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壮族山歌的生态意蕴与民族经济发展

2016-05-17何平覃晓红

人民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生态意识

何平 覃晓红

【摘要】壮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从生产劳动到婚丧嫁娶都充满着优美的山歌,壮族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壮族山歌反映了壮族自然至上和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关系的自然生态意识,它在客观上致力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与发展民族经济有相通之处。吸取壮族山歌的自然生态意识,发扬生态保护实质,对壮民族地区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壮族山歌 生态意识 民族经济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东盟经济贸易的不断扩展,使得当今广西民族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随之而来的经济负面效应也在深刻阻碍着广西民族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广西壮族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壮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从生产劳动到婚丧嫁娶都充满着优美的山歌,壮族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生态视角综观内容丰富的壮族山歌,我们不仅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浓郁生态意识,还能感受到千百年来壮族百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通过对壮族山歌中自然生态意识的审视,挖掘并整合壮族山歌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从文化的高度汲取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力量,为壮族地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壮族山歌中体现的自然生态意识

壮族在长期的稻作生产中因地制宜地创造了与大自然紧密相关的地方特色文化—“那文化”(即稻作文化)。即使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壮族百姓耕作、收获仍然与气候天象等自然环境紧密相联。随着稻作文化的不断发展,它对壮族山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与大自然紧密相关的山歌应运而生,影响后人。

自然至上的生态意识观。壮族稻作文化是一种对大自然极具依赖性的传统文化,这就决定了其农业生产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自然规律须遵照,农事季节要记牢;生产跟着季节走,五谷丰登产量高。春雨惊春清谷天,不误农时闹田园;玉米花生须除草,早稻抢种莫迟延。夏满芒夏暑相连,田间管理要周全;防涝防虫抢双抢,插完晚稻在秋前。秋处露秋寒霜降,森林火灾要提防;冬种蔬菜效益好,要为明年翻两番”。①这首节令歌通俗易懂地唱出了壮族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这朗朗上口、好记易学的山歌表达了壮族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自然观察,表现了壮族人民勤劳俭朴的高尚品格,同时也警醒世人只有严格恪守自然规律,才能顺利从事生产活动。

壮族先民对世间万物都很敬重,有的甚至奉若神灵。在壮族很多祭祀自然、神灵的节日里人们赶歌圩、唱山歌以祈求自然、神灵庇护,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壮族民间有“青蛙(又名蚂虫另)叫大雨到”之说,传说中青蛙是雷神之女,掌管风雨,不能得罪。而稻作生产十分依赖自然气候,讲究天时地利,因此壮族特别敬重青蛙,奉为神灵。人们唱《蚂虫另歌》、跳蚂虫另舞祈求蚂虫另庇佑。为了获得需求而使用祭奠祷告的语言,并施加以巫术来打动神灵而唱的祭祀山歌,虽然带有浓厚的迷信观念,但是却完整地表达了壮族百姓视万物生灵如珍宝,敬重自然的生态精神实质。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粮”,壮族村落选址必须依山傍水,与森林共存。在壮族的生态意识中,森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几乎每一个壮族村落都有一片被认为有神灵依附的树林,村民对树林加以保护,禁止任何人在其周围大小便、扔污物,不许随意砍伐。每年人们都要在神树下欢歌起舞进行祭祀活动以表达祈祷神灵保佑的愿望。正是壮族对植物的自然崇拜蕴含了壮族人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认识观。农忙时节壮族人民对种苗进行优胜劣汰的挑选以保证收成更好,而壮族自古以来视自然天地、万物生灵为同类,能够情深意切地与万物平等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就流淌出了有情有义的原生态山歌:“手掌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你知我也知,无奈少地土。今日拔掉你,痛心又痛骨。县官也分家,皇帝还移位。思想世间事,莫论主人非。请你快离座,同我把家回。”这首选苗歌表达了壮族百姓内心对种苗的不舍,以风趣的歌调对它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它们讲述人世间的诸多无奈,把禾苗活生生的当作自己的同伴。这样的山歌传唱正说明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界的清醒认识,传达了壮族山歌所包含的对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浓郁自然生态意识。

