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记文体的观点概括

2016-05-30朱丽邓伏黄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金人太子课标

朱丽 邓伏黄

在文言文阅读的考题中,最后一题常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或“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考查形式为选择题,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我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该题近三年的全国课标卷,文本都是人物传记。

文言文人物传记一般都要写下列内容:人物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人物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人物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性格以及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而事件是人物传文的主体。在传记中往往会记叙传主的几件事情来体现其功绩或性格特点。因此命题人往往也会围绕着传主的主要功绩或性格特点来设置选项。

下面以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的相关题目为例具体说明。文本如下: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 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秦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者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题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條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分析 全国课标卷在设置选项时,依旧采取惯用的模式,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人物生平中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本题中,A项概括分析的是说孙傅任职以后,积极提出建言的事情;B项概括分析的是说孙傅向皇上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的事情;C项概括分析的是孙傅不惧金人,竭力设法保全太子的事情;D项概括分析的是孙傅舍身取义的事情。

由此可以看出,一般高考人物传记是以“一人多事”为主要类型,因此关注事件是阅读、答题的关键。阅读时我们可以标出主要事件,以事件为依据,理清行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段,了解人和事,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有次要人物,还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常见错误设置类型有以下几类:

曲解词义 命题人对某些事件或词语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如上述文本的C项中的表述是“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宦者”,原文的表述则是“状类宦者”,即样子像是宦者的人,拟题者将原来的模糊判断变成可定判断,导致该选项表述错误。

对象错位 人物传记类的文章中常常以记叙一个人为主,但还是会涉及到多个人物和事件。命题人会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选项。如2012年高考全国课标卷第6题A项为“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而原文是“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据此可知,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在涉及人物关系时出现了对象错位。

细节设误 此类题型在设置选项的表述时,往往是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故意在小处表述错误,如处事方式,人物关系,他人评价等细节上设误。如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Ⅰ第6题A项为“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整个选项在事件表述上没有问题,但“直言不讳”与原文借赞圣主明君委婉回答肃宗不符,细节处的表述有误。

细节处设误是全国卷比较青睐的设误方式,在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中也是以此种方式设误。综合近几年全国卷该考点的拟题特点和趋向,我们需要重视这种设误方式。

无中生有 命题人故意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人物的身上,如2013年两套全国课标卷都是以无中生有的方式设误,而2014年高考全国课标卷Ⅱ也是如此。如第6题B项为:“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而文中是“文力请裁汰”,并没有着手压缩编制,所以属于无中生有。

此外还有时序错位、夸大其词等设误方式,虽然近几年在全国卷中没有出现,但也是较为常见的设误方式,我们也可以关注一下。

为了避免正误相杂,以真扰假的干扰,在辨析选项答题时一定要注意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即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照,如果只凭阅读的模糊感觉确定答案,这样会增加错误率。

猜你喜欢

金人太子课标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当太子你可以住几间房?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春天的太子湾
太子一胖毁所有
三个金人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秦汉史书中的长人形象初识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三个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