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思维性 体现文化性

2016-05-30张小勇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34期
关键词: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教学效果

张小勇

摘要:本课例从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风车”出发,引导学生层层递进,逐渐感知基本不等式和简单应用。反思在核心概念和命题的教学上,如何使学生能很好地生成理解、接近问题的本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本不等式;教学效果;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271-02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基于此,最近笔者在高二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人教版A版必修5第三章“3.4基本不等式 ≤ ”,设计了“情境创设—探究升华—数学建构—知识应用—巩固拓展”的教学主线,问题环环相扣,使学生能很好地生成理解、接近问题的本质。结合课堂实录,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想法和反思。

一、教学实录

1.情境创设。师:(多媒体展示图略)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同学们,有谁知道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一些历史贡献吗?众生:不太清楚。(多媒体展示)赵爽是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与天文学家。主要贡献是约在222年深入研究了《周髀》,赵爽为该书写了序言,并作了详细注释。其中一段530余字的“勾股圆方图”,它详细解释了《周髀算经》中勾股定理,给出了新的证明。

问题1:我想同学们对风车并不陌生,我们从这个“风车”中,找出一些相等和不等关系。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只有从问题开始才有其生命力,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既提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又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必要性。

生1:四个直角三角形与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但不等关系感觉无从下手。

师:好的,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与大正方形的面积进行比较呢?

生1:显然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小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数学模型(多媒体展示图),我们能把生1找出的不等关系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

师:由图中已知的数据,大正方形的面积和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分别是多少?

生2:大正方形的面积为a +b ,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为2ab.

师:很好,生1所说的不等式就可以表示为a +b >2ab,那么这个不等式能取等号吗?

生3:可以,当正方形EFGH缩为一个点。

师:很好(多媒体展示)。

师:在“风车”中,我们得出不等式:a +b ≥2ab,当a=b时,取等号,一般我们称之为重要不等式。

重要不等式:对于任意实数a,b,有a +b ≥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板书)

2.探究升华。

问题2:若把上式中的a和b分别用 (a>0)和 (b>0)替代,会得到什么式子?

设计意图:以重要不等式为引例,引出“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两个概念,为新课讲解埋下伏笔。

众生:a+b≥2 .

师:我们也可以表述为 ≤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基本不等式。(教师板书课题3.4基本不等式 ≤ )。(学生填写)课本第110页基本不等式的分析法证明。(略)

问题3:(课本第110页)在图4中,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的一点,AC=a,BC=b.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弦DE,连接AD、BD.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 ≤ 的几何解释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主动建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追求完美的价值观。

师:图4中,能用a和b表示CD的长度和半径吗?

生4:(思考)由条件可得到△ACD∽△DCB,所以 = ,这样可得CD= ,半径为 .

师:能通过该图对基本不等式作几何证明吗?

生4:显然CD小于或等于圆的半径,即 ≤ .

师:非常棒!

3.数学建构。基本不等式:若a,b是正数,那么 ≤ (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板书)

师:我们常把 叫做两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把 称为两正数a,b的几何平均数,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一般是若积为定值,则和有最小值;若和为定值,则积有最大值。因为最值必须左右两边取等号,所以还要考虑是否能取到等号的条件,我们可把基本不等式运用的条件归纳为:“一正、二定、三相等”。(板书)

4.知识应用。

例1:若x>0,当x取什么值時,x+ 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答题的格式和解题规范表述,将解题教学落到实处。

变式1:若x<0,当x取什么值时,x+ 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变式2:若x>1,当x取什么值时,x+ 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变式3:若x≥2,当x取什么值时,x+ 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例1的三种变式,一方面对新知的学习起到检测作用,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例2:已知x>3,求函数y= +x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通过对例2的讲解,使学生知道除了利用函数的性质求最值外,还可以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例3:设x,y满足x+y=4,且x,y都是正数,则xy的最大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5.巩固拓展。(1)若0

6.归纳小结。①基本不等式中, 是两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 两正数a,b的几何平均数;②基本不等式的适用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③基本不等式既是求函数最值的基本工具,又是证明一些不等式的重要工具。

7.课后作业。课本习题3.4A组第1题;第2题;第3题。

二、教学反思

1.对教学立意的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立意”,提高课堂教学的思想性,过程与结果并重,当前形勢下就要加强过程性教学。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在注重定理、公式应用的同时,还要重视它的形成过程,要让学生有思维和行动的参与,同时还要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只有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我们的课堂才有生命力。

2.对知识生成的反思。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陈述性知识应该是贯穿数学课堂教学的主线。本节课的陈述性知识是基本不等式,包括基本不等式的符号表征、图形表征及其简单应用。为了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我从学生熟悉的“风车”(问题1)出发,为基本不等式的引入埋下伏笔,接着通过对问题2至问题5的分析,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数学化及其命题的优化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层层递进,逐渐感知基本不等式;还从“形”的角度,加深理解基本不等式,在核心命题的教学上“不惜时,不惜力”,使学生逐步生成理解、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对学生认知的反思。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根据这一教学理念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位学生主动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设计了科学有效的“问题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问题链设计能让学生主动探索,激励学生主动认知。笔者在情境创设(问题1)、探究升华(问题2和3)、数学建构等每个环节精心设计的问题,都能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让学生在命题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体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

4.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在于讲解例2时,由于时间关系,直接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小值,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有点突兀,如果能利用函数的性质,渗透数形结合,方程的思想,那么思路会拓展的更宽。其次本节课容量较大,虽然是根据本班来设计的,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应该更宽松一点。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尚强,胡炳生.数学的灵魂——数学精神[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6).

[3]孟胜奇.凸显数学思维,追求教育本真——“几何概型”教学实录与反思[J].中学数学教育,2013,(3).

猜你喜欢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教学效果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