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追星进入低龄时代……

2016-05-23吴刚

现代家长 2016年5期
关键词:崇拜追星偶像

吴刚

青少年追星是一个老话题,但伴随着网络、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电视选秀节目越来越火,追星有进入低龄化的趋势。大量小学生成为各自偶像的忠实粉丝,并经常以各种形式相互攻击,引发了家长们的焦虑。小学生为什么要疯狂追星?追星是利大还是弊大?家长要不要制止?如何引导孩子才能取得理想效果?日前,本刊组织力量,对小学生、教师、家庭、教育专家进行了专题采访。

世纪骂战,三观尽毁

2015年8月,一群韩国乐队组合EXO的粉丝,和我国内地乐队组合TFboys的粉丝之间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激烈的骂战,双方连续发布自拍视频疯狂攻击,势态愈演愈烈。该骂战经微博转发,引起了高度关注,一时进入热闹话题的前10名。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一名TFboys的小学生女粉丝上传了一段视频,表达了对EXO的不屑,甚至用“低贱”“下流”来攻击对方。EXO的粉丝们迅速回应,除了对这名小学女生进行贬低之外,也学着她的样子,对TFboys的才艺进行了恶毒的讽刺,并且丑化TFboys乐队成员的照片。粉丝互掐在网络娱乐版司空见惯,但因为这次骂战的参与者都是年龄不大的小学生,且骂功了得,嘲笑、谩骂、奚落、揭短,无所不用其极,所以被网友们夸张地称为“世纪骂战”。

郑州家长邓先生是这次骂战的旁观者。接受采访时他说:“我本来是看热闹的,但看着看着我就坐不住了。那场面真的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都是10岁左右的孩子啊,骂人怎么可以那么狠毒,真不知爹妈平时是怎么教育的。我敢打赌,等这些孩子长大了,回过头来看自己小时候发的视频,一定会后悔的!我的儿子今年才3岁,看来我得花精力培养他的网德了。”

高中生小陈也是骂战的旁观者,不过他比邓先生少了些担忧。他感叹道:“小弟弟小妹妹们真是了不起,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看他们视频拍摄、剪辑、拼接、上传网络的熟练程度,我自愧不如,看他们把人朝死里骂的狠毒劲儿,真是让人三观尽毁。看来,我已经老了,以后在网上遇到小孩儿,我肯定得退避三舍。惹不起啊,自古英雄出少年!”

某网站娱乐版负责人丁先生接受采访时说:“如今的小学生,喜欢哪个明星或乐队组合,确实是普遍现象。小学生之间经常在网上讨论各自的偶像,有时候意见不一样,也会争论几句,但在网络上发生大规模骂战则较少听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骂战,我想大概是因为网络的匿名化特点,放大了双方的意见分歧。由于不用过多顾忌对方感受,言语难免过激。就像激情犯罪那样,事后当事人多半会后悔。希望该事件不要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大家也不要对他们过多责备。追星嘛,小孩子都喜欢,家长不必太当真。”

说到追星,家长董女士摇头叹气。她的女儿上小学五年级,前一段时间迷上了热播电视剧《花千骨》,整天自称“小骨”,改称妈妈为“尊上”。电视剧看一遍不过瘾,又买来光盘反复看。每天放学回到家,匆匆忙忙做完作业,然后就坐在电视机前看该剧,每晚四五集,连吃饭都不让关电视机。董女士满脸忧虑地对记者说:“孩子喜欢明星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凡事都得有个度,我头疼的是女儿的行为太过分了,写作业时似乎没有以前那么专心,近期学校的小测验成绩也有点下滑。我想干预,可又担心和女儿发生冲突,她已经有点青春期逆反的苗头了。”

小学六年级女生的妈妈张女士接受采访时说:“我很庆幸,我的女儿没有参与那次‘世纪骂战。她也是TFboys的粉丝,疯狂地迷恋歌手鹿晗。疯狂到什么程度?无以复加的程度!她搜集、购买与TFboys相关的唱片、画报、海报、杂志,下载所有能找到的TFboys的歌曲,整天哼唱TFboys的歌,模仿鹿晗的动作,甚至连书包、笔记本、书皮、圆珠笔、橡皮擦和一些小饰品都是有关TFboys的。最疯狂的是,她不安心学习,把心思全用在追星上,整天用手机访问TFboys的微博以及粉丝交流平台,打听TFboys的八卦新闻,好像什么事她晚知道一分钟,天就会塌似的!怎么样?够不够疯狂?您想啊,以这样的状态,怎么能在小升初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如果我说TFboys尤其是鹿晗的半句不是,女儿就敢跟我翻脸,有一次居然让我对着TFboys的海报说‘对不起,否则她就不上学。所以,我对‘世纪骂战的激烈程度一点都不感到奇怪,只是庆幸女儿没到网上去给我丢人现眼!女儿说,她班上好多同学是追星族,如果她不追星,会被同学们排斥的。现在小学的校风真不咋样!”

