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情感需要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

2016-05-20

关键词:同性异性高三

侯 静

一、问题提出

个体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为了生存、安全和幸福健康都需要与重要他人建立社会关系,获得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中学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要面临学业压力、青春期的适应、人际交往等许多问题,中学生与父母、朋友等重要他人的情感关系以及这些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对中学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以往国内外研究者对中学生与父母、朋友等重要他人的关系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了许多探讨。

中学生与父亲、母亲、朋友的关系发展变化趋势是以往研究者关注比较多的问题。国内外的研究发现中学生情感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对父亲和母亲的亲密性逐渐减少,冲突性逐渐增多①刘莉、王美萍、曹从、曹衍淼:《青少年期亲子和谐特点及与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第163期,第73-78页。②刘海娇、田录梅、王姝琼、张文新:《青少年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及其对抑郁的影响》,《心理科学》2011年第34期,第1403-1408页。③McGue,M.,Elkins,I.,Walden,B.,Iacono,W.G.Perceptions of the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5,41,971-984.④Kim,K.J., & Conger,R.D.,Lorenz,F.O.Parent-adolescent reciprocity in negative affect and its relation to early adult social development.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1,37,257-265.。研究还发现中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重要他人情感关系的发展转折点也有所不同。

我国初中生在初二时亲子关系的亲密性显著下降,冲突性在初三时显著增加⑤石伟、张进辅、黄希庭:《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第2期,第328-332页;2000年第24期,第451-463页。。王美萍和张文新的研究也发现,随着年级增高,中学生与母亲的亲和缓慢下降,而与父亲的冲突及亲合发展稳定,初三学生与母亲的冲突显著高于初一,而高三学生与母亲的亲和又极其显著高于高一,但与父亲的亲和无显著年级差异⑥王美萍、张文新:《青少年期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的发展特征》,《心理科学》2007年第30期,第1196-1198页。。张文娟和邹泓等人从肯定价值、工具性支持、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四种社会支持考察了中学生的亲子关系,结果发现,随着年级增高,父母对中学生的这四种支持都显著下降,其中高二年级的父母支持显著低于初一、初二年级⑦张文娟、邹泓、梁钰苓:《青少年父母支持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第28期,第160-166页。。由此可见,我国中学生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关系发展趋势存在差异,而且随年龄增长,这种情感关系变化的转折点是起伏波动的。

对于美国中小学生来说,母亲和父亲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支持者,同性朋友在七年级时被认为与父母同样重要,而到了十年级同性朋友成为最重要的支持者,随着年级增高,异性情侣(romantic partner)的重要性逐渐增多⑧Furman,W., & Buhrmester,D.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networks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Child Development,1992,63,103-115.。而日本的研究发现,从初中、高中到大学,随年龄增长,女生对父母的情感需要逐渐增加,而男生则逐渐减少;女生对朋友和情侣的情感需要从初中到高中变化不大,从高中到大学逐渐增多,男生在这三个年龄阶段对朋友和情侣的情感需要则逐渐增长⑨Takahashi,K., & Sakamoto,A.Assess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constructing and validating the Affective Relationships Scal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0,24,451-463.。Helsen等人对荷兰青少年研究发现,青少年与父母、朋友的社会支持的发展变化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15岁到17岁,同伴支持超过父母的支持,而男生在12岁到17岁期间,父母的支持超过朋友的支持⑩Helsen,M.,Vollebergh,W.,Meeus,W.Social support from parents and friends and emotional problems in adolescence.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0,29,319-335.。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父母、朋友等重要他人在不同国家中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重要性不同,而且男女中学生与父母、朋友的情感关系的发展变化转折点也存在差异。

中学生与父母、朋友的情感关系的发展变化不仅存在性别差异,而且中学生对父母、朋友的情感需要也存在性别差异。有一些研究发现,中学生对不同重要他人情感需要的性别差异也有所不同。其中,我国女高中生与母亲的亲和性极其显著高于男高中生,但男女高中生与父亲的亲和无显著差异⑪王美萍、张文新:《青少年期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的发展特征》,《心理科学》2007年第30期,第1196-1198页。。还有研究发现相比女生来说,男生认为父亲和异性情侣的支持更多,而女生则认为同性朋友的支持更多⑫Furman,W., & Buhrmester,D.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networks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Child Development,1992,63,103-115.。

