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15届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格局变化的成因与启示

2016-05-26李洋洋郑宏伟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格局田径

李洋洋 郑宏伟

摘 要:以第15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官方网站公布的赛果为统计对象,对洲际产生的奖牌数和总分进行统计。描述本届世锦赛格局的变化,探究两个推动(科技革命和运动训练学理论的演进)及四种差异(人种、文化传统和信仰、运动员文化素养、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格局变化,中国田径队取得突破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田径运动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田径;世界锦标赛;格局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1-0096-05

Abstract: By taking the official website results of the 15th World Athletics Championships as study object, this paper carried on the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medals and score on a continental scale. The paper described the change in the pattern of the championships, explores the 2 drivers – the evolu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sports training and 4 differences – ethnic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beliefs, cultural awarenes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e breakthrough reason of Chinese track and field team 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thletics in China.

Key words:track and field; World Athletics Championship; pattern

从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古代奥运会上设的唯一项目,到现代奥运会产生奖牌最多的项目,田径蕴含着体育文化最原始的基因,彰显着人类与自然抗争,不断超越自我的“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进取精神,其魅力有增无减。作为田径运动顶级赛事的创始于1983年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以下简称世锦赛),记载着田径运动的格局和发展历程。通过对北京世锦赛格局的考量,洞察格局趋势走向的原因,以期探索出促进中国田径崛起的思路和策略。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015年北京世锦赛共有207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赛。大赛共产生47枚金牌、48枚银牌和49枚铜牌。在参赛的207个国家中,43个国家奖牌榜上有名,68个国家总分榜上有名。以世锦赛官方网站公布的赛果为统计对象,对产生的奖牌数和总分运用Excel 2013软件进行统计。

2 研究结果

2.1 洲际参赛概况

从报名情况和各国排名贡献率上看,欧洲66.00%的国家取得过比赛的前8名,20.00%的国家进入了奖牌榜前20名,显现出较均衡的高水平和综合的竞技实力(见表1)。

相比之下,亚洲和大洋洲各国家的高水平和综合竞技实力则较弱,取得前8名国家的比例分别是18.18%和11.76%,进入奖牌榜前20的国家都仅有1个,分别是中国、澳大利亚(见表2)。

2.2 洲际奖牌分布概况

在金牌的获取上,北美洲仅领先欧洲1枚金牌,为列第一位(见图1)。非洲之所以与欧洲、北美洲有差距,主要是由于非洲女子项目金牌获取数量相对少造成的(见图2)。亚洲、南美洲由女子项目各获得1枚金牌,大洋洲没有金牌入账,仅男子项目获得2枚银牌。从金牌的获取上,亚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处于劣势。

从项群的划分上看(见表3),非洲男子在速度项目和投掷项目上分别获得2枚和1枚金牌。北美洲在耐力项目上没有获得金牌。欧洲除在女子超长耐力和男子全能项目上没有获得金牌外,其他各项群男女运动员均有金牌入账。值得关注的是欧洲在铜牌的获取上明显多于其他各洲,其数量仅比其他各洲总数少7枚。从铜牌的项群划分上看,无论是男女还是总体都呈现出,北美洲以速度(100米、200米、110米栏、100米栏、400米栏、4×100米接力、4×400米接力)、非洲以中长耐力(800米、1500米、3000米、3000米障碍)、欧洲以速度力量(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撑杆跳高、铅球、铁饼、标枪、链球)和综合(全能项目)占优的特点。

2.3 洲际总分分布情况

通过对总分分布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洲际竞技实力的分布。依据比赛测量单位的不同将田径分为田赛、径赛和综合类。从图3中可以看出,径赛类项目北美洲、非洲、欧洲实力均衡,而田赛和综合类则是欧洲占比例很大,分别为57.18%和62.16%。从项群上看,速度类、综合类、速度力量(跳跃)、速度力量(投掷)项群是北美洲为主要得分战场,比例分别达60.15%、62.16%、53.55%和60.81%;中长耐力非洲占优,比例为61.89%。超长耐力(马拉松、20公里竞走和50公里竞走)则是非洲、亚洲、欧洲比例相差不多,分别为30.27%、29.73%和27.57%(见图4)。欧洲各项发展均衡与理想比例比较接近,而其他各洲都是有突出的项群和劣势项群,这与铜牌分布特征基本吻合。

