音乐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又不显得刻意多余呢?

一、音乐导入,推波助澜

在恰当的乐声中开始新课,能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自然进入情境。

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先播放了一段腰鼓的视频,热烈欢快的舞姿、鲜艳绚丽的服饰在激情洋溢的音乐声中相得益彰,师生体内每一个细胞都被调动激活了。无须再多作描绘,学生已全然能感受到那片热土所孕育的生命所喷发出的豪情万丈。如果没有音乐的导入,再激昂的话语也难以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之中。

而在诗歌教学中,音乐的作用就更加彰显突出了。例如,在教学《望江南》这首诗时,学生是不可能了解怨妇那“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的哀怨的。在课前播放一曲《昭君怨》,乐声一响,顿时一段伤感的故事在声声诉说,一种哀怨的情绪在空气中弥散开来,在这种气氛中我低声范读:“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这时,相信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定然有这样一组镜头:一位精心装扮过的女子,孤独地倚在望江楼上,面对着浩淼的江水,秋水望断,然而千帆过尽却伊人不见,失望与愁绪印染在整个江面上……

音乐能创设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从喧闹的课间十分钟迅速融入课堂中来,引入主题,和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共同或伤悲或激奋。

二、音乐收尾,余音绕梁

王维的一首《渭城曲》写得深沉含蓄、真挚动人。唐代时即为其谱曲传唱,收入乐府,作为送别之曲,名为《阳关三叠》。教授完《渭城曲》,让《阳关三叠》的旋律在教室里响起。乐曲中,那惜别的场景再次浮现:驿馆里杨柳依依,青翠逼人。诗人王维一次又一次地端起酒杯,为远行的友人饯别,浓浓的不舍融入这嘤嘤的旋律中……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写得让人心酸,又让人安慰。学生在作者娓娓的文字里早已是心系其身、感同身受,而在结尾时再将《城南旧事》的主题曲播放出来:“长亭外,古道边……”那略含伤感的童音更是紧紧揪住了学生的心。

教授李清照的《武陵春》,我用的是宋琴独奏《平沙落雁》收尾。那宋琴的节奏慢而沉,每一声沉重的敲击都仿佛是那命运多舛的易安多年来载不动的情愁。再看学生的神情,也早已是面带愁云,为其心伤不已。

三、配乐朗读,音情交融

语文老师在范读课文时,可选择一些适宜的乐曲,以增加文章的美感,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尽可能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像郦道元的《三峡》一文,语言精美,短小精炼,描写生动,可选用古筝曲《高山流水》伴奏其间,让学生感受山之高、水之碧、林之寒、涧之肃、湍之急、潭之深……三峡之景历历在目,学生神游三峡,在文学美和音乐美中领略图画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夜色如水,心似明镜。配以《平湖秋月》伴奏,淡淡的秋月,平静的湖水倒恰似了苏轼当初那平和的心境。

四、歌咏诗词,怡情怡性

《诗经》是可以歌唱的,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唐时的乐工词由诗人写成,宋词更是依照旋律分为不同的词牌。凡是有诗的地方必定有歌,所谓“文人雅士”是琴声与文字结合。

如今,大多数曲调已经散失,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用我们的方式来传唱。王菲演唱的苏轼的《水调歌头》,轻缓、清越,略显漫不经心,完全可以演绎出苏轼当年的情怀;李煜的《虞美人》的曲调如戏曲一般,如诉如泣,道出了一个亡国之君深深的哀伤与沉痛;《蒹葭》则可以套用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曲调浪漫而悠扬,正是一位男子对心爱的姑娘的仰慕之声;而岳飞的《满江红》可用几位声音浑厚的男生进行演唱,悲壮豪迈不言而喻。

并且教學生唱古诗还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追寻古人的心迹,不仅能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还可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去做一点有情趣的放松,唱一句歌,吐一口心中的重负。

五、欣赏描绘,其乐无穷

音乐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能提高人的自身素养。韩愈听完颖师弹琴后情不能自已,写下千古名篇《听颖师弹琴》。白居易邂逅琵琶女,一首《琵琶行》流传千古。用文字描绘音乐,文字在而音乐留,音乐在而文不歇。

作文课上播放一些经典的轻音乐,让学生发挥想象,以便让音乐演化成笔下的文字涓涓流淌。如,播放《二泉映月》,学生想象各异,写出的内容也大相径庭。有的学生叙述了一次伤心的成长经历,有的学生则谈到社会上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还有的学生描写了那肃杀的秋夜之景……播放《渔歌唱晚》时,那平和清新的古筝曲感染学生,学生挥笔而书,有的写夕阳西下时寂静的湖面,有的写了渔民们幸福和谐的生活画面,还有的写到了对家乡这块纯朴美丽的土地的热爱……总之,内容丰富,画面描绘得很是优美。

倾听音乐,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发挥他们无穷的想象。文之所至,曲之所至。语文教师应让语文课堂插上优美的音乐翅膀,让音乐辅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让学生伴随着音乐神思驰骋,感受文字和音乐双重结合的美的享受。

总之,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的,这既可以为两者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文学也可以为音乐提供各种类型的素材,而音乐也能利用它独特的表现方式为听众传道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思想。音乐与文学本是同根生,在相互融合之路上,它们不但增添了自身的艺术感染力,还增加了各自的内涵,使两者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地发展,在相互融合中不断地繁荣。

参考文献:

王婷.略谈语文教学与音乐的融合[J].基础教育研究,2010(8).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文字文学音乐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与文学三十年
音乐
种出来的“逍遥居”
文学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