综上所述,虽然以往国内外学者对中学生的情感关系进行了不少研究,但是还存在以下不足:(1)以往研究表明,进入青少年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基本发展趋势是青少年与父母的情感关系逐渐减弱,而与朋友的情感关系逐渐增强,但是不同的研究中发展变化的转折点却有所不同;(2)许多研究发现中学生与父母、朋友、情侣等重要他人的情感关系存在性别差异,但是不同的研究对于不同重要他人的性别差异结果存在不一致;(3)以往关于中学生与朋友关系的研究通常是把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笼统地合并在一起进行研究,分别考察中学生与这两种朋友的情感关系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并不多,而且研究结果也不太一致;(4)以往中学生情感关系的研究从父母、朋友社会支持的角度研究较多,而我国学者从中学生对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角度的研究很少,而且也缺乏关于中学生对这些重要他人具体不同的情感需要及其发展变化的具体研究。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探讨中学生对父母、朋友的情感需要,就可以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中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这对于中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侯静修订的情感关系量表中文版①侯静:《情感关系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17期,第32-33,36页。,从中学生情感需要的角度考察我国12岁到17岁中学生与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四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关系特点,以及随年龄增长,我国中学生情感关系的发展变化。基于以往的研究文献,本研究的假设为:(1)我国女中学生对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都多于男中学生。(2)随着年龄增长,我国中学生对父母的情感需要逐渐减少,对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逐渐增多。(3)在中学生早期阶段,我国中学生对父母的情感需要最多,在中学生中期和后期,对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最多;(4)我国中学生对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不同的情感需要的发展变化存在年级差异。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取整群随机取样,选择六所中学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共1428名,其中重点中学的中学生为753名,普通中学的中学生675名。初一学生251名(平均年龄12.28岁),初二学生269名(平均年龄13.55岁),初三学生92名(平均年龄14.32岁),高一学生337名(平均年龄15.14岁),高二学生362名(平均年龄16.19岁),高三学生117名(平均年龄17.17岁);男生为649名,女生为779名。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日本研究者高桥惠子(Takahashi Keiko)编制的自我报告评价工具——情感关系量表(Affective Relationship Scale,ARS)中文版①,考察中学生与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的情感关系特点及发展变化。ARS由描述具体情感行为的陈述题组成,针对每个重要他人的题目内容是相同的,这些具体的情感行为被划分为六种重要他人承担的心理功能,每项心理功能包含两个题目:(a)寻求亲近(寻求重要他人的亲近)(项目2和10);(b)接受情感支持(接受重要他人的情感支持)(项目1和3);(c)接受对行为以及/或存在的确定(接受重要他人对自己行为肯定)(项目4和11);(d)接受鼓励和帮助(接受重要他人鼓励和帮助)(项目7和9);(e)分享信息和经验(与重要他人分享信息和经验)(项目5和8);(f)给予照顾(给予重要他人照顾)(项目6和12)。要求被试使用五点量表对每个重要他人的12个项目(即6功能×2项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进行5级评分。ARS可以得到两个分数:(1)每个重要他人的12个项目的总分,表示被试对该重要他人的情感需要的强度;(2)每个重要他人的每项心理功能的分数,表示该重要他人承担某种心理功能的程度。ARS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②侯静:《情感关系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17期,第32-33,36页。,本研究中ARS的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四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33、0.950、0.935、0.963,ARS的四个重要他人全部题目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7。

(三)施测程序

在征得学校领导和中学生本人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调查前向被试说明该量表内容将严格保密,调查结果仅做科学研究之用,要求被试根据指导语认真、独立回答。被试完成情感关系量表ARS大约需要15分钟,所有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1593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428份,回收率为90%。

三、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情感关系的性别差异

以中学生的四个重要他人和情感关系的6项心理功能的分数作为组内变量,以性别和年级作为组间变量,进行2×6×4×6(性别×年级×重要他人×心理功能)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主效应显著,F(1,1416)=10.336,p<0.01,而且年级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5,1416)=6.839,p<0.001,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女中学生对母亲(p<0.001)、父亲(p<0.05)和同性朋友(p<0.001)的情感需要都显著多于男中学生,而男生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多于女生,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女中学生对四个重要他人的情感需要总分显著多于男中学生(p<0.001)。

