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幼而动 应境而变

2016-05-30许月仙

南北桥 2016年5期
关键词:集体教学活动

许月仙

【摘 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新课堂的显著特征。要使集体教学活动呈现别样的精彩,教师应做到:处变不惊——变“节外生枝”为“锦上添花”; 巧引妙导——变“偶发事件”为“教学资源”; 顺藤摸“瓜”——变“质疑问难”为“精彩亮点”; 穿针引线——变“预设活动”为“自主生成”。让教学活动来个智慧转身,定能轻松驾驭“生成”,真正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灵动结合。

【关键词】驾驭 生成 集体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95

“预设”与“生成”已成为近年来幼教领域界的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而动态生成又是新课程、新课堂的显著特征,因为有了生成,我们的教学才呈现出生命的活力。但面对生成,很多教师既“喜欢”又“害怕”。“喜欢”的是动态生成中幼儿的不俗表现;“害怕”的是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思维和方法,如寒潮一般让人猝不及防。因此,要使集体教学活动呈现别样的精彩,教师应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灵活地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应幼儿而动,应情境而变。

一、处变不惊:变“节外生枝”为“锦上添花”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生成性的集体教学一定会让我们遭遇“节外生枝”。面对幼儿的“节外生枝”,教师要有“善理枝”的教学艺术,能“处变不惊”,打破计划,对预定的任务和程序适时地进行反思和调整。这样,课堂也会因“节外生枝”而成为精彩飞扬的天地。

在一次中班《认识交通标志》的活动中,按照教学目标,施教老师精心设计了教案,还准备了一幅交通行驶图,教师用小老鼠开车进城的方式让幼儿逐一认识各种交通标志。此时几名幼儿小手高高举起。

幼1:老师,那个我知道是“限速60码”。

幼2:老师,这个是“停车场”。(边说边跑了上来)

幼3:这些我早知道了,是爸爸告诉我的。

有几位小朋友也纷纷说自己知道。(这时场面稍稍有点乱)

教师呆住了,但细思片刻后,便翘起了大拇指:“小朋友真厉害,老师没教你们都会了。但是……(并故意面露难色),还有一部分小朋友不知道,你能不能做一回小老师,想办法让他们也认识这些交通标志呢?”

“我来,我来……”孩子们的热情被点燃了,一个个争着做小老师……

幼儿的“节外生枝”,虽然打扰了施教老师的预设,扰乱了教学程序(利用交通行驶图逐一引出各种交通标志)但教师没有选择回避,而是针对活动中幼儿出现的“出轨”行为,灵活地调整了教学转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幼儿进行教学活动,让幼儿从“学”变成“教”,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变“节外生枝”为“锦上添花”。

二、巧引妙导:变“偶发事件”为“教学资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不论教育者是怎样的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的确,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很难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不是没有发现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而是发现了但一时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处理。个别教师甚至采取“暴力”措施和“冷处理”措施,要么对幼儿进行压制和训斥,要么消极地回避或者一味地应付,进而扼杀了幼儿的思维创造力。但也有很多教师在遇到“偶发事件”时,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灵活驾驭,变“偶发事件”为“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因此也会更精彩。

在一次观摩活动中,胡老师正在让孩子们欣赏绘本《鳄鱼爸爸买钟》。这时,突然天色变暗,雷电交加,下起了大暴雨。幼儿的视线几乎全部转向窗外,只有一位孩子在全神贯注地看着书本。只见胡老师灵机一动:“小朋友们,这场暴雨在为我班的扬扬小朋友唱赞歌呢!你们看他多认真呀!竟然没有发现窗外世界的变化,而你们呢,对外面的大雨很感兴趣,咱们等会儿到外面去观察一下,好不好……”这时,孩子们又回到了绘本的世界,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

胡老师面对教学中“偶发事件”,没有责怪开小差的幼儿,而是巧妙地表扬那位幼儿的专注,肯定其他幼儿的兴趣。这一表扬一肯定,不知不觉中解决了“偶发事件”,巧妙地将被动转化为主动,将“事件”转化为“资源”。教师机智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随机应变,妙解在评价中生成,“事件”因此美丽起来,活动出现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意外惊喜,新的教学资源也因此产生。

三、顺藤摸“瓜”:变“质疑问难”为“精彩亮点”

在预设的故事教学中,幼儿常常会有异想天开的想法,会说出让人啼笑皆非的话,会做出让成人不可思议的事。此时,教师应尊重和赏识这些“闪亮”,并借助这些“闪亮”乘机引导幼儿质疑问难,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延伸和扩展;这样,既能培养幼儿看、听、说的能力,促使幼儿思维品质和自学能力的形成;同时又能让故事教学变得更生动有趣、更精彩。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抓住生成的“意外疑问”,并把它作为新问题教学的“生长元”,顺着疑问延伸下去,顺藤摸“瓜”,从而使幼儿的认识不断深化,必将迎来不曾预约的精彩,生成出课堂教学的亮点,体现了“引导艺术的核心在于顺着学生的思路深入下去,使其思维不断深化”的教学思想。

四、穿针引线:变“预设活动”为“自主生成”

仅有“预设”,不见得就有良好的“生成”,课程的动态性是有条件的。幼儿学习经验的获得既不取决于教材上写了什么,也不取决于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实际做了什么,取决于幼儿是如何与教师、教材、同伴及周围的环境交往互动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具有充分的互动;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参与学习;学习活动富有创造性的时候,才有“学习经验”的生成,才有“课程”的创造。

幼儿学习了科学《光的魔术》之后,对光的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散步时间,石老师带领幼儿来到了操场边的小树林,突然有四、五个幼儿蹲在地上,小手一直在比划,好象发现了什么问题,于是石老师慢慢靠近他们。只见王煜凯手里拿着一片树叶在对其他几个孩子说:“你们看,太阳光照在树叶上地上就有树叶的影子了,那太阳光能不能照穿这片树叶呢?”听了之后,孙晨雨大笑起来,并说:“太阳怎么可能照穿树叶啊,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早就被照穿了。”其他孩子也跟着大笑起来。只听见陈妙妙又说了:“太阳是好的,它才不会照穿我们呢。”

回到幼儿园之后,石老师让王煜凯把发现的问题告诉大家,然后一起讨论,所有的孩子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于是,石老师让幼儿回家带来放大镜,看看纸张在太阳底下,通过放大镜的作用有什么变化。这时,吴雨轩小朋友大叫了起来“我的纸着火了!”原来,纸张通过放大镜,在太阳底下竟烧起来了。石老师让他与大家分享他的发现,并引发幼儿集体讨论这个生成的问题。

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探究,发现了新的问题,但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缺乏,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适时地“穿针引线”,从而变“预设活动”为“自主生成”,定能意外地生成预设以外的内容。

幼儿的“生成”是无限的,老师的回应是有限的。只要我们能珍视并挖掘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善于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和发现者,让集体教学活动来一个智慧转身,定能轻松驾驭“生成”,真正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灵动结合!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主编 黎奇

[2]《从“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谈起》2004(11)华爱华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4]《教学的动态生成过程与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陈秀玲

猜你喜欢

集体教学活动
基于师幼互动视角的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析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的问题和对策浅析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实践与教学设计方式之研究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关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的反思
将集体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索
一课三研
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