2.4 中国田径队本届世锦赛格局特征

2.4.1 中国田径整体水平在提高和进步

中国代表队在本届世锦赛共获得1金、7银、1铜。1枚金牌来自于女子20公里竞走,7银分别是男子4×100米接力、女子铅球、男子20公里竞走、女子20公里竞走、女子链球、男子跳高和女子标枪,1铜是男子跳远。本届世锦赛中国田径队共获得9枚奖牌,位列中国田径队历届世锦赛第4位。共有18人进入前8名,总分94分,位居积分榜第5位,创中国田径新的历史。

2.4.2 中国田径队个别项目实现突破

首先,在短跑项目上实现历史性突破。苏炳添以10秒的成绩,成为亚洲首位进入百米决赛的选手,打破了黑人垄断的局面。男子4×100米接力以37.92秒打破亚洲纪录,夺得了一枚宝贵的银牌,这也是继刘翔之后,中国田径队在速度性项目上的重大突破,展示了“整体成就”。女子短跑选手韦永丽以11.26秒的成绩进入半决赛。

其次,跳跃项目取得新突破。王嘉男是亚洲在跳远项目中拿到铜牌的第一人。李金哲、高兴龙分别获得跳远项目的第4名和第5名,显示出跳远项目上的人才济济和整体实力。此外,在跳高项目上张国伟获得1枚银牌。

2.4.3 在竞走和投掷项目上,我国田径队依然保持着强势

竞走和投掷是中国田径队的优势项目,历届世锦赛都有奖牌入帐,具备了一定的集团优势,是夺金的重点项目。在本届世锦赛竞走项目上,中国田径队共有6人进入前8名,刘虹、吕秀芝包揽了女子20公里竞走的冠亚军,王镇在男子20公里竞走中摘得银牌,蔡泽林取得第5名,张琳、于伟获得50公里竞走的第6名和第7名。

在女子投掷项目上,有3个人夺得银牌,分别是巩立姣(女子铅球)、张文秀(女子链球)、吕会会(女子标枪)。

3 讨论

3.1 世锦赛格局的变化

从近5届世锦赛金牌格局上看,始终是北美洲和欧洲交替主导,非洲紧随其后,亚洲、南美洲、大洋洲作陪衬。值得一提的是,非洲虽然历届排在北美洲和欧洲之后,但获得金牌的数量始终是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以往4届,非洲运动员均以耐力性项目夺取金牌(除第13届世锦赛女子跳高取得1金外),而在本届世锦赛上非洲男子运动员在速度和投掷项目上共获得了3枚金牌,而且在全能和三级跳远项目上有运动员分别取得第5名和第8名。亚洲在近5届世锦赛中,历届金牌数始终未能突破3金,获得金牌项目的项群以速度力量(投掷)类为主,仅刘翔在短跨项目上获得过金牌。但本届世锦赛男子在速度项目上有历史性突破,获得了宝贵的银牌。

3.2 世锦赛格局形成与变化的成因

3.2.1 两个推动力——科技革命和运动训练学理论的演进

竞技体育的历史表明了科技革命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1]。第一次科技革命源于14~16世纪,由意大利首先发起,随即波及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源于英国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对田径的传播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电的发明使得田径比赛得以在人们工作之余的晚上举行,方便参与和观赏。其次,电影、电视的发明使得田径运动得以全球化的传播。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源于美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竞技体育的发展。可见,欧洲、北美洲田径运动的霸主地位与其曾是科技革命先驱不无关系。

