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吴桥县小麦纹枯病大发生原因及控制对策

2016-05-19纪玉娜韩玉芹

河北农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病株纹枯病病原菌

纪玉娜韩玉芹

2015年吴桥县小麦纹枯病大发生原因及控制对策

纪玉娜韩玉芹

小麦纹枯病属土传性病害,近年来随着种植制度的改变、水肥条件的改善和高产耐密小麦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小麦纹枯病逐年加重,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吴桥县麦田常发病害。尽管大部分麦田都提前做了积极预防,2015年还是在吴桥县大发生,扩散蔓延之快、发生面积之大、减产之重出乎人们预料,并且部分地块药剂防治效果较差。究其原因,除再次印证了气候条件、栽培制度、管理条件等因素作用之外,还发现盐碱地、劣质肥料及工业污水对小麦纹枯病发生有影响。本文深入分析了2015年发生、流行特点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为有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发生流行特点

1、发病早、基数大

2015年小麦纹枯病发病期比往年早10天左右,2014年10月底即见病株,11月中旬病田率16%,越冬期病情增长缓慢;2015年2月上旬调查的100块麦田,病田率38%,平均病株率10%,比正常年份基数高15%。

2、病情发展快、持续时间长

2月下旬—4月下旬,小麦纹枯病发病速度迅速增长。据3月28日调查,病田率为51%,平均病株率23%,严重地块高达50%。4月9日调查,病田率高达65%,平均病株率上升为31%,严重地块高达65%。4月中下旬-5月上中旬病情严重度猛增,病菌侵染茎秆,茎秆和节腔里病斑迅速扩大,分蘖枯死。且5月中旬后病情仍在蔓延。

3、发生面积大,程度重

4月上旬前发病的地块总面积为31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5%,平均减产8%,严重地块减产高达40%,是历年来发生面积最大、减产最重的一年。从后期对枯白穗调查情况看,病田率接近100%。

4、品种间无明显差异

目前生产上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均有发病,只是病情轻重程度稍有不同,品种间抗病性无明显差异。

5、部分地块药剂防治效果差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已成为吴桥县冬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宣传指导下农民防控意识不断提高,大部分麦田(特别是老病区)从药剂拌种即开始进行了积极预防,但仍有个别田块发病较重,防效较差。

6、盐碱地发生重

吴桥县地处黄河故道,属华北冲积平原,全县有7.6万亩的重盐碱地。据观察2015年盐碱地小麦纹枯病发生重于非盐碱地。

二、发生原因分析

1、气温高

2014年吴桥县小麦播期多集中在10月8—15日。播种后至2014年11月30日,这个时期是小麦纹枯病冬前发病期,部分病株带菌越冬,成为翌年春季早期发病的重要侵染源。该时期平均气温较常年高1.55℃左右,是造成病害发生早、基数高的主要气候因素。

2014年12月1日—2015年2月10日平均气温低于0℃,植株停止生长处于越冬期。这一时期平均气温较常年高3.14℃左右。暖冬使小麦带绿越冬,为病原菌提供了较适宜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其安全越冬,是造成翌年基数高的又一重要气候因素。

2015年2月14日日平均气温即回升到0℃以上,较一般年份早10天左右,2月中旬至4月上旬是小麦纹枯病扩展期,这一时期气温高(日平均气温较一般年份高2.17℃)、历期长(比一般年份长10天左右),有利于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发病面积迅速扩大、病株率急剧增加。

2、湿度大

前期底墒充足,田间小气候适宜病菌的侵染发生;后期(特别是4月上旬至5月中旬)阴雨连绵,此时正值小麦纹枯病严重发生期,湿润的气候状况利于病原菌侵染茎秆,病情指数猛增。

3、菌源量高

常年连作、贴茬播种、秸秆还田为病菌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造成土壤(特别是耕层)内的菌原量增加。小麦纹枯病轻重与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密切相关,小麦根部周围土中病原菌群体数量消长与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存在正相关,也就是说土壤中病原菌数量越多病害越重。

