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海派画家吴友如最后的杰作

2016-05-30董惠宁

收藏与投资 2016年4期
关键词:石印仕女画报

董惠宁

二十世纪“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朝天宫旧书市场淘到厚厚一摞《飞影阁画报》,回来翻看数日,未看出什么名堂,随后束之高阁,直到2008年整理旧藏时才拿出来把玩研究,发现此画报与《点石斋画报》、《上海舆论时事报》并称清末上海滩最著名的三大时事新闻画报,且存世量较另两种少得多,也是唯一以画家室名命名的画报,十分珍贵。画报为旬刊,一月三期,一共出了133期,首期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九月初三,其中吴友如绘制了90期,周慕桥绘制了43期。周在“飞影阁”后加了“士记”两个小字。这一摞(加上2008年后陆陆续续寻觅的散本)共127册,其中复本19册,去除复本实为108册(部分为残本)。徐昌酩编著的《上海美术志·第二编美术教育与美术研究·第二十一章美术报刊·第一节美术期刊》载: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藏《飞影阁画报》存132期。但多方联系过,均无着落。另外,海外网上搜寻,仅搜到台湾故宫收藏有三册。2007年由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的《中国文献珍本丛书-民国画报汇编·上海卷·飞影阁画报》,全书仅收录了75册,且绝大部分是残本,全本只有4册。这种国家层面上的出版物,应该是全国范围内征集影印的,可见《飞影阁画报》的稀有性。欲知详情,且听下文分解!

一、《飞影阁画报》的由来

吴友如(约1840-1893)名嘉猷,又名吴嘉猷,与字并行,简署猷,室名飞影阁,江苏苏州人。自幼嗜好绘画,能融清代名家钱杜、任熊等人的画法,自成一家。无论走兽人物、花卉翎毛、山水博古样样皆能,尤精人物仕女。吴友如的绘画以描绘市井风俗、时事新闻为主。为适合石印制版,所画均以线条描绘,黑白分明,画风工整,构图繁复。仕女形象消瘦柔弱,面部画法受同时代画家沙馥影响,称为“沙相”;建筑物、舟车的描画吸收了欧洲焦点透视的方法。是一位将传统民间艺术与新的石印技术结合的画家,也是近代著名的新闻、风俗画家。

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申报》,是英国商人欧内斯特·梅杰(ErnestMajor旧译“美查”)与友人合办的,于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创刊。梅杰等于1876年又办起石印书局,取名“点石斋”(含点石成金之意),引进石印机器,出版石印中西书籍。8年后即光绪十年四月十四日(1884年5月8日),梅杰又为《申报》增加一份画刊,以绘印时事新闻,这就是《点石斋画报》。先进的石印技术和准确刻画形象的绘画技巧是出版画报的基础。以“点石斋”命名的时事画报在上海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画报业步入成熟阶段(我国最早的画报是1874年2月在广州创办的《小孩月报》)。

《点石斋画报》内容以时事画为主,每十日出版一本,每期八页,内容是“选择新闻中可嘉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随《申报》附送订户。因画报印刷精美,画法中西合璧,人物背景生动真实,笔姿细腻,内容贴近生活,及时报道社会热点,对清廷的腐败、外国列强的侵略、平民的疾苦与抗争、民俗奇闻,都有所反映。可看性强,时效性足,发行渠道畅通,一时风靡海上。画报的主导思想是,“天下容有不能读日报之人,天下无有不喜阅画报之人”,正是着眼于画报的这种可读性和普及性,以求实现“广见悉,资惩劝”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因此以独特的通俗性、趣味性和新闻性争取最广大的读者,是《点石斋画报》得以兴盛的根本。

受《点石斋画报》成功范例的鼓舞,晚清出现一股画报热。一时间大江南北,群起仿效,画报如雨后春笋,目不暇接,以致形成了清末民初长达四十年之久的石印画报的鼎盛期。《中国近代画报简介》中统计,截止1919年底,国人共刊行过118种画报,其中“绝大多数是图画石印或刻版”(参见彭永祥,《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四集,人民出版社,1986)。这众多画报几乎都承袭《点石斋画报》的形制,《点石斋画报》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其中继《点石斋画报》而起的,受其影响最大的,某种程度可以说是脱胎于《点石斋画报》的,便是《点石斋画报》的主创者清末海派风俗画家吴友如创办的《飞影阁画报》。