19世纪欧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也促进了运动训练的发展。1913年,美国莫菲编写的《体育训练》被认为是专项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开端。1930年,德国克鲁梅尔完成的《运动员手册》被认为是“专项训练学”的诞生[2]。20世纪50年代,田径训练进入到科学化阶段,瑞典的“法特莱克训练”和前苏联的“间歇训练”法,大幅度地提高了中长跑的成绩。之后,美国田径教练鲍曼提出了“鲍曼训练系统”,其执教的中长跑队曾13次打破世界纪录,22次打破美国国家纪录[3]。20世纪70年代,原苏联维尔霍山斯基提出了超等长力量训练,前苏联短跑运动员运用该训练方法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位获得100米和200米冠军的欧洲选手。1964年,民主德国的哈雷编写的《训练学》标志着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4]。1977年马特维耶夫《运动训练原理》确立了训练分期理论的科学地位和国际影响力[5]。该理论先传播到东欧,之后又传播到西欧国家,并且逐步成为高水平竞技运动训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6]。随着国际(奥运会、世界杯田径赛、田径世界锦标赛、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亚洲田径锦标赛、国际田径大奖赛)和国内比赛数量的增加,比赛规模和形式的变化,使得原有的分期训练理论已经与实际的训练经验不符,Vladimir Issurin系统地提出了“板块周期”理论。其理论核心是根据终止训练后身体不同能力滞后效应以及不同能力形成过程兼容性的生理学基础来安排训练内容[7]。20世界90年代后,以俄罗斯、德国、乌克兰为代表的欧洲学者成为了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主要贡献者[8]。欧洲、北美洲在世锦赛交替称霸的局面从科技革命和运动训练学理论演进过程中可见一斑。

3.2.2 四种差异——人种、文化传统和信仰、运动员文化素养、经济发展水平

依据不同遗传的体质特征或性状,科学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3大主要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9]。主要居住在亚洲的黄种人四肢短、躯干长[10],利于举重不利于奔跑、跳跃,而主要居住在非洲的黑种人恰恰相反。从体成分上看,黑人瘦体重高,利于冲刺。白种人和黑种人由于足底屈肌强度差别大,若以同样的腿部蹬力作用地面,黑种人的弹跳力竟比白种人高出3~4倍。因此,黑种人理论上应该在速度和跳跃项目上有绝对优势。主要居住在欧洲的白种人身高体壮力气大,脂肪最多,在田径的田赛和力量型项目比赛中占据着优势[10]。

从如何看待自然的问题上,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传统文化,以“礼”为核心,轻视竞争,秉承“崇义轻利”的价值观,推崇的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种理念不适于在比赛中取胜。而西方文化中,对待自然是不断征服的思想。田径的比赛形式主要是个人参赛为主,这与基督教文化中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不谋而合。这种价值观激励着个体的进步从而带动了整个西方的进步。文化上的差异也是亚洲田径落后于其起源地——欧洲的原因之一。

智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组成部分,在某些情况下,运动员智能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比赛成败的关键[11]。20世纪90年代,非洲经济落后、社会传统文化势力的影响、歧视妇女、语言问题,以及恶劣的气候,几乎使现代体育的有些项目无法开展,学校体育课一般只能在早上或晚上进行,这些都是竞技运动发展的最大障碍[12]。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的转型,非洲竞技体育的发展也突飞猛进。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都开始重视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培养,并设有业余体育学校,聘请欧洲教练。随着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能够主动投入到运动训练中,并与外籍教练沟通交流。此外,整个非洲对竞技体育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使得非洲逐步走向开放式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这对于非洲田径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本届世锦赛看,非洲有突破性进展的金牌均为男子获得,这可能与妇女在非洲地位低有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制约体育的发展。人口量占世界人口总量10.76%的欧洲,其经济占世界总量的31.76%,人口量占世界人口总量7.81%的欧洲,其经济占世界总量的28.10%,而占世界人口总量60.09%的亚洲,经济占世界总量的30.50%,非洲对应的数字是14.75%(人口量),2.77%(经济总量)[13]。虽然非洲经济占世界总量还很少,但是,近10余年非洲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真实的,且呈多点拉动和持续上升态势。正如世界银行所言,“如同30年前的中国和20年前的印度,非洲正处于经济起飞的边沿”[14]。大洋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经济发达,其他岛国多为农业国,经济比较落后。可见,不仅世锦赛格局与各洲经济发展而且非洲金牌的扩展与经济的发展都有关。

总之,欧洲、北美洲之所以能够交替称霸田径世锦赛,得益于其是科技革命先驱,田径运动的发源地(欧洲),先进运动训练理论的探索者,文化传统和信仰与田径运动精神的契合,经济发达以及运动员的高素养。非洲的稳步发展与男子项目上的突破得益于人种的优势,经济飞速发展,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人们对竞技体育的认知程度的提高。大洋洲由澳大利亚独自支撑的原因之一是其经济发达,而其他岛国经济比较落后。亚洲田径的落后与人种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3.3 中国田径队取得突破的原因分析

