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是治疗孩子苦闷的一剂良药

2016-05-23温雅

现代家长 2016年5期
关键词:考试家长孩子

温雅

如今,“郁闷”成为不少孩子的口头禅。他们衣食无忧,却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他们生活在通信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却依然孤独、苦闷。

上海的一项调查发现:有24.39%的孩子曾一闪而过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有自杀闪念的孩子中,15.23%的人曾认真考虑过自杀;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实施未遂者达到1.71%。但是,绝大多数父母对此一无所知。

天津8~15岁的中小学生人群中,有抑郁心境的占15.1%,其中男孩比例高于女孩,而12岁小学毕业班和15岁初中毕业班的孩子比例最高,分别达到25.8%和22.2%。

家长们自认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孩子,可孩子为何还是如此闷闷不乐?台湾知名美学家、画家、诗人与作家蒋勋说:“可能是因为家长忘了给孩子一种大陆教育稀缺的东西——美育。”

他说,人生总有些苦闷靠知识、考试无法解答。在这个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个人的情感挣扎更加凸显。一个只会考试的孩子,很难有机会碰触到人性和真正的自我,那么他的情感挣扎会更加无法缓解。如果家长引导孩子将人生的注意力放在美好的事物上,如文学、历史、天文、电影、音乐……而不是考试分数上,就可以给孩子扎根生活土壤的机会,就会在未来帮他们找到人生的答案,从而安心地做好自己。

为什么优秀生做出罪恶事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媒体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做出很傻的事情,比如在感情上找不到出口,伤害自己和别人甚至父母。这些现象使人怀疑,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出了问题?

蒋勋(以下简称蒋):我觉得,年轻人本身是无辜的。

价值观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我们看到那些令人错愕的行为,其实只是一个“果”,而真正需要探究的则是形成这个“果”的“因”。在长期“唯分数论英雄”的环境中,一些学生升学科目得满分,而在道德、人格、情感部分,基本得零分。我们不仅允许了这种情况存在,而且还会为孩子科目得了满分而欢欣鼓舞。结果,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做出让人错愕的行为,你就真的感到错愕吗?我一点也不觉得。

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只是我们很少思考过。譬如,我从事艺术工作,关心的是人的创作力、人性的美。我在不同的学校教过书,从联考分数最低的学校到联考分数最高的学校。以我所教授的科系而言,我不觉得这些学校之间有太大的差别。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上好的中学、好的大学?

如果你实际接触到那些学科分数低的学生,就会知道他们只是没有花很多时间准备考试而已。相反,他们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人性。譬如,看电影、读小说,从而有机会思考和碰触人性问题。而很会考试的学生,往往才是真正的麻烦与问题所在。1998年,台湾发生了令人震惊的“王水事件”。两个女孩子与同一个男孩子交往,嫉妒之心让其中一个女孩子利用自己的化学专长,调出“王水”,犯下谋杀罪。可以说,她的专业知识得分非常高,但是她在道德与情感的处理上得分是零。是她太坏或是天生残酷吗?不,面对情感冲突,她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因为平常她缺乏对人性的了解,根本不知道面对冲突应该如何处理。所以,当警方带她到现场时她眼神茫然。她当然会茫然,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这些案件就是我们常常称赞的好学生所为,他们进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是最难考的,他们从小就埋头奋战在作业堆里、考试分数里,而忽略了生活中的其他东西。

很多年前,我就很担心这种人,因为这种人对于“罪”的本质,完全不了解。所以不要去指责这种人,是某种教育导致他们成了这种奇怪的人。而家长们需要警惕,不要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这种人。

分数和智慧是两回事

记:很多孩子非常苦闷,尤其是青春期孩子。他们的苦闷无处诉说,因为无人倾听。父母、老师只要求他考得好、拿第一,至于其他,似乎并不太关心。

蒋:我在十三四岁的时候也很苦闷。我相信任何一个人处在生理的发育、转变时期,都会异常敏感。那个时期,不只是身体发生变化、声音开始变粗、第二性征出现,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性。我想,人一生最重要的时刻就在那时,几乎有关人生的所有重要思考都从那时开始启蒙。