吴友如主持《点石斋画报》一直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因画报受到《申报》及其英国老板梅杰的管束牵制,吴友如不愿寄人篱下,抑或吴友如产生了自己独立来经营一份新画报的强烈愿望,因此他借故正式离开点石斋书局。这一年九月初三,吴友如在上海英租界大马路(今南京路)石路(今福建路)口公兴里另择一幢房子,创办画报,以其室名“飞影阁”命名。苏州近代书画家传略谓:“《点石斋画报》在社会上威望与日俱增,奈何该报终因外人掌握,清规戒律甚多,作画内容也常受干扰,才借敌辞去主绘职务,毅然自己创办《飞影阁画报》。为增加实力,又聘请启蒙师张志赢来画报社工作,共襄其事。斯时作品内容除时事新闻、社会面貌、市民生活外,又遍及人物仕女、鸟兽鳞介、花卉草虫、山水名胜、考古纪游、探奇志异,运用新颖之笔触,作艺术之突破。画风细致工整、构图紧凑、线条简洁、层次清晰、形象逼真。其声誉之隆,一时无两,独树一帜。”

吴氏在《飞影阁画报》发刊辞中曰:

“画报昉自泰西,领异标新,足以广见闻,资惩劝。余见而善之,每拟仿印行世,志焉未逮。适点石斋首先创印,倩余图绘,赏鉴家佥以余所绘诸图为不谬,而又惜夫余所绘者每册中不过什之二三也。旋应曾太官保(忠襄公)之召绘平定粤匪功臣战绩等图,图成进呈。

御览,幸邀称赏。回寓沪,海内诸君子争以缣素相属,几于日不暇给,爰拟另创飞影阁画报,以酬知已。事实爰采乎新,图说必求其当。每月三期,每册十页,仿摺叠式装成,准(于庚寅)九月初三日为第一期,逢三出报,并附册页三种,日百兽图说,闺艳汇编,沪装仕女。它日或更换人物山水翎毛等册,必使成帙,断无中止。至于工料精良,犹其余事。夫以一人之笔墨,而欲餍通都大邑海澨山陬之人之心,此亦至不及之势。是册一出,吾知向之争先恐后以索得余画本为幸者,当无不怡然涣然矣。然则是册也,余敢不尽技以献耶!特托鸿宝斋精工石印,庶墨色鲜明,丝毫毕肖,无复贻憾矣,装成。每册计价洋五分。本阁设在上海英租界大马路石路口公兴里内,售处托申报馆以及各外埠售申报处均有发兑,赐顾者请就近购阅为盼。再,以后本阁画报号数用千字文字以次排下,第一号为天字号,第二号为地字号,余可类推。此布。庚寅九月上浣飞影阁主人谨白。”

从发刊辞可以看出,随着名声的增大,求其画作的人日甚。《飞影阁画报》创办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回报日益增多的仰慕者。画报内容仍以时事新闻风俗为主,即所谓“事实爱采乎新,图说必求其当”,形制基本沿袭《点石斋画报》,增加了三种附页,首页沪装仕女,下接七幅新闻时事画,末尾百兽图说和闺艳汇编,共十幅。为旬刊,每月逄三出版,仿经折装。(早先一些研究《飞影阁画报》的文章多说是蝴蝶装,不知是不懂古籍装帧还是没看到实物的以讹传讹。“蝴蝶装”简称“蝶装”,又称“粘页”,是早期的册页装。蝴蝶装出现在经折装之后,由经折装演化而来,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盛行于宋朝,是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粘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用“蝴蝶装”装订成册的书籍,翻阅起来如蝴蝶两翼翻飞、飘舞,故名之为“蝴蝶装”。)图画均为吴友如一人所绘。画报高约二十二厘米,宽约十二厘米,封面题楷书黑字。从版式、刊期、画法、题记文末加盖闲章的形式,以及封面用彩色纸,连史纸石印,发行的渠道等,“飞影阁”都传承了“点石斋”的风格。

