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信仰问题

2016-05-30师海灿

西江文艺 2016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

师海灿

【摘要】:信仰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信仰能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对人格的塑造,个人行为的指导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现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现代人尤其是现代青年普遍存在着信仰缺失,青年们在建立信仰时应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坚持几项原则来确立自己的信仰。

【关键词】:信仰;信仰缺失;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某次上课,老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说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有信仰。一同学答,经济条件落后的穷苦地区。在我看来,非也。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水平极大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心理问题也日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我为什么会否定同学观点,举个简单例子。现如今许多明星都公开信仰佛教,大名鼎鼎的王菲,还有经历海啸生死而踏上佛家路的李连杰等等。可能有人会说,娱乐圈纷争大,艺人很适合信佛,因为艺人最难面对的就是高峰下跌落的压力,佛教常说无常,今日拥有的东西明日就有可能全部失去,可能是因为学哲学的关系,佛教已不再是单单的宗教,且具有学术性。所以我想说的就是信仰已不再是劳苦民众摆脱贫困的慰藉工具,愈发具有大众性。

信仰是什么,信仰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信仰是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宗教或对某个人的极其相信或尊敬。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来指导自己进行社会实践。信仰可以有科学的,有盲目的。信仰分为很多种类,有人生信仰,宗教信仰,道德信仰,法律信仰,政治信仰,社会信仰等等。信仰分为理性的,非理性的。基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立场去理解信仰,基于人们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体验,导致人们对信仰的分类也不同。从信仰的功能上看,信仰具有凝聚人心,慰藉心灵等积极的功能,但也有可能异化为消极的功能,比如瓦解人的意识。信仰分为几多种类,我将简单对宗教信仰,道德信仰形态作以思考。

有许多人会把信仰仅看为宗教信仰,认为信仰与宗教密不可分,且往往把宗教视为非科学信仰。有一句话就这样说,科学不懂的事交给哲学,哲学不懂的事交给宗教。宗教信仰似乎成为人们了一种解脱方式,现代人每天面对各种不同的压力,升学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等等重压之下,寻找到宗教信仰作为自己的情绪的慰藉,也折射出人们想逃避现实,在宗教的虚无中得到心灵的释放。马克思曾提出过,宗教是人们精神的鸦片。但我认为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并不想说明它的好与坏,因为现代社会宗教信仰已从开始的对神灵的崇拜发展为现在的只是具有抽象意义的信仰形式。且处于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对自己的信仰形式有自主权和选择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信仰通常与道德相联系起来,也就是道德信仰,道德信仰可以帮助人们提升个人修养和个人品质,对人们在日常行为习惯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假若大家对道德信仰达成一种共识,就可以给这个社会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现如今发生的各种事件频频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淡化。比如碰瓷这类事,这类事件的不断发生让许多人即使想要施展自己的好心,也感到力不从心,怕做事,怕惹事,好人好事不敢做,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被冲淡,就是因为现代人心中缺乏道德信仰,人人追求物质,拜金主义,缺乏对于精神上的追求。假如每个人都持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那这个社会不难想象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需要对这个社会做一个普遍的认知,认真思考究竟该如何在现代人心中建立一种信仰体系,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唤起大家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人民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信仰问题的研究不得不成为我们日益应该重视的问题。所谓的信仰危机,并不是指人们没有信仰了,也指信仰的不确定性,人们对之前所持有的信仰持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但又没有新的信仰建立,信仰缺失的状态。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原有的价值体系已难以适应当今的政治,文化背景,许多人在现实会遇到许多挫折,感到许多无奈,同时又对未来世界充满迷茫,缺乏信仰可能还会使一部分人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另一方面,西方文化思想价值观的渗入,使许多人对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怀疑的态度,甚至有许多持否定态度。所以,找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自己的正确的信仰,让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显得尤为重要。