4、施肥不科学

施肥量大、氮肥偏多,特别是小麦春季追肥,多以氮肥为主,极易造成氮磷钾比例失调。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小麦纹枯病明显加重。长期施用化肥,土壤板结的地块发病重;偏施氮肥、养分不均衡加重了病害的发生。

5、土壤缺钾

吴桥县土壤含钾量平均82ppm,低于周围县市,属于缺钾地区。钾能使小麦植株生长健壮、细胞壁增厚,茎秆组织坚硬,较好的抵御病菌的侵入。总之,缺钾利于该病的扩散蔓延。

6、阴雨连绵的极端气候影响造成土壤返碱

3月下旬—4月15日连续降雨,累计降雨量高达40毫米,历史罕见。5月上旬阴雨连绵,再次降雨近40毫米,雨日多,光照严重不足,同时造成地下水位升高,表土层含碱量增加,植株生长受到影响,抗病性降低,小麦纹枯病菌乘虚而入,病害再次加重。

7、过量使用含氯肥料

根据历年抽检的情况来看,肥料中氯离子超标现象较为严重。氯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在一定范围内,它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但当浓度过高时,它又抑制作物的正常生长。小麦虽为强耐氯作物,但长期施用含氯肥料,会因氯离子的积累而引起“氯害”,特别是在盐渍化土壤中,这种伤害会进一步加重,进而导致植株抗性降低,有利于小麦纹枯病的流行。

8、工业废水危害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一些金属离子尤其是重金属离子对土壤或水源的污染事件在吴桥时有发生。土壤或水中的金属离子可与土传病原真菌或水中的真菌发生作用,影响真菌生长、繁殖和致病力。金属离子浓度高可使立枯丝核菌菌核体积及干物质增大,增加菌核存活力,同时细胞增多,其萌发力也相应增加。

三、治理对策

1、预防为主,科学用药

小麦纹枯病的药剂防治应以种子处理为重点,重病田辅以早春田间喷药。

(1)药剂种子处理

①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或20%三唑酮乳油0.5公斤加水2.5公斤,拌麦种250公斤,搅拌均匀堆闷4—6小时,晾干后播种。

②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80克拌麦种50千克,搅拌均匀堆闷4—6小时,晾干后播种。

③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0毫升兑水100—150毫升,拌麦种10—15公斤,搅拌均匀堆闷3小时,晾干后播种。

④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60毫升兑水2000毫升,拌麦种100公斤,堆闷6小时,晾干后播种。

应用三唑类杀菌剂拌种后,可较好地控制冬前纹枯病的为害,延缓和降低拔节期的病害高峰,药剂拌种的效果可以持续到4月上旬。需要注意的是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有一定的生长调节作用,经三唑类农药拌种的小麦要比未拌种的小麦延缓出苗1—2天。有时,在土壤干旱或耕作粗放的条件下,对出苗的影响会更大些。

(2)春季喷药防治。对历年的老病田、重病田、低洼田或丰产田,在种子处理的基础上,还必须辅以早春喷药防治,才能更有效的控制病害,挽回产量损失。当田间病株率达10%左右时用药效果最佳,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等。但防治时间要早,以3月上、中旬(返青一拔节期)为宜。早春再辅以药剂喷雾,一般比单独进行种子处理的防治效果提高10%—30%。

2、选用优质肥料

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农户在购买肥料时要注意其外包装含氯标识,少施甚至不施氯化铵、氯化钾,改施尿素、硫酸钾。农户在施用肥料时要根据说明书使用,不要盲目加大施肥量。

3、科学施肥

实行配方施肥,重施底肥,注意钾肥的使用。拔节期追肥,实行氮、钾肥配合追施。

4、选用优质水源

有条件的尽量选用深井水灌溉,慎用污染水源,不用工业废水。

四、问题讨论

虽然,氯及金属离子对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影响程度如何、是否导致其致病力提高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氯离子、金属离子对小麦生长不利,苗情较差对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的流行发生较为有利。

(作者单位:吴桥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

猜你喜欢

病株纹枯病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6种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小麦纹枯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