接下来把男生和女生分开进行分析,考察男女中学生的情感关系特点及其发展变化。

(二)中学生各年级对重要他人的情感需要的发展变化

考察随着年级增高,中学生对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总体上的发展变化。以重要他人为组内变量,年级为组间变量,进行4×6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于男女中学生来说,重要他人主效应非常显著,F(3,1929)=60.182,p<0.001,F(3,2319)=209.536,p<0.001;男生年级主效应显著,F(5,643)=3.140,p<0.05,女生的年级主效应非常显著,F(5,773)=5.178,p<0.001;年级和重要他人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15,1929)=8.740,p<0.001,F(15,2319)=7.214,p<0.001。

图1 男中学生对重要他人情感需要的发展变化

图2 女中学生对重要他人情感需要的发展变化

进一步分析表明,男中学生和女中学生从初一到高一各个年级对同性朋友的情感需要都是最多的,在初中阶段,男女中学生对母亲和父亲的情感需要仅次于同性朋友。初二时男生对父母的情感需要最少,到了初三,男生对父母的情感需要增多,而到高中阶段对父母的情感需要开始下降,从高二到高三时,男生对父母的情感需要又有所上升;女中学生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随着年级增高,男中学生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则逐渐增多,女中学生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虽然也逐渐增多,所不同的是从初一到高三的整个中学阶段,女生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在四个重要他人中都是最少的,明显少于对同性朋友和对父母的情感需要。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三)中学生各年级重要他人和心理功能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

考察中学生随年级增高,重要他人和心理功能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心理功能为组内变量,年级为组间变量,分别对男生和女生进行6×6(心理功能×年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男中学生来说,母亲的心理功能主效应非常显著,F(5,3215)=50.56,p<0.001,年级主效应非常显著,F(5,643)=5.136,P<0.001,年级和心理功能的交互作用也非常显著,F(25,3215)=3.018,p<0.001。

对于男中学生来说,对母亲寻求亲近、接受母亲鼓励帮助以及给予母亲照顾都存在极显著的年级差异(p<0.001),F值分别为F(5,643)=7.89,F(5,643)=5.08,F(5,643)=4.77;接受母亲情感支持和接受母亲肯定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1)),F值分别为F(5,643)=4.32,F(5,643)=4.29。从初一到初二,男中学生寻求母亲的亲近,接受母亲的情感支持、对行为的肯定和鼓励帮助逐渐减少,与母亲分享信息以及给予母亲照顾也变少,然而到初三时,男生对母亲的情感需要又开始增多。进一步多重比较表明,初三男生寻求母亲亲近、接受母亲的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给予母亲照顾是六个年级中最多的,显著多于初二男生和高一、高二男生(p<0.05)。到了高一、高二年级,男生对母亲的情感需要又逐渐减少,而到了高三又有所增加,其中高二男生寻求母亲亲近、接受母亲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都显著少于初一、初三和高三男生(p<0.05)。

对于女中学生来说,寻求母亲亲近、接受母亲的鼓励帮助以及给予母亲照顾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随着年级的增高,从初一到初二,女中学生对母亲的六种情感需要都逐渐减少,到了初三又开始增多,进入高中阶段,女中学生对母亲的这六种情感需要又逐渐下降,到了高三,又有明显增加。初二女生对母亲的六种情感需要在六个年级中是最少的,而高三女生是最多的。方差分析表明,女中学生寻求母亲的亲近,接受母亲的鼓励帮助以及给予母亲照顾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F值分别为F(5,773)=2.76,F(5,643)=2.95,F(5,643)=2.62。进一步多重比较表明,高三女生寻求母亲亲近、接受母亲鼓励帮助、给予母亲照顾显著多于初二女生和高一高二女生(p<0.05),高三女生接受母亲情感支持和对行为的肯定显著多于高二女生(p<0.05)。