本刊认为,如今,在电视和网络上,演艺明星轮番登场,只要想看,一天24小时不停歇也看不完,自然会吸引小学生的关注,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学生追星,是社会环境造成的。然而,小学生在网络上用恶毒的言语相互攻击这一极端行为,还是应该引起家长的足够关注,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的上网行为。一方面,不能让孩子过于沉溺其中,要有所节制,适当控制上网时间,避免伤害眼睛以及影响学习;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注意网上发言规则,讲文明懂礼貌,不能养成骂人的坏习惯。小学生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家长作为监护人,理当担负起责任。

偶像崇拜,实属正常

小学生为什么要追星?追星低龄化是好事还是坏事?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心理学专家和教育专家,请他们给家长们指点迷津。

上海心理咨询师宋晓林博士认为,所谓“追星”,心理学上称之为“偶像崇拜”,是儿童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过程中伴随的现象,属于正常的心理表现。偶像崇拜是在光环效应作用下,儿童在心理上形成的夸大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印象,把自己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其实,孩子从出生起就有崇拜的对象。学龄前,孩子崇拜的对象是父母,父母就是孩子眼中的巨星。”宋博士说,“到了学龄期,孩子开始寻找父母以外的崇拜对象,也许是他的老师、亲戚,也许是身边某个在某方面比较出色的小伙伴,也可能是动画片、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入青春期,孩子追捧某个特定明星的情况就很常见了。心理学研究发现,对明星和英雄的偶像崇拜一般会在14~16岁达到顶峰,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对杰出人物的崇拜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批判性思维的日臻成熟而呈上升趋势,并在20~22岁达到顶峰;对父母长辈等身边人物的崇拜,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独立性增强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对于偶像崇拜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宋博士认为:“儿童下意识地模仿自己的偶像,通过对偶像人物的认同,来确认自我的价值,即个人在其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中欣赏、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这表明,儿童不再把目光局限在父母身上,人格也开始走向独立。也就是说,偶像崇拜是孩子寻找自我过程中的常见行为。对于儿童的追星行为,如果父母处理得当,孩子会从中受益;如果处理不当,则很容易激发亲子冲突。”

郑州某小学五年级班主任蔡老师曾在班里做过一项调查,学生们的偶像有电影明星、体育明星、作家、网络红人,只有3名学生称自己没有崇拜的偶像。蔡老师说:“相比担心学生追星,我更担心他们没有偶像。任何明星都有值得学生们学习的品质,所以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而在追星“度”的把握上,蔡老师认为,现在许多学生比我们想象的要成熟,而且许多学生不会只有一个偶像,甚至是经常变化的,所以不必过分担心,“我认为,学生追星其实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偶像,学生可能会变得冷漠,难以融入集体,那才是最可怕的。”

为什么小学生崇拜的偶像大多是演艺明星?著名心理咨询师及畅销书作家柏燕谊认为,儿童选择谁作为偶像,基于3个方面的因素:1.个性化发展。孩子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我的期待来选择他的偶像的。这是自我设计需要的外化表现。2.情感需求。孩子觉得这个明星的某个眼神或者某些动作体现了他特别喜欢或者期待的亲密关系,比如这个偶像特别喜欢和自己的粉丝拥抱,或者对自己的粉丝说一些温暖的话,这种情感的需求,也会成为孩子把这个人选择成为自己偶像的一个原因。3.社交能力匮乏的补充。喜欢某个偶像,粉丝之间的话题及交流空间都是封闭式的,他们不用谈论除了该偶像以外的任何事情,目标一致,爱好一致。孩子可能在学校交不到好朋友,不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在这样的集体中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他就会特别依赖粉丝团体。

本刊认为,追星低龄化并不可怕,关键看我们是否抓住问题要害,顺势而为。处于这个时代,小学生可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教育孩子是一件复杂而细致的事情,一言难尽。但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要不断与时俱进,追随时代的变化,给孩子必要的指导。这是作为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顺应青少年教育心理的必要做法。

顺势而为,科学引导

孩子追星,家长一味制止不是办法,有可能适得其反,破坏亲子关系。那么,应该做哪些引导工作?

