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弹性体/纳米二氧化硅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2016-05-21孟凡宁齐永新刘栓祥武克峰

弹性体 2016年5期
关键词:杂化热稳定性无机

孟凡宁,齐永新,于 晶,刘栓祥,武克峰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 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60)

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弹性体(PUE)是一类以多异氰酸酯与多元醇反应制得的共聚物,它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工程材料。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其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些年,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完善,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通过添加无机纳米粒子来制备PUE/纳米粒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1-5],如PUE/蒙脱土有机-无机杂化材料[6-7],PUE/硅氧烷(POSS)有机-无机杂化材[8-9],PUE/纳米二氧化硅(Silica)有机-无机杂化材料[10-11]。PUE/纳米粒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兼有PUE和无机纳米粒子的优点,可以提高PUE的力学性能,增加PUE的某些其它应用特性。

本文采用预聚体法制备聚丁二烯型PUE/Silica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该材料与以往的PUE/纳米粒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完全不同,体系中无需加入任何有机固化剂,Silica既充当固化剂,又起到无机纳米填料的作用。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

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工业级,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 000,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2,4-二异氰酸甲苯酯(TDI):工业级,质量分数不小于99.70%,白银银光公司;Silica:工业级,粒径为3 nm,深圳市华南鑫阳科技有限公司;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MOCA):工业级,苏州吴县化工厂;环己酮:试剂级,质量分数不小于99.50%,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

1.2 仪器设备

Nicolet5700型红外光谱仪:美国Thermo Nicolet公司;TG209F3型热重分析仪:德国耐驰公司;S-4800型扫描电镜:日本日立公司。

1.3 样品制备

(1) 纯PUE的制备:第一步将HTPB升温至100 ℃后真空脱水2 h,然后加入计量好TDI,缓慢升温至规定温度后,恒温反应3 h,生成聚丁二烯型聚氨酯预聚体(ITPB);第二步将ITPB与MOCA混合搅拌均匀,真空脱泡30 min后浇注到模具中,在室温下固化72 h,然后在室温下后固化7 d,脱模待用。

(2) PUE/Silica杂化材料的制备:按纯PUE的制备步骤制备ITPB,将Silica(120 ℃下烘4 h)与溶剂进行混合搅拌均匀,并使用超声分散处理30 min,然后将两者进行共混,搅拌均匀后浇注到模具中,在一定温度下固化成型得到PUE/Silica杂化材料,然后在室温下后固化7 d,脱模待用。

1.4 性能测试

(1) 红外光谱(FT-IR)测试:采用红外光谱仪对样片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波谱范围为500~4 000 cm-1,Silica用KBr压片,纯PUE及杂化材料在KBr片上进行涂膜测试。

(2) 热重分析(TG):采用热重分析仪对样片进行热重测试,测试条件为在氮气气氛下,室温~700 ℃,升温速率为10 ℃/min,取样量约为5 mg。

(3) 扫描电镜分析(SEM):采用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断裂面形貌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FT-IR分析

图1为Silica、ITPB和PUE/Silica杂化材料的FT-IR谱图,其中,ITPB的—NCO质量分数为5.2%,杂化材料中Silica的质量分数为10%。

波数/cm-1图1 材料的FT-IR谱图

从图1可以看出,3 400 cm-1附近是Si—OH伸缩振动吸收峰;2 270 cm-1为ITPB的—NCO吸收峰。PUE/Silica杂化材料谱图中3 400 cm-1处的Si—OH特征吸收峰完全消失,2 270 cm-1处的—NCO吸收峰变小,说明PUE/Silica杂化材料中Silica表面的—OH和ITPB中的—NCO发生了化学键合反应,但—NCO未反应完全。ITPB 在3 420 cm-1处宽的—NH—峰右移,出现在3 327 cm-1处,峰形变大,说明形成了比ITPB更多的氨基甲酸酯。进一步证明了Silica表面的—OH与ITPB中的—NCO发生了化学键合反应,形成了PUE/Silica有机-无机杂化材料。3 444 cm-1左右处没有出现游离的—NH—振动峰[12],说明PUE/Silica杂化材料硬段中的—HN—主要以氢键形式存在。图2为不同Silica含量的杂化材料的FT-IR谱图。

波数/cm-1图2 不同Silica质量分数PUE/Silica杂化材料的FT-IR谱图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Silica含量的增加,杂化材料中2 270 cm-1处的—NCO吸收峰逐渐变小,当Silica质量分数为12%时,—NCO吸收峰消失,说明Silica质量分数为12%时,ITPB中的—NCO反应完全。

2.2 TG分析

表1和图2是Silica质量分数分别为0%、6%、8%和10%的PUE/Silica杂化材料的TG分析数据和测试曲线。

表1 不同Silica含量PUE/Silica杂化材料的TG分析数据1)

1)T10%为材料失重10%时对应的温度,T50%为材料失重50%时对应的温度。

温度/℃图3 不同Silica含量的PUE/Silica杂化材料的TG测试曲线

从表1可以看出,杂化材料的10%和50%热失重温度不断提高,Silica质量分数为8%时,杂化材料的热性能达到最佳,这说明随着Silica含量的增加,杂化材料的热稳定性逐步提高。但是加入过多的Silica,杂化材料的热稳定性略有降低,但仍然比纯PUE热稳定性好。