信仰问题在当代青年人中表现尤为明显,当代青年信仰问题有两大表现:一,信息多元化导致的信仰多元化。互联网的普及化,网络上各种思想互相交错,新鲜的事物新鲜的想法不断涌入,西方的实用主义思想,自由民主思想在当代青年心目中逐渐深入,信仰的内容呈现多种多样。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使一直接受传统单一文化教育的青年们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感到迷茫,不知如何选择,这就导致了信仰危机。二,信仰的功利化。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已与老一代人不一样,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中国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转变成了为房子、车子票子这些物质性东西拼命追求。信仰在当代青年心目中已逐渐弱化,人们对于实际的金钱利益愈加崇拜,社会责任感日渐消退,个体自主性愈发凸显,功利性,现实性,拜金主义横行。“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体现了现在许多青年的价值观。他们不再去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而是每天去思考做某件事能带给自己多少利益,个人的信仰的功利性愈发显现。

面对当代青年的信仰危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指导,在这种一元信仰的引领下,发展多元信仰。通过对信仰的追求,当代青年能够陶冶自己的情操,升华自己的品格,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能够达到知与行的统一,最终实现真善美。

结合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信仰的建立非常重要。当代青年在选择自己的信仰形式时,需要坚持几个原则:(一)理性的原则。坚持理性的原则就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用自己的理性逻辑能力来选择判断。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时,不应该将理性与信仰相分离,或者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条化,认为其无可挑剔,而且只把它当作一种政治上的理论工具。我们需要辩证的把信仰与理性统一起来,辩证的看待马克思主义信仰。(二)与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相适应的原则。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在不断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社会的大发展势必会对个人的理想追求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清醒的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確立自己的信仰。(三)注重自己的主体自主性的原则。在以前的社会活动中,集体主义常被提及,而忽视了个体性的发展。信仰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在面临问题的时候注重自身特点,注重自主性个体性,让自己的信仰走向个性自由,从而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坚持个人的主体性原则时,既不应该盲目的接受西方涌入的文化思想,也不应该放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要结合整个社会的大发展趋势。在符合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前提下,确立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能展现当代先进的意识形态,也体现了普遍的社会理想追求。(四)在确立自己信仰时与现实相结合原则。信仰的功能是给人心灵以慰藉,这种慰藉需要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体现,而不是虚无的,应与实践相结合,与现实相结合,使信仰成为人们实现理想的信心保障。信仰有很多种类,大方面说有人生信仰,还有道德信仰、社会信仰、政治信仰等。人们在塑造自己信仰的过程中,应把这些信仰的关系相互联系起来。让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交融,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指导人们生活实践的最高准则,使其成为各种形态信仰的基础,成为各类信仰建立的强大力量。(五)不要让信仰过于教条化原则。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指导各类信仰的基础,不是机械化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是需要把这些理论真正的运用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需要辩证的加以看待,与现实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本本主义。现如今面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仰教育缺失就是因为过于教条化,归于现实中,找不到这种信仰的实质性承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人们的现存生活环境相脱离,这就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质疑,在这种质疑中,人们就放弃了对这种信仰的坚持,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摆脱教条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对于信仰的塑造有重要作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正式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给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提供了明确的社会信仰,主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方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精粹部分,这些对于塑造人们的道德信仰也具有引导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也吸收了西方文化观念当中所一直倡导的“自由、民主”问题,把它们纳入到价值观体系中,使价值观体系内容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加反映了人们在这个社会的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涵盖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方面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提出了现实要求,从国家信仰层面上概括了在建设中国的时候的理想目标。第二个方面就是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表明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的一种追求,从社会信仰层面上说明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所需要的根本保证。第三个方面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从道德信仰层面对人们所提出的要求,是人们的道德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内容从这个层面上对人们的生活提出了要求,人们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这些,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特别是当代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是中国现如今的道德问题,许多事情的发生往往令人痛心疾首,这就需要人们身体力行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明白责任之所在,义务之所在让诚信成为这个社会主流,塑造起人们共同的道德信仰。

马克思曾说,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不僅需要去满足物质条件,也要去追求精神的满足,当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同时满足,人们就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信仰是人们最基本的精神活动,它的本质就是个人生活价值的导向,就社会来说,信仰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主导社会价值导向,增强社会意识形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荆学民:《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南开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张曙光:《“信仰”之思》,《学术研究》2000年第12期

[6]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解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7]冀哲:《信仰问题研究综述》,《哲学动态》,2002年第8期

[8]蓝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