二、《飞影阁画报》的内容与特色

连环画名家简介载:“吴友如的绘画以描绘市井风俗、时事新闻为主,大则如中法战争、中日台湾之战,小则有邻里斗殴、怪闻趣事,还有不少反映西方科技新事物的画幅。为适合石印制版,所画均以线条描绘,黑白分明,画风工整,构图繁复。仕女形象消瘦柔弱,面部画法受同时代画家沙馥影响,称为“沙相”;建筑物、舟车的描画吸收了欧洲焦点透视的方法。是一位将传统民间艺术与新的石印技术结合的画家,也是近代著名的新闻、风俗画家。清光绪十年(1884)在上海主绘《点石斋画报》,名噪一时。内容以时事画为主,笔姿细腻,对清廷的腐朽统治、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及人民的疾苦和反抗,都有所反映。光绪十六年(1890)独资创办《飞影阁画报》,该刊形式与《点石斋画报》类似,但内容着意于仕女人物,新闻则偏于闾巷传闻。光绪十九年(1893)春月,《飞影阁画报》出至百期后易主。同年秋改出《飞影阁画册》,每逢朔望出版,出至第十期时,因病去世。他主持的这两种画报,均为新闻性画刊,是研究风俗民情的重要参考资料。”

关于“内容着意于仕女人物,新闻则偏于间巷传闻”一句,似有失偏颇,通观《飞影阁画报》,吴友如虽然开始创作单独的人物画、动物画以及故事画,如“时装仕女”、“闺媛汇编”、“中外百兽图”,但原先作为创作重点的时事消息、社会新闻还是占绝大多数的。《点石斋画报》所推崇的先进的发明创造和新事物,新器具和新技术,如大轮船、铁甲船、飞艇、火车、大气球、望远镜、西医术、消防、照相、海上救生等传播西方科技和文化的进步知识、成果的图,依然不少,依然令人啧啧称奇。相反,“时装仕女”、“闺媛汇编”、“中外百兽图”,仅占十幅中之三幅。至于“闾巷传闻”“点石斋”中亦不鲜见。从《点石斋画报》转到《飞影阁画报》,吴友如创作方向仅仅是作了微调,增加了一些花色品种而已。

与《点石斋画报》一样,画家在每幅画旁,加上一段当时流行的笔记体的题记文字,夹叙夹议,将画面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妙者,或纵横捭阖、不可端睨,亦浮浪佻巧、令人喷饭;其笔方涉俚俗、忽转典雅,或故作高古、原属市井。受众观画读文,有合璧之感。这种图画生动文体寓庄于谐的样式,广受市民读者的欢迎。其画随印刷画报广泛传播,成为老少咸宜、喜闻乐见的通俗读物。

《飞影阁画报》就其时事新闻画和社会风俗画而言,仍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近代史剪影,具有直观的民族意识和历史价值;其关注时事、注重新知,以及图文互相诠释。为后世画家表现晚清社会,提供不可多得的场景与细节。就其描绘外国风俗景物、建筑、火车轮船飞艇、跨江大桥以及光电留声等科技成就和新奇事物而言,点石斋所具有的拓宽视野、科技扫盲的作用和百科全书性质仍然不减。如“罄亥欠常存”是对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的描述,图画题记云:“数年前西人创有传声器,即德律风,能通远近语言,可谓奇矣,今有美国人爱第森者新创一器,名日记声器,则奇之尤奇,非但可以传声,并能使所言之语存于器中移送他处,虽极之数万里外,伏而听之,无异面谈。听过之后其声仍留,即流传至数十百年永不走泄。他若歌曲管弦等类,凡有声者无不可以收入……”这里用“奇之尤奇”,可以想象留声机在当时的冲击力。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第一台诞生于1877年12月,此图绘于1890年,说明1890年留声机已进入中国,从图上看是一个盒子,听者需要借助从盒中引出的类似于听诊器一样的物件来听,应该是最初的圆筒式留声机。而后来经过改进的带大喇叭的圆盘式留声机,据史料记载是1907年,随着首张黑胶唱片的传人而传人中国的。圆筒式留声机未见有进入中国的记载。“电器妙用”展示了洋人利用声光电巧妙装饰厅堂引得众人惊叹的场景,笔法细腻传神。