男女中学生对父亲的六种情感需要的基本发展趋势与对母亲的情感需要是相似的,也是从初一到初二逐渐减少,到初三又开始增多,进入高中阶段,又逐渐减少,到高三又开始增多。

男中学生寻求父亲的亲近存在极显著的年级差异,F(5,643)=5.34,p<0.001,接受父亲情感支持也有极显著的年级差异,F(5,643)=5.21,p<0.001,男生接受父亲的帮助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F(5,643)=3.43,p<0.01,给予父亲照顾也有显著的年级差异,F(5,643)=2.89,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表明,初一男生在寻求父亲亲近、接受父亲情感支持、接受父亲鼓励帮助、与父亲分享信息以及给予父亲照顾上都显著多于初二、高一和高二男生(p<0.05);初一男生接受父亲的行为肯定显著多于初二和高二男生(p<0.05),高二男生对父亲的六种情感需要是最少的。

女中学生寻求父亲的亲近、接受父亲的情感支持、鼓励帮助、与父亲分享信息以及给予父亲照顾都存在极显著的年级差异(p<0.001),F值分别为F(5,773)=5.98,F(5,773)=6.37,F(5,773)=5.54,F(5,773)=4.66,F(5,773)=5.66。女中学生接受父亲对自己行为的肯定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F(5,773)=4.41,p<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初二女生对父亲的六种情感需要在各年级中是最少的,其中初二女生接受父亲的情感支持、对行为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与父亲分享信息以及给予父亲照顾都显著少于初一、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女生(p<0.05),初二女生寻求父亲的亲近显著少于初三和高三女生(p<0.05);高三女生对父亲的六种情感需要在各年级最多,显著多于初一、初二女生和高一、高二女生(p<0.05)。

男中学生对同性朋友的各种情感需要的发展趋势与父母相似,也是从初一到初二逐渐减少,到初三明显增多,到高中阶段又开始下降,而到高三又有所增多。方差分析表明,男中学生对同性朋友的六种情感需要都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初三男生寻求同性朋友亲近、接受同性朋友鼓励帮助在各年级中是最多的,显著多于初二和高二男生(p<0.05),初三男生接受同性朋友情感支持、寻求同性朋友亲近、接受同性朋友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显著多于初二男生。

女中学生的同性朋友在各年级承担的心理功能的发展趋势与男中学生不同,随年级增高,初中女生寻求同性朋友亲近、接受同性朋友鼓励帮助逐渐增多,到高一、高二有所下降,高三时又开始增多,而女生接受同性朋友情感支持、对行为肯定、与同性朋友分享信息、给予同性朋友照顾都表现出从初一到初二逐渐增多、到初三下降、到高一又增多、高二又开始下降、高三又开始增多的波动发展趋势。方差分析表明,女中学生对同性朋友的六种情感需要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高二女生寻求同性朋友亲近、接受同性朋友情感支持、行为肯定和鼓励帮助显著少于高三女生(p<0.05),高二女生给予同性朋友照顾显著少于初二女生(p<0.05)。

随着年龄增长,男中学生对异性朋友的六种情感需要也逐渐增多,其中高三男生的异性朋友承担的六种心理功能都是最多的。方差分析表明,男中学生对异性朋友的六种情感需要都存在极显著的年级差异(p<0.001),其中寻求异性朋友的亲近F(5,643)=8.84,接受异性朋友情感支持F(5,643)=11.24,接受异性朋友对行为的肯定F(5,643)=7.50,接受异性朋友的鼓励帮助F(5,643)=6.43,与异性朋友分享信息F(5,643)=5.71,给予异性朋友照顾F(5,643)=8.71。进一步多重比较表明,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男生寻求异性朋友亲近、接受异性朋友情感支持、行为肯定和鼓励帮助、给予异性朋友照顾都显著多于初一、初二男生(p<0.05);高一、高二和高三男生在与异性朋友分享信息上显著多于初一、初二男生(p<0.05),初三男生在这种情感需要上显著多于初二男生(p<0.05)。

