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师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2016-05-30田彦军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实践性开放性

田彦军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实例,归纳总结高师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四个策略——创设具有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实践性的问题情境、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关键词】问题情境;策略;生活化;实践性;挑战性;开放性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情况仍然存在,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自主学习、交流讨论、质疑拓展,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以问题为载体,充分展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建构知识.本文结合具体的例子谈谈高师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创设具有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生活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建构知识.创设具有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就是创设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很快的进入问题情境,从而进一步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一节课的教学时,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前几天我遇到一件头疼的事,儿子与我约定每个月都要给他零花钱,第一天给1分钱,第二天给2分钱,第三天给4分钱,第四天给8分钱……以此类推,如果一个月按照30天计算,一个月下来我要给他多少钱?我能同意他的要求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有效是检验学生能否进行自主建构的前提,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点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结合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思考、讨论后,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创设具有实践性的问题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根据学生学习心理需求,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将教材中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实验操作、主动探究的过程,体验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教师通过设置动态的情境,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请同学们利用准备好的一根细绳,两个图钉,你能在画图板上画出一个椭圆吗?学生在画椭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刻体会到椭圆上的点所满足的条件,还能够深刻体会到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椭圆,为什么画出的椭圆不一样,为什么有时画出的不是椭圆甚至什么也画不出来.学生不仅在画椭圆的过程需要动手,而且需要动脑思考,为后面学生归纳总结出椭圆的定义和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费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要把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三、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富有挑战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给学生创设就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如在《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題情境:(1)计算点D(0,2)到直线l:x-y-2=0的距离;(2)计算点P(x0,y0)到直线l:Ax+By+C=0(A,B不全为0)的距离.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就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求点D到直线l距离的几种方法:定义法、面积法、向量法、三角形法、函数法……这样两个问题的设计既体现层次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特殊到一般.学生在探究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过程中,不仅复习前面的已经学习过的知识,重新梳理了知识的网络,而且各种方法的优劣也有个比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堂应该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所以,教师要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应用意识,扩展学生的视野.

四、创设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就是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鼓励突破定式思维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在《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习题课》一节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已知双曲线的中心在坐标原点,满足条件(1)焦点的坐标为(5,0);(2),则可求得此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216-y29=1.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条件(2)可以有好几种情况,但前提是熟练掌握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这种开放性的题目真正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使每名学生都有发言权,并且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关注情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要充分考虑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让数学适度的生活化又不失数学味,要体现教材的意图又要有创新,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实践性开放性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寻求开放性道路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