另外,就其猎取奇闻异事而言,画报又有吸引人眼球、抓住人们逐新求异的心理,供人茶余饭后咀嚼回味的“娱乐”的特点。画报中也有为数不多的鞭笞陋习破旧俗带有启蒙意义的画。可以说,《飞影阁画报》是继《点石斋画报》之后,又一部反映了早期中低阶层思想的大众化的平民文化画刊。

画报每期首页的沪装仕女,多是女子日常生活的写照,富有生活情趣。梳妆、下棋、赏花、养蚕、玩骨牌等,一派恬静安乐的情态。如,第三十七号题为“金井秋阑”,画面是四个女子携三个童子,为斗蟋蟀忙得不亦乐乎,童子的顽皮与女子们的专注惟妙惟肖;第九十四号题为“教之乘车”,画面是两个女子各自推着童车,载着三个孩童,两宠物狗在前撒欢,悠闲地散步,右侧一女抱小孩立在路边,似在羡慕这“有车一族”。

从一百一十三号到一百二十七号,以“太平欢乐图”命名,描绘了一组仕女孩童室外嬉戏玩乐的景像。如一百二十四号的“太平欢乐图十二”中,两女子与一群孩童元旦观灯、耍灯、骑竹马,追逐嬉闹。百兽图则搜罗天下奇兽,如狮、虎、象、犀、麋鹿、银熊之属,每期介绍一种,大多数形神皆可,但少数形象失真,不看文字,常会误解,如獒犬画得像母狮子、鳄鱼与穿山甲混为一谈等,而长颈鹿谓之“鹿豹”。动物画(包括新闻时事中出现的动物)还有一个特点,往往动态的画得较生动,静态的多显稚拙。末尾的闺艳汇编(亦作闺媛汇编),选取的是历代传说中的名流艳女,如西施、莺莺、王昭君、卫夫人等。

中间第二至第八幅为时事新闻和社会风俗画,图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内容多是当时市民阶层茶余饭后、街头巷尾所津津乐道者,其劝人乐善好施,推崇廉洁奉公、奖励樽节勤俭,提倡赈贫救灾,甚至通过画面传授医药良方以治癫犬等等有积极意义。少数显得怪诞离谱,应属道听途说,口口相传夸张过头或想象而已。如第一号里的妖巫杀人、第十三号里的人头飞坠等。一些动物异闻亦有此现象,如第一号里的乌龟变相、第三号里的虎首鱼身、第五号里的羊城水怪、第四十二号里的大龟善饮等令人难以置信。更多的则是民俗民风,异闻轶事、渔樵闲话,这其中多有让人愕然不置或捧腹不禁者。第八十六号里“竹妖”,图中绘有一女子从窗口递出一竹枕,室外一男伸手欲接,一男手持火把。观之令人费解,查了资料方知,古人将竹枕称作竹夫人,亦称百花娘子、竹姬、青奴。传说以魅惑男子为能事而被视作“竹妖”,画中人欲将其焚之而绝后患。二十四节气诗“夏至”的最后两句谓:“早枕青奴思夏至,竹妖人梦又难眠。”一些以有名有实的古建筑为背景的画,亦非常具有史料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十四号里的“赤焰腾空”也许是中国最早以图画形式报道不明飞行物的新闻,图画题记谓:“九月二十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城南隅,忽见火毬一团,自西而东形似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维时浮云蔽空天色昏暗,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立朱雀桥上翘首跛足者不下数百人,约一炊许渐远渐灭。有人谓流星过境者,然星之驰也瞬息即杳,此毬自进而远甚属濡滞,则非星驰可知。有谓为儿童放天灯者,是夜风向东去,则非天灯可知,众口纷纭穷于推测。有一叟云是物初起时微觉有声,非静听之不闻也,系由南门外腾越而来者,嘻异矣。”时间地点飞行状态描述甚详。如此惊世骇俗的诡异物体,当然是“画报”的绝好素材。

猜你喜欢

石印仕女画报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我与《齐白石三百石印》的情缘
浅论陶瓷艺术中的仕女纹饰
从《宫乐图》看唐代仕女
陕西画报航拍
仕女
锦瑟韶华,最美不过仕女情
春的画报
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分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