那个时期,身体的变化带来思想的悸动,我异常苦闷,却找不到出口,也无人给我解答。这种生理的苦闷,引发我开始思考哲学问题:我到底是谁,是动物还是人?我的精神在哪里?我的精神向往和肉体欲望冲突得很严重。我不知道女孩子会不会这么严重,但是就男孩子来说,我和我的同伴都是非常严重的,那是一种来自生理上的奇怪的压力。

于苦闷中,我找到了文学。我在书店读小说,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时,欲望削减了许多。我不再那么苦闷,并尝试解答自己从何而来、到哪里去、我是谁等难以回答的问题。

但是因为我把大量时间都用来读小说了,我原来很好的功课被耽误了,几次考试都非常糟糕。老师、父母因此指责我变成了坏孩子。我自己清楚,在那个阶段,我真的是非常容易变坏的,幸好文学拯救了我,让我不但没有变坏,还从中得到了很多关于人生课题的解答。

同一阶段,我的同伴为努力学习,一头钻进作业堆里。今天回头去看,我发现那些努力学习的同学都过得不快乐。他们的确如父母所愿,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有些也出国留学回来了,但是后来他们都在感情、婚姻方面发生了很多问题,而没法面对。对于人性和真正的自我,他们始终没有机会去碰触、去了解、去追寻,因为考试不会考这些。

很多父母评判孩子的好坏标准是不科学的。他们评判一个孩子不好,往往因为他的考试分数不够高,可是他们不知道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了很深入的理解;他们评判一个孩子好,是因为他能考高分,能拿第一,但是高分不代表他就有能力去面对和解决情感和伦理上的种种问题。

分数的高低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掌握了知识不等于拥有了智慧。掌握知识后,也不意味着这些知识就能自动地转换成智慧。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好学生、好孩子犯案,手法都是最笨拙的。他们会在电梯内抢劫,不是当场被人抓到,就是被摄像头拍到。他们的智商高吗?他们简直就没有智商,而且难以令人同情。可是,我们的社会以及很多家长,一直在制造这样一批批的“好学生”,而“好学生”自己也得意扬扬,因为一路走来都被捧得高高的,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有什么问题。

我呼吁孩子和家长们注意,你或者你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分数一直都非常高,请千万要小心,因为你或者他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会在这些分数里。

“考试机器”是最大的悲剧

记:最近几年,大陆也发生过多起留学生、绩优生犯罪事件,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过分在乎考试教育,而轻视情感教育。以前,知识分子让人尊敬,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些事情知识分子是不屑于去做的,但是现在“士”的清高和傲骨日渐式微,权力和金钱被大家所崇拜和看重。这也必然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

蒋:我觉得,这是教育本质的最大问题。

当然这几年,很多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做亡羊补牢的工作,开始提倡孩子参加社区义工活动,给予孩子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但是我觉得做得还不够。我希望,以后能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让孩子真正认识和感受人文的思想、美妙的艺术。

学校绝对不能成为训练考试机器的场所,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就这样被牺牲掉,实在太可惜了。有时,我真的觉得这些制造考试机器的学校,就像养鸡场、养猪场,让人觉得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我们应该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们在美好的事物中得到熏陶,从而自觉地去追寻这些美好的事物。而这些,是不能被考试的。

我曾帮朋友代课,教大学舞蹈系的大一学生。因为要代三个星期的课,时间不算太短,于是我想好好认识一下这些孩子,便请他们给自己画一幅自画像,然后准备两分钟的自我介绍。他们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自画像自然画得不是很好,我也不要求他们画得好,只是希望他们可以从镜子里认认真真地看看自己。课后,好多学生告诉我,这是他第一次仔细端详自己。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好好端详过自己,他对自己的感觉是非常陌生的,对自己的认识也是非常粗浅的,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啊!

