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额春联的传说

2016-05-25潘民华

对联 2016年2期
关键词:清兵倭寇莆田

●潘民华

羊年春节前夕,笔者参与了株洲市楹联家协会和诗词协会联合某诗联社的送春联活动,书写春联的纸张是由该诗联社统一买的已经裁好并印有金色吉祥图案瓦当的红宣纸,一般均为一色满红,但其中一箱纸张有些特殊,即宣纸上端有一段约8cm长的白色额头,这是怎回事呢?也许有人会认为红色象征桃花,白色代表李花,桃红李白,一派春天景色;把春色贴在门口,春就入墙进屋。其实,春联上的那一段白,绝没有人们想象中那般春光烂漫的诗意,而是凝聚着一段惨痛不已的历史,承载着一团永化不开的悲情。

春联,全国各地一片红,唯独福建莆田、仙游、兴化、福清一带的春联独具特色,为白纸额头,群众称为联头,即“白额春联”。贴“白额春联”的历史传说不一。

一、倭寇屠杀 喜有余哀

400多年前的明朝,由于倭寇进犯福建沿海,在莆田、福清等地见人就杀,进门就抢。当地百姓纷纷出逃避难,那些来不及逃走、不甘受辱的莆田百姓奋起反抗,惨遭倭寇屠杀,死者达3万余人。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大军赶走倭寇、光复莆田时,已是大年初一了,在山上避难的人们陆续返家后,看到的是家门溅血,尸横街巷,哪有心思过年?他们在家门口贴着白纸书写的挽联,悼念亡故的亲人。由于办理丧事,过年便拖到正月初四。吉庆佳节,惯例应贴大红春联,于是人们便把春联覆盖在刚刚贴的白联上,但在上端留出一截白色,以示心有余哀。此俗演变至今,汉族民间过春节除了丧家贴素色春联不变外,其余人家一律贴“白额春联”。

喜气洋溢的春节,因为有了春联上的那段白,显出几分沉重。从那时开始,不仅那里的春联多了一种颜色,而且连年也多过一回。大年三十的除夕,叫“过小岁”,正月初四才叫“过大岁”。小岁大岁一样隆重,一样备酒做菜。

二、清军屠城 巧抗清廷

17世纪中叶,清军打入福建时,当时的莆田在南明大学士朱继祚的组织下,各路义兵遍布山区、平原及沿海,联络郑成功海上主力,和清兵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抗争此伏彼起,拉锯战形势延续了好几年。

1648年,即明永历二年,朱继祚军队克复了兴化府城,但同年七月又在清兵大举反攻下失守。清兵第二次从明军手里夺下的地方,均要屠城示威。那时兴化城内的人民被杀甚众,等到清军“封刀”之后,幸存的人又受到清兵剃发令的威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结果是每家每户都有人被杀,家家都办丧事贴白联。

时值春节,清廷又强令家家户户贴红联给“新朝贺岁”,以饰“国泰民安”。若不听令,又是杀头的罪名。按中国老习惯,丧家未到除服是不能贴红联的。因此人们不得已遵令贴上红联,但巧妙地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哀悼与抗议。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额春联”习俗,流传至今。

“白额春联”的那段白,是无字的控诉,无言的史册。历史的屈辱以此种方式让后人铭记,这真是当地先贤的大智慧。有人把屈辱凝成一块碑,虽然久远,但不能如此进村入户,深入人心;有人把屈辱写成一本书,虽然详尽,但不能如此醒目警示。在美酒飘香、笑语喧腾的新春佳节,大红的春联给人们助兴,短短的“白额”又让大家沉思。春节固然应该欢庆,但当地人总能居安思危,绝不乐而忘蜀。当地人一代代诠释着白额春联的深沉寓意,充实着白额春联的丰富内涵。因为没有忘记耻辱,对荣耀的追求就更执著;因为没有忘记苦难,对幸福的向往就更热烈;因为没有忘记过去,对未来的开拓就更顽强。这,或许就是白额春联在当地年年张贴、代代传承的深层原因。

知道了“白额春联”的来历,非福建沿海一带的人们,写春联就不会再买这类宣纸了。

猜你喜欢

清兵倭寇莆田
清兵卫与葫芦
吴大昕:《海商、海盗、倭
——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明代中日堪合贸易终止原因刍议
油画世界
莆田闹元宵
王聪儿伏击清兵(下)
清兵卫 与 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