从图3可以看出,所有样品在室温~700 ℃之间都出现2个热失重阶段,分别对应硬段与软段的热降解过程。纯PUE热失重曲线比杂化材料的热失重曲线斜率稍大,说明杂化材料分解速率比纯PUE的分解速率慢;与纯PUE相比,杂化材料的热失重曲线均向高温方向移动,说明Silica的加入提高了杂化材料的热稳定性。这是因为Silica具有良好的耐热性,且它的加入相对提高了杂化材料的硬段含量,使微相分离程度增加。另外,Silica表面的—OH与ITPB中的—NCO基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交联网络结构,Silica进入杂化材料的链段内部,限制了PUE分子链的活动,将Silica的热稳定性传递给PUE基体,进一步提高了杂化材料的热稳定性。随着Silica含量的增加,杂化材料中的Silica形成较大的团聚体,分散性越来越差,成为缺陷点,从而导致杂化材料的热稳定性降低。

2.3 PUE/Silica杂化材料的SEM分析

图4分别为纯PUE及Silica质量分数为6%、8%、10% 的PUE/Silica杂化材料的SEM图。

(a) w(Silica)=0%

(b) w(Silica)=6%

(c) w(Silica)=8%

(d) w(Silica)=10%图4 纯PUE及不同Silica含量的PUE/Silica杂化材料的SEM图

从图4(a)可以看出,纯PUE呈现规整的连续平面,没有肉眼可见的杂质;从图4(b)可以看出,当Silica质量分数为6%时,Silica团聚体均匀地分散在PUE基体中,仍可以看到较多的PUE基体;从图4(c)可以看出,当Silica质量分数为8%时,Silica与PUE基体界面模糊,团聚体分散均匀;从图4(d)可以看出,当Silica质量分数为10%时,Silica形成明显的大小不一的Silica团聚体,团聚现象比较严重,其在PUE基体中分散不均匀,这与TG的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3 结 论

(1) 通过ITPB中的—NCO与Silica表面的—OH发生化学键合反应制备了PUE/Silica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当Silica质量分数为12%时,ITPB的—NCO反应完全。

(2) PUE/Silica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纯PUE,当Silica质量分数为10%时,其热稳定性略有下降,但仍然要好于纯PUE。

(3) Silica质量分数为6%以下时,Silica在PUE基体中的分散较好;Silica质量分数大于8%时,Silica在PUE基体中的团聚现象愈来愈严重。

参 考 文 献:

[1] SEIL J T,WEBSTER T J.Decreased astroglial cell adhesion and proliferation on zinc oxide nanoparticle polyurethane composites[J].Interri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2008,3(4):523-531.

[2] GUO C Q,ZHENG Z,ZHU Q R,et a1.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urethane/ZnO nanoparticle composites[J].Polymer-Plastics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07,46(12):1161-1166.

[3] NANDA G S,YONG C J,HYE J Y,et a1.Influence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polypyrrole on the thermal,mechanical and eleetroactive shape-memory properties of polyurethane nanocomposites[J].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67(9):1920-1929.

[4] XIONG J W,ZHENG Z,QIN X M,et a1.The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 polyurethane/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J].Carbon,2006,44(13):2701-2707.

[5] KUAN HSUCHIANG,CHENCHI M MA,CHANG W P,et a1.Synthesis,thermal,mechanical and rheologica1 properties of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waterborne polyurethane nanocomposite[J].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65(11/12):1703-1710.

[6] ZHANG Y C,ZHAO Y H,KANG M Q,et al.Review of polyurethane/layered silicate namocomposites[J].Progress in Chemistry,2006,18(1):59-65.

[7] SALAHUDIN N,ABO-EL-ENEIN S A,SELIM A,et al.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urethane-urea clay nanocomposites using nmotmorillonite modified by oxyethylene-oxypropylene copolymer[J].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r,2010,21(8):533-542.

[8] JSSCHWAB J J,REINERGTHE W A,LICHTENHAN J D,et al.POSS(TM)Nanostructured(TM) chemicals:True multifunctional polymer additives[J].Abstracts of Papers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01,42(2):48-49.

[9] FU B X,HSIAO B S,PAGOLA S,et al.Structural development during deformation of polyurethane containing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POSS) molecules[J].Polymer,2001,42(2):599-611.

[10] PETROVIC Z S,JAVNI I,WADDON A,et al.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lyurtehane-lilica nanocomposites[J].Journal of Applied Poly Science,2000,76(2):133-151.

[11] ZHOU S X,WU L M,SUN J,et al.The change of the properties of acrylic-based polyurtehane via addition of nano-silica[J].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2002,45(1):33-42.

[12] COLEMAN M M,SKROVANEK D J,HU J B,et al.Hydrogen-bonding in polymer blends.1,Ftir studies of urethane ether blends[J].Macromolecules,1988,21(1):59-65.

猜你喜欢

杂化热稳定性无机
杂化化合物(C7H11N2)2[CdCl4]·0.5H2O的晶体结构、光谱表征和光学性质
无机渗透和促凝剂在石材防水中的应用
加快无机原料药产品开发的必要性和途径
DLC涂层的制备及内应力、热稳定性改善措施研究现状
不断蓬勃发展 不断涌现新生长点的无机材料
--先进无机材料论坛例记(Ⅰ)
元素杂化阻燃丙烯酸树脂的研究进展
化学教学中的分子杂化轨道学习
元素杂化阻燃聚苯乙烯的研究进展
PVC用酪氨酸镧的合成、复配及热稳定性能研究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