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探索

2016-05-20朱颖康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顶层设计创业教育治理

朱颖康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方式、内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顶层设计在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必要性及其具体运用,主张应转换教育理念,变管理为治理,通过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让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在教育过程中成长成熟,提高自身科学、健康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 顶层设计;管理;治理;理念转换

一、现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方式和内容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现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大致为三类。分别是企业家培养模式、创业技能培养模式、创业思维培养模式。

1、所谓企业家培养模式

通过对成果企业家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上的分析,得出成果企业家的各种特质,通过归纳总结让成功企业家看上去更像个人英雄。同时这一类型的创业教育经常采取静态的讲授法,例如请企业家来学校演讲,组织成功者见面会等等。在这一模式下,学生把成功企业家作为模板对照自己,教师也将所谓的成功特质作为筛选学生的标准。但实际情况是,学生经常在这些企业家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很难从中获得自身成长的能力。

2、创业技能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将创业作为一个过程,通过研究过程中需要的主要技能,例如“可行性分析、文案策划、过程控制、领导艺术、结果反馈等”,通过课程化教学,将其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因此学生不得不将大量时间精力花在例如“商业计划书的撰写”上;同时由于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但要求其具备商业运作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其具备相当的实践经验,而这些往往又是大学教师欠缺的。故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浮于表面,达不到预期效果。

3、创业思维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也同样关注企业家和企业家团队,但焦点更多集中在其创新性的认知和思考上。同时这一模式强调思考和行动,即为达到这一目的,如何开展决策制定过程。同时这一模式也十分依赖案例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通常已经存在,实际上导致此类培养模式局限在不断重复已有成功商业模式中,因此容易使得学生产生固定思维模式而很难创新。

二、顶层设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认知各异,缺乏统一

首先以高校整体来说,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文化发展环境的高校之间,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知是不尽相同的。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受到整体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无论是对创业教育的认同度,创业教育手段的多样化等方面,都有更多的资源储备和实践空间;但在广大中西部,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本身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就有一定差距,又受到本地区不太发达的经济社会文化影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知、投入、和实践空间都十分有限,客观上造成了创业就业认知的不统一。

其次,在高校内部,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知也存在差异。例如,从高校创就业工作指导部门来说,大学生创业教育属于本职,是其日常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本部门工作的核心目标和利益。但如果从教务部门的角度,创业教育就从属于学校系统的本科生教学工作,与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专业课教育相比,无论是在关注程度、社会影响、占有资源等各方面都是存在明显差距的。教务部门不会更不可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创业教育的领域。这样就导致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地位、性质、关系认知的矛盾。

2、多头管理,内容和性质不明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紧跟形势成立了创业指导相关部门,开设了许多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并没有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使得相关课程实践往往形式上相似,内容上雷同。

同时,尽管几乎所有高校都成立了创业教育管理相关部门,但实际情况是创业教育不是独立的,它与本科生教学、学生工作、团工作、甚至后勤服务都息息相关,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和规划,各部门对创业教育的工作要求和落脚点都不一样,结果导致大学生创业教育看似“热闹非凡”,其实各吹各号各唱各调。

3、条块分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首先在学校外部环境上,毫无疑问,当年政府和社会对创新创业的投入是巨大的,但不得不说这些投入又是不平衡,和相互割裂的。民政部门、教育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等等都在搞大学生创业教育,彼此之间又缺乏沟通和协调,大量的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第一线资源的稀缺并存,极大的限制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

其次在高校内部,相关机构部门各自为政、山头主义现象也时有发生。同时为了占有更多有限资源,各部门机构对创业教育的成果重特色亮点先进个案,轻体系制度可持续发展。最终导致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项目品种繁多,而大学生群体或对此漠不关心、或雾里看花不知所以、或是疲于应付盲目跟风。由此可见,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急需“顶层设计”。

三、治理理念在大学生创业教育顶层设计中的运用

1、关于“治理理论”

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此后“治理”便开始被广泛用于政治学的研究中。目前学界常见对治理的定义是:各种公共的或者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一定义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1]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治理是一个过程;治理的基础是协调不是控制;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机构;治理是一种持续的互动。目前,治理理论已经不再只局限于政治学、行政学领域,而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经济、管理等各方面,从现代化的企业到大学,从中央政府到基层社区,任何需要高效运行的地方,都可以见到治理理论和实践的身影。

2、从管理到治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念创新

猜你喜欢

顶层设计创业教育治理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