接受采访时,柏燕谊说:“追星低龄化并不可怕,从某种意义上讲,追星是孩子与同伴相处的一种方式。试想,如果别的孩子都在谈论偶像,你的孩子根本搭不上腔,他的交友过程会顺利吗?对于孩子的追星,家长最好持尊重、理解、宽容的态度,适当地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时,柏燕谊认为,家长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引导工作:

第一,理解和接纳孩子的选择。孩子决定崇拜某个明星的时候,已经做好了自我捍卫的准备,所以,无论家长打算以否定的还是以假装认同的方式跟孩子讨论,一定会激发孩子的对抗情绪。孩子会觉得被否定的不仅是自己崇拜的明星,还有自己,所以会感觉到被伤害。家长应该理解和接纳孩子的选择,首先要弄明白孩子崇拜某个明星的心理动因,然后予以认同。在此基础上,和孩子一起挖掘明星身上积极的东西,并逐步呈现给孩子。

第二,帮助孩子拓宽眼界。家长应引导孩子认识那些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名人。除了娱乐明星之外,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去了解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的故事,让孩子寻找更有意义的榜样。

第三,对偶像不作对比,不对偶像作功利性的评价。如果家长用自己的价值观对孩子崇拜的偶像进行评价,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孩子会问,如果我因捍卫雷锋的名誉与人争吵,父母一定支持,如果我为某个乐队与人对骂,父母一定会不屑,凭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李路路认为:“家长与孩子交流时一定要用适合孩子的方式,交流内容一定要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不能只讲大道理。孩子现在都亲近网络,排斥报纸、书籍、杂志,甚至很少看电视,这是时代特点,家长要与时俱进,更多地接触网络,这样会自然而然地缩小与孩子的距离。”

深圳某实验小学班主任万老师接受采访时说:“对于孩子追星,家长切不可武断地制止,或贬低孩子崇拜的明星,这样肯定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应该理解孩子的选择,倾听孩子崇拜某明星的理由,让孩子对家长敞开心扉。家长还可以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适时地进行审美教育。”谈到那场著名的“世纪骂战”,万老师为孩子们辩护,“孩子非常纯洁,他们为偶像辩护时没有什么邪恶的想法。至于行为过激、言语失当,应该追究的是网络环境的责任!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引导他们了解明星的成长奋斗经历,要向明星学习,而不是盲目地崇拜。大多数明星都经历过非同寻常的成长过程,在他们身上往往有不少好的精神品质。父母不妨引导孩子去寻找和学习隐藏在明星光环背后的可贵品质,比如拼搏精神、坚毅性格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等,了解偶像成功背后的种种艰辛和他们积极的人生经验,汲取正能量。之后,家长引导孩子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借鉴偶像的人生经验,不断尝试和体验,偶像就成了孩子的榜样,成了孩子进步的动力。这样的追星应该说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济南家长孙先生对引导小学五年级女儿追星很有一套。他告诉记者:“我认为,家庭教育不能动硬的,要顺势而为,无论孩子出现什么情况,家长都可以找到自然的突破口,施以正确的引导。我女儿也是追星族,而且还挺疯狂,我就顺势培养她的理财能力和自我控制力。比如,她小学四年级时花了很多压岁钱买某明星的衍生产品,光盘、海报、画册、衣服等,为了听明星的演唱会,她居然要花重金买门票。我就和她商量,爸妈同意你去听演唱会,你要买300多元的普通票,还是600元甚至1000元的VIP票?不论买哪一种,都要用零花钱支付。如果眼下钱不够,爸妈可以先垫付,但你必须在日后的零花钱里分期偿还,这顿大餐吃得越贵,还款日期拖得越长。女儿冷静下来,思考了一天,后来决定不去现场听演唱会了,改为在家看电视直播。我觉得这样的引导方式孩子可以接受,既有助于她学会花钱、学会合理地满足自己的愿望,又能帮助她理解追星要适度的道理。”

武汉家长李女士自己就是一个追星族,是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的忠实粉丝。她的女儿正在学习大提琴演奏,受妈妈影响,也把马友友当成自己的崇拜偶像。所以,追星是李家母女的共同爱好。“我和女儿有一个共同的柜子,里面有马友友的全部演奏光盘,我和女儿的手机里下载的音乐也全是马友友演奏的乐曲。”李女士如数家珍,“每天晚上,我都和女儿一起欣赏马友友的作品,女儿考试前也不例外。我认为,孩子有自己喜欢和崇拜的人,有自己的爱好是一件好事,只要这些爱好是正当的,家长就应该支持。前不久,我尝到了女儿追星的甜头:女儿参加大提琴考级,刚演奏完,评委老师就说:‘你的演奏水平还不算高,但我仿佛听出了马友友的风格。您看,这才是骨灰级粉丝的表现,追星追到这种境界,多少能与大师进行灵魂对话!”

本刊认为,追星对青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参半,对未谙世事的小学生则有相当大的危险,如果孩子沉迷其中,必然影响学习,家长必须及时介入,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在引导方式上,家长切不可简单粗暴,而应该对追星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再结合孩子的性格,寻找最合适的介入方式。如果能把追星变成家庭教育的突破口,既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激发其上进,又能改善亲子关系,则善莫大焉。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崇拜追星偶像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大众偶像
Task 4
让追星不疯狂
追星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
编辑部追星日常
追星不如追艺术 赶上看展览的漫步人生
偶像面面观
偶像效应
我的爸爸是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