3.3.1 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本届世锦赛短跑项目的突破,体现了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以接力项目带动单项,以单项促进接力的战略思维和大胆实践的创新精神。“走出去,请进来”的训练思路——运动员在国外训练,多次出国参加比赛,聘请7名外籍教练员,使运动员提高了比赛能力。

3.3.2 加大突破与创新的力度,改革管理体制

目前,依据项群理论,国家田径队成立了耐力、投掷和短跨跳分项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训练,同时注重提高精神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水平,加大督训的力度。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政策激励制度,实行动态管理(优秀运动员的原教练员随国家队教练员参与训练),激发国家队备战的积极性。

4 世锦赛格局变化对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的启示

4.1 科学选材

田径是以体能为主的运动项目,受先天条件影响较大,有些因素受训练影响较小,如肌纤维类型。因此,在运动员选材时要充分考虑到遗传的因素,针对不同项目对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成份以及素质的要求,运用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科学选材。

4.2 提高运动员文化素养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在培养运动员时采用的方式是半天进行专项训练,减少了文化课学习时间,为文化课学习带来了困难,因而运动员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影响运动员日后的发展。而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对运动员认识运动训练的一般规律,对分析技战术,对配合教练员控制训练,对指导自我训练,对运动后的放松恢复以及对竞争意识等方面都具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走“体教结合”的道路实现运动员文化素养的提高。

4.3 构建多学科,开放式的训练体系和模式

运动训练理论来源于运动训练实践,而反过来推动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在科技发达、技术革新不断加快的信息化时代,需要多学科的融合为田径运动的发展助力。本届世锦赛,中国男子4×100米接力取得宝贵银牌的事实,告诉我们,先进的训练理念、科学的运动监控手段、准确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走出去训练、比赛,引进来世界级的优秀教练,形成开放式的训练体系和模式是制胜的关键因素。

4.4 注重田径文化的传播

现代学生吃苦能力差和田径项目的枯燥、中国传统文化与田径运动精神的相悖以及我国对田径健康文化的研究比较少[15]等原因,田径文化应有的价值并未被人们所认识。因此,通过有效的传播策略宣传田径文化,有利于积累广大的群众基础,对提高大众田径运动的参与度以及国民体质的提升都有裨益。

4.5 科学人性化的管理

运动队内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运动员和教练员,科学人性化的管理,不仅能够调动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激励的作用,而且易于管理层获取运动队人力资源的有效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本届世锦赛中国田径队的突破恰恰说明了科学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志民,丁海勇.两次科技革命与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2):30-34.

[2]曹景伟,席翼,袁守龙,罗智,甄志平,张弛,刘秀峰,李岩.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43-50.

[3]陈小平,褚云芳.田径运动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与发展[J].体育科学,2013,33(4):91-97.

[4]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J].体育科学,1999,19(2):33-36.

[6]Vladimir Issurin,主编.板块周期——运动训练的创新突破[M].王乔军,毕业,陈飞飞,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7]许婕,王健.近4届世锦赛田径金牌地域分布特征及田径训练发展趋势研究[J].运动,2012(6):16-18.

[8]赵鲁南.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历程及现代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13(9):63-66.

[9]吴汝康.今人类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0]席焕久,裴林国,程鹏,李文慧.北京奥运会运动成绩的人种差异[J].体育科学,2010,30(6):81-84,96.

[1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2]张杨.非洲体育事业的发展[J].西亚非洲:双月刊,1989(3):67-69,66.

[13]莫艳良.世界各大洲经济社会发展表[ED/OL].http://wenku.baidu.com/view/4de12b03eff9aef8941e06de.html.

[14]迟建新.非洲经济:真实的增长与转型的挑战[J].求是,2014(3).

[15]王安大川.从提升田径文化意识视角探讨振兴竞技水平的路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6):200-201.

猜你喜欢

格局田径
全国田径冠军赛
趣味田径在职高田径课中应用的优劣势分析
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是格局
计数:田径小能手
格局与结局
贵州省贫困空间格局分析
贵州省贫困空间格局分析
以天地为格局
动物田径大赛
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