随着年级增高,女中学生的异性朋友承担的六种心理功能从初中到高中,总的趋势是逐渐增加的,只是到高三有所下降。方差分析表明,女中学生对异性朋友的六种情感需要存在极显著的年级差异(p<0.001),其中女中学生寻求异性朋友的亲近F(5,773)=5.74,接受异性朋友情感支持F(5,773)=12.94,接受异性朋友行为肯定F(5,773)=7.68,接受异性朋友鼓励帮助F(5,773)=8.37,与异性朋友分享信息F(5,773)=8.21,给予异性朋友照顾F(5,773)=6.59。进一步分析表明,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女生寻求异性朋友的亲近、接受异性朋友的情感支持、行为肯定、鼓励帮助、给予异性朋友照顾都显著多于初一、初二女生(p<0.05);高一和高二女生与异性朋友分享信息上显著多于初一、初二女生(p<0.05),初三和高三女生在这种情感需要上显著多于初一女生(p<0.05)。

(四)不同年龄阶段中学生的情感关系类型

日本研究者高桥惠子提出的社会关系网络认为,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一个由多个重要他人组成的情感关系框架,其中有一个焦点人物(focal figure)满足几乎所有的心理功能,起到一个心理支撑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用,同时还另外有一定数量的重要他人来满足个体的一系列心理功能,随着时间变化,这个框架的构成也会发生变化①Takahashi,K.Close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life span:Toward a theory of relationship types.In F.R.Lang & K.L.Fingerman(Eds.),Growing togeth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life-spa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pp.130-158).。

高桥惠子提出根据焦点人物来考察个体的情感关系类型,焦点人物的操作定义是在4个重要他人中情感总分最高的人物。根据焦点人物,把中学生划分为4个单一人物类型:母亲型、父亲型、同性朋友型和异性朋友型,即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分别是情感分数最高的类型;两个人物类型,即有两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分数都是最高,两人以上类型即有两个以上重要他人的情感分数都是最高的。此外还有一种情感关系类型,他们对所有重要他人的情感分数都很低,即对所有重要他人的最高情感分数低于3(在5点量表中),这种情感关系类型被称为孤独的狼类型(lone wolf type)。

把本研究的12岁到17岁的中学生被试分为三个年龄段,12岁—13岁为中学生早期阶段,14岁—15岁为中学生中期阶段,16岁—17岁为中学生后期阶段。

对于早期阶段的中学生来说,58%的男生和63.8%的女生都属于单一人物的情感关系类型,其中同性朋友类型在男女生中所占比例最高(男23.1%,女35.1%),其次父亲型在男生情感关系类型中排在第二位(15.6%),母亲型在女生情感关系类型中排在第二(16.3%)。到了中学生中期阶段,同性朋友类型仍然最多(男35.5%,女32.8%),异性朋友类型比例在男生中排在第二位(15.0%),而母亲型的比例在女生中仍排第二(14.8%),异性朋友型在女生的情感关系类型中所占比例最低(3.1%)。到了中学生后期,同性朋友类型在男女生中仍然是最多的(男20.6%,女29.4%),男生中异性朋友类型的比例进一步增多,占18.3%,接近同性朋友类型的比例处于第二位,女生的母亲类型有所下降,而异性朋友类型的比例仍然是最低的。

由此可见,同性朋友类型是12岁到17岁男女中学生最主要的情感关系类型,从14岁—17岁时,异性朋友类型在男生中比例仅次于同性朋友类型,而母亲型在12岁到17岁的女生中一直处于第二位。随着年龄增长,男女生的异性朋友类型逐渐增多,但异性朋友类型12岁到17岁的女中学生中所占比例都是最低的。此外,不同阶段的中学生中还发现存在一定比例的孤独的狼类型,各个阶段的男生中孤独的狼类型比例比女生中的比例高。

四、讨论

(一)中学生对重要他人情感需要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我国12岁到17岁的女中学生对母亲、父亲和同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显著多于男中学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①Takahashi,K., & Sakamoto,A.Assess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constructing and validating the Affective Relationships Scal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0,24,451-463.,以往我国的研究也发现父母对女生的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显著高于男生②张文娟、邹泓、梁钰苓:《青少年父母支持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第28期,第160-166页。,这可能因为女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更脆弱,中学阶段在学习、人际交往、身心发展等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女生在青春期生理的发展会使她们更为恐慌和焦虑,这些困难和压力使女中学生在情感上更依赖父母,而父母也更需要给予女生更多的关心、陪伴和爱护。