多年前台湾曾发生一起林口弑亲案,一个19岁的孩子和同伴联手杀害熟睡中的双亲。母亲醒来后,向他们求饶。他的同伴下不去手,因为同伴常去他家玩,妈妈对他很好,还招待他吃东西,最后居然还是这个19岁的孩子亲自动手杀了母亲。

我想,这个杀害母亲的孩子,估计从来没有认真地面对过自己吧?他的美和丑、温柔和残酷,他都不了解不知道,他不知道美是什么,他不了解温柔的感受,所以当他做出残忍的事情时,可以无动于衷。

在教课时,我常常建议同学们从镜子中好好观察一下自己,记住自己微笑时的样子、温情脉脉时的样子、感动时的样子、悲悯时的样子。

这次,我在舞蹈系课堂上请学生做这个作业时,几乎一半的学生都哭了。我才发现,原来他们的内在有一个这么寂寞的自己,是他们不敢面对的。原本限定两分钟的自我介绍,很多同学由于是第一次打开心扉,不停地诉说,根本停不下来。

还有些学生上台后,只见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转,但是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没有强迫他们讲。到了第三个星期,我私下和这些学生一起吃饭时,他们说了。这时,我才知道这些不说话的孩子有这么多的问题。他们的父母、老师听过这些话吗?没有。因为没人给他们这样的管道,也没人真的想去听他说。

我想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真正地去认识一下自己的孩子,用艺术去影响、引导孩子,让他把内心压抑的苦闷抒发出来,就太好了。因为这些说不出口的话,积压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出事情的。

美育要依靠家庭、扎根生活

记:近年来,素质教育提得很多。但是很多家长把“素质教育”理解为“技能教育”,投入相当大的财力、物力让孩子学钢琴、学舞蹈,以期他们能够快人一步地掌握更多技能,而美育却往往被忽视掉了。

蒋:目前,整个社会的物质化速度很快,教育也被挟裹其中,很多家长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是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少有人会有勇气去对抗整个教育体制。没有几个家长敢对自己的孩子说:“你不用去考试,也不用考虑升学,你想画画就去画画,想读小说就去读小说。”

我也不鼓励我的学生去对抗体制。我只能诚实地说,这么做很危险,要非常小心。身为人师,我不提倡孩子们去做危险的事情,但是我希望能在体制内做最大的争取与改革,教育改革不能仅依靠老师,更多依靠的是家庭。

台湾戏剧教育家俞大纲先生对我说,他的父母喜欢看戏,从小经常带他一起看戏、讲戏,结果长大后他就变成了戏剧专家。他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完成的,而不是拿着书本上课,靠死记硬背完成的。所以,你听他讲李商隐,完全不需要看书,因为从小他就和父亲一起吟诗、唱戏,把李商隐学透、学活了。

我想,好的人文教育就是这样的吧,要离开正襟危坐的课堂,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

我发现,我们的家庭教育有个通病,就是对孩子过于溺爱。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如果你吃得很饱,就不会对食物再有兴趣。同样,当一个孩子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时候,他会对什么都失去兴趣,会觉得什么都很无聊,这种痛苦是给予他丰盛物质享受的父母无法想象和了解的。

譬如,台湾有个冰淇淋店,几十年来,店门前总是大排长龙,生意火爆得很。但是店老板并没有去开几家分店的想法,他说:“我喜欢做冰淇淋,看到大家爱吃,我很开心,这就够了。我为什么要去开分店呢?”这种“够了”的感觉,其实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哲学境界。

这种“够了”的快乐,是我一直希望学到的,也希望给身为父母者一点思考:适度地去爱孩子,带孩子领略美好的事物,然后给他空间,让他自由探索。放心,只要你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也会做好孩子。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考试家长孩子
家长错了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