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刘青霞的革命思想历程

2016-05-30窦彩彩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民主革命同盟会

窦彩彩

【摘要】刘青霞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慈善家、革命家,人称“辛亥女杰”,与秋瑾齐名,享有“南秋瑾,北青霞”的盛誉。刘青霞倾其一生扶困济贫、好施乐善、兼济天下,追随民主革命。从宦门千金、豪门遗孀到巾帼英雄、天下为公,刘青霞短暂的一生经历了几次思想变革,而这变革又成为她前进路上的明灯,指引她铸就不朽的历史丰碑。

【关键词】刘青霞;乐善好施;兼济天下;兴教办学;民主革命;同盟会

刘青霞(1877-1923),原名马青霞,祖籍河南安阳,清末重臣马丕瑶(1831-1895)三女,1894年嫁与开封尉氏县刘耀德(1875-1902)为妻,遵夫姓,改称刘青霞。她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慈善家,人称“辛亥女杰”,与秋瑾齐名,享有“南秋瑾,北青霞”的盛誉。一个在封建社会深宅大院出生、生长的女子,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女子,如何一步步解放思想、兴教办学、追随民主革命?本文将以刘青霞的生命轨迹为序,淺析其思想变革之路。

一、扶困济贫、乐善好施思想的起点

安阳马家是名门望族,马丕瑶字玉山,官至广西、广东巡抚,为官清正廉洁,多有政绩,人称“马青天”。马氏家族也是晚清时代一个慈善之家,“修家庙立塾于旁,诲族之子弟,并仿范氏义庄,以赡其穷,咸有条理”。马氏家谱上亦记载有马丕瑶所建义庄一处。马家开通明达、乐于济人的家风影响也造就了刘青霞扶困济贫、乐善好施的可贵品质,其同情贫弱病患的思想也由此萌芽并贯穿其一生。

二、修桥筑路、扶弱救困,兼济天下思想的形成

光绪二十(1894)年,十七岁的马青霞与刘耀德结为连理。当时的刘家是河南首富。婚后七年刘耀德病逝,无后,青霞抱养了丈夫胞姐的儿子刘鼎元,并将更多精力放在慈善事业。她在尉氏县师古堂专门辟出一处小院,收养刘氏无依无靠的寡妇,以安刘氏族人;在饥馑之年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捐银9000两在贾鲁河上修筑石桥一坐,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在开封,刘家典当铺“桐茂典”等也由刘青霞接手管理。这样,青霞有机会从深宅大院中走出来,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她毁家纾难义举自此开篇,兼济天下思想也逐渐形成。

三、放眼看世界,民主革命思想开始萌芽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次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马关条约》的签订,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序幕,唤醒无数具有爱国情怀的仁人志士。1895年春,刘耀德赴北京打理刘家生意,新婚燕尔的刘青霞随夫前往。5月2日,刘青霞随丈夫视察完位于北京宣武门外的一个店铺后,提议到附近嵩云草堂看看。嵩云草堂是当时京城最大的河南会馆,在旁边的松筠庵,刘青霞远远地看到了有人言辞激昂,此时恰逢科举会试,各省应考举人会集京城,她眼前的这个人正是主张变法图强的广东举人康有为。刘青霞见证了“公车上书”这一历史性时刻,强烈的民族情感由心底升腾。这样的经历,为她后期走上革命之路埋下伏笔。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之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割地赔款政策使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华民族危险处境,清政府痛定思痛,于1903年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掀起留学热潮。动荡的社会现实改变了大批知识分子的命运,1906年,刘青霞族孙刘恒泰及尉氏另外两名留日学生回国,在谈到清廷腐败,欧美列强欲瓜分中国等情况,刘青霞愤愤然。其父马丕瑶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曾力主抗战上书《力阻和议折》,却终因志未遂忧愤而死。彼时,青霞次兄马吉璋(1859-1931)奉派去日本考察政治,青霞遂请求随兄赴日,并于1907年成行。在日本,留日学生反对清王朝专制制度的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冲击着刘青霞的灵魂,她的民主革命思想开始萌芽。

四、追随革命,天下为公

在东京,刘青霞开始接受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并深受影响,在目睹了清王朝的腐败、以及国土被列强瓜分的伤痛后,她认识到要忠于时代和人民,毅然决然加入同盟会,追随革命事业。自此,她的一切行动皆履行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的誓言,刘青霞成长为坚强的反清志士。从封建社会宦门千金,到孀居以后慈善立身,最后成长为彻底的革命者,这样的思想转变,有时代背景的影响,更是以兼济天下高贵品质和积极投身革命的先进思想做支撑的结果。

回国后,刘青霞投入到国内革命斗争中。她创办“大河书社”作为辛亥革命秘密阵地,斥巨资购置武器弹药,支持革命。她倾力支持河南辛亥起义,掩护同志、传递消息、筹办起义经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刘青霞在北京参加了爱国学生的大游行,抗议北洋政府的残酷镇压。1922年,为了支持河南教育事业,她将家中价值300万的财产、细软清单和现洋120万元亲手交给了时任河南督军的冯玉祥(1882-1948),至此,倾其所有,天下为公。

五、生命的丰碑

辛亥革命的失败致使刘青霞理想破灭,1922年她独自回到故乡安阳,当年的大家闺秀,已然成为了一位久经战场的革命志士。次年,刘青霞病逝,走完了年仅46岁的短暂人生。

“自由好,中夏少萌芽,月色河声飞笔底,洛阳纸贵泄春华,开遍自由花。

……

自由好,五岳独称嵩。燕赵健儿身手锐,犬羊部落羽毛空,撞破自由钟。”

这是刘青霞于民国元年7月1日发表于《自由报》上的一首诗——《自由好》,表现了其对自由的追求和热烈的向往。刘青霞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极具变革的年代,她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胸襟和胆识,以自小便形成的兼济天下思想为起点,冲破传统束缚,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随着命运的改变、阅历的增加和境界的提高,她将短暂的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慈善事业、教育事业、民主革命,这既是她自身品质的升华,也是时代的造就。刘青霞用生命铸就了“巾帼英雄”这一历史丰碑。

参考文献

[1]李秉衡.广东巡抚马公神道碑铭//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2]李玉洁.辛亥女革命家刘马青霞评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民主革命同盟会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概念教学
同舟共济,统一战线
同盟会是个大拼盘
论陕西辛亥革命中同盟会的作用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第一次社会主义政党特异领导的俄国民主革命败中有成
试论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民生思想的演变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干部学校史研究述评
毛泽东与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民主革命认识的日趋深化——以中共一大到三大的政治口号演变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