本研究发现男中学生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显著多于女中学生,这些结果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不太一致,以往研究发现日本女生对异性情侣的情感需要多于男生。导致与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我国女生受传统文化中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影响更深,女生应与男生保持距离,在男生面前要表现矜持,不能主动表现出亲近等行为,因而我国女中学生在异性面前表现得更为压抑,在回答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时也会更加顾忌。然而,本研究也发现,虽然在中学阶段,女生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在四个重要他人中是最低的,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男女中学生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都一直增多,这也表明,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随着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处于青春期的12岁到17岁青少年主要的发展任务是满足对异性朋友的兴趣和强烈地接近异性的欲望,因而,父母和老师不应该一味地压制和控制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而应该给男女中学生适当的交往机会,对中学生的异性交往给予恰当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使男女中学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身心健康成长。

(二)各年级中学生对重要他人情感需要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我国12岁到17岁的中学生对同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最多,超过对父母的情感需要,并且同性朋友类型在12岁到17岁男女中学生情感关系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③Takahashi,K., & Sakamoto,A.Assess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constructing and validating the Affective Relationships Scal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0,24,451-463..④Takahashi,K.,Antonucci,T.C.Akiyama,H.,Ohara,N.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Americans and Japanese:a comparison by the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concep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2,26,453-465.,以往研究表明日本中学生对异性情侣的情感需要最多,而异性情侣类型在美国和日本中学生情感关系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造成这种结果有以下原因:首先,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不提倡青少年在中学阶段与异性同学有过多的交往,把这种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称之为“早恋”,限制甚至禁止异性朋友的交往,认为会影响学习,因而中学生在与异性同学进行交往通常会比较避讳;其次,我国的父母和学校在对性知识、性观念以及异性交往等知识的介绍也非常有限,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异性的了解以及如何与异性进行相处和交往等知识、技巧也知之甚少,这些都会影响中学生与异性交往的能力;第三,我国采取的独生子女政策也使得现在的青少年很少有机会了解异性以及如何更好地与异性相处和交往,这些都会给中学生的异性交往带来困扰,反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这些对于正处在性意识迅速发展的中学生来说都是要急于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对于他们更好地社会化以及未来更好地与异性交往、恋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本研究表明同性朋友是中学生最重要的他人,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①Furman,W., & Buhrmester,D.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networks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Child Development,1992,63,103-115.,以往研究也表明中学生感知到朋友的支持超过父母的支持②Bokhorst,C.L.,Sumter,S.R.,Westenberg,P.M.Social Support from parents,friends,classmates,and teach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9 to 18 years:who is perceived asmost supportive?Social Development,2010,19,417-426..③Helsen,M.,Vollebergh,W.,Meeus,W.Social support from parents and friends and emotional problems in adolescence.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0,29,319-335..,朋友的影响超过父母的影响④陈会昌、辛浩力、叶子:《青少年对家庭影响和同伴群体影响的接受性》,《心理科学》1998年第3期,第264-265页。。因此,今后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探讨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父母应适当地给予青少年与异性同学交往的机会,并恰当地给予引导,而学校应开展一些人际交往的小组活动,提升他们与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交往的技巧和能力。

在以焦点人物划分的情感关系类型上,随着年龄增长,男女中学生的母亲型和父亲型的比例逐渐减少,男中学生从12岁到15岁的初中阶段同性朋友型的比例逐渐增多,而16岁到17岁的高中阶段同性朋友的比例开始下降,这与Helsen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⑤Helsen,M.,Vollebergh,W.,Meeus,W.Social support from parents and friends and emotional problems in adolescence.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0,29,319-335.。而男女中学生异性朋友的比例逐渐增多,这也与日本中学生的情感关系特点比较一致⑥Takahashi,K., & Sakamoto,A.Assess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constructing and validating the Affective Relationships Scal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0,24,451-463.。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发现,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的男女生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孤独的狼”的情感关系类型,该类型的中学生对四个重要他人的情感需要都很低。以往研究也发现,这些人经常会感到孤立、抑郁、生活满意度低,在社会适应和学校适应方面表现出一定困难⑦Takahashi,K.Close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life span:Toward a theory of relationship types.In F.R.Lang & K.L.Fingerman(Eds.),Growing togeth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life-spa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pp.130-158).。因为“孤独的狼”这类中学生的社会网络中没有一个重要他人给予他们支持和满足他们情感需要,所以他们一旦在生活中遇到重要变故或者重大的挫折打击时,自己难以应对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甚至精神崩溃。因此,父母和老师应对这类中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关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爱护,使他们逐渐对他人包括父母、朋友产生信任和依恋,在遇到困难和打击时知道寻求重要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对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非常重要。

(三)各年级中学生对重要他人的六种情感需要的发展变化

本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男女中学生对父母的情感需要呈W型变化,从初一到初二,男女中学生对父母的情感需要逐渐减少,初二时最少,到了初三,男女中学生对父母的情感需要又增多,而高一时又开始下降,从高二到高三,中学生对父母的情感需要又增多。初二时中学生对父母的情感需要最少这一结果与以往我国的研究结果是相似的,以往研究也发现,初二学生与父母的亲密性显著下降⑧石伟、张进辅、黄希庭:《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第2期,第328-332页。,与父母的冲突最多⑨方晓义、董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心理科学》1998年第2期,第122-125页。。初三、高三这两个年级是中学生对父母情感需要最多的时候,这也可能是由于中学生在这两个特殊时期正面临升学压力,因此,父母也应该给予中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本研究还发现,男女中学生对异性朋友情感需要都逐渐增多,但女中学生对异性朋友情感需要是四个重要他人中最少的。

从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对父母的六种具体的情感需要也基本呈W型变化,但是变化的转折年龄点有所不同。初三男生在寻求亲近母亲、接受母亲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方面在各年级中都是最多的,而高二男生最少;初三男生给予母亲照顾最多,初二男生最少;初一男生接受母亲的肯定以及与母亲分享信息最多,初二和高一男生是最少的;而高三女生寻求母亲亲近、接受母亲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给予母亲照顾、接受母亲行为肯定、与母亲分享信息都是最多的,除了高二女生接受母亲对行为的肯定在各年级中是最少的外,初二女生在其他五个方面最少。可见,初三和初一男生以及高三女生对母亲的情感需要最多,初二男女生、高一男生和高二女生最少。

本研究表明,初一男生在接受父亲情感支持、接受父亲肯定和鼓励帮助、与父亲分享信息最多,高二男生最少;初一给予父亲照顾最多,高三最少;初三寻求亲近父亲最多,高二最少;高三女生在这六个方面最多,初二最少。由此可见,初三和初一男生以及高三女生对父亲的情感需要最多,高二和初二是中学生对父亲情感需要最少的阶段。本研究还表明,初三男生和高三女生对同性朋友的六种情感需要都是最多的,初二、高二和高三男生以及高二和初三女生对同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最少。

本研究还发现,高三男生对异性朋友的六种情感需要最多,初一男生寻求亲近异性朋友、接受异性朋友情感支持以及鼓励帮助是最少的,初二男生在接受异性朋友的肯定、与异性朋友分享信息以及给予异性朋友照顾最少;初三女生寻求与异性朋友的亲近最多,初一最少;高二女生接受异性朋友的情感支持、行为肯定和鼓励帮助最多,初一最少;高一女生与异性朋友分享信息经验、给予异性朋友照顾最多,初一、初二女生最少。由此可见,异性朋友在初一到高三中学生的情感关系中所承担的心理功能基本趋势是逐渐增多的,只是不同心理功能对于男女中学生来说发展的转折点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12岁—17岁的中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对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有不同的情感需要,因此,父母和学校工作者了解不同阶段中学生的各种情感需要,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中学生提供社会支持,这样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更顺利地度过青春期,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五、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学生对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的情感关系存在性别差异。(2)中学生对同性朋友的情感需要最多,随着年龄增长,中学生对父母的情感需要总体下降,对异性朋友的情感需要逐渐上升。(3)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对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所承担的心理功能存在差异。(4)同性朋友类型是我国12岁-17岁中学生最主要的情感需要类型。

猜你喜欢

同性异性高三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异性组
异性齿轮大赏
原旨主义支持同性婚姻吗?
高三·共鸣篇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同性危险性行为管理有空白
报告
我把高三写成诗
作为美女,压力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