“有牛来耕田,田里堆黄金;有牛来犁地,田里铺金银;人人勤耕种,岁岁乐丰登”②。由此可见,长时间的稻作生产使壮族人民与耕牛结成患苦患难的共同体,明白耕牛对于他们改造自然的重要性,所以壮族先民创造了极具生活气息的“脱轭节”以表达对牛的敬意。脱轭节这天牛不用耕作,人们要给牛和牛舍进行大清扫,并且拿五色糯米饭、腊肉等供品到牛舍前唱山歌:“牛吔我的宝咧,牛吔我的财咯;四月八到了,脱轭节到了;我把牛来敬,我把牛轭脱;让你喘口气,让你歇歇脚;吃口好料子,听我唱牛歌。……样样经过你的肩膀,人们吃早饭午餐都靠你出力;犁地黄牛犁,耙田水牛干;下雨你也去,刮风你也走;我们永远不忘你的功劳,牛!”③脱轭节表达了壮族人民呵护自然万物,真心珍爱劳动伙伴的情感;注重耕牛的日常护理和休养成就了劳作休息、同甘共苦、人畜相亲相爱般的兄弟情谊,这可以视为独特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层次生态意义,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实践提供鲜活范例。

发展民族经济对壮族山歌自然生态意识的价值诉求

在推崇生态文明的今天,发展民族经济必须从文化的高度主动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壮族山歌蕴含着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思想,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壮民族地区以最小的生态破坏,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协调人与自然的现代冲突,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意义的参考标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追求。广西壮族地区受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形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生态环境,这种“依山而建,临水而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很强的生存方式正是壮族对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依赖关系的真实反映,构成了壮族百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

对壮族百姓而言,世间万物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无上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们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条件下,才能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长久生存下去。这种原生态的自然价值观念虽然带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但它与当代民族经济发展普遍追求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目标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推进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站在壮族共同价值追求的层次上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奠定广西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这样才能引导和约束人们在处理经济与自然关系上的行为方式,实现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开发。

约束对自然生态破坏的行为规范。广西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后发展的西部地区,目前正处于赶追赶跑的跨越时期,经济发展的势头变得前所未有的迅猛。但应该客观地看到广西民族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对能源资源的无限索取和牺牲生态环境来追逐经济利益;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给经济相对落后的壮民族地区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追逐经济效益带来的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冲突也会日益加剧,这不利于壮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壮民族地区“美丽广西”的构建。

壮族人民以山歌传唱的方式推崇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态观念,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传达人与自然相处的是非善恶标准,规定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行为准则。这种具有约束力的山歌,促使壮族人民更加懂得保护自然,使得壮民族地区深林茂密,古树丛生,环境宜人,生态优美,因此发展借鉴壮族山歌的这些行为规范,在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在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民族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责任。壮族山歌强调的自然生态意识所追求的是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向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方向前进使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处于和谐共进的状态。壮族百姓这样传唱山歌正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界的责任,而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山歌中所规定的责任,更多的是道德上的社会生态责任。广西支柱产业大多都是与自然资源密切相关,比如钢铁、制糖、采矿、有色金属等;这些行业在使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导致资源环境状况加速恶化,雾霾、酸雨随之而来。这严峻的事实一再提醒我们,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并不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追求经济利益固然重要,但不要忘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扬社会生态责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促进民族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在呼吁生态文明的今天,为了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关系,在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应构建“美丽广西”,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责任。

壮族山歌自然生态意识在民族经济中的传承

民族经济繁荣发展是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但是我们也看到以自然资源极端利用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壮族地区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带来了强大冲击。因此,更科学更理性的发展民族经济理应在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上立足于文化的高度,汲取地区民族力量,融合壮族生态价值观念。

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诸如制糖、造纸、汽车、有色金属等广西现有的支柱产业都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而且还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科学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对于广西而言,合理的生态经济体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进民族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民族生态经济建设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我们必须依托壮族独特的民族生态伦理思想,发挥壮族山歌中有利于转变生态价值观念的因素,这不仅体现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更能够成为民族经济发展的思想凝聚力。

推进民族经济的生态建设,决不能片面的依赖科技创新和经费投入,要以建设“美丽广西”为战略规划的契机,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改革科学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资源依赖型产业,统筹规划区域生态资源,深入挖掘生态经济建设的社会文化问题,传承壮族山歌的自然生态意识,促进人们从思想上自觉改变生态行为,从而根本上转变民族经济增长方向,构建具有民族生态意识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

实现自然生态意识的制度建设。壮族山歌的自然生态意识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经验性的特点,因此不能够直接拿来当作壮族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现成良药,只有结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把壮族山歌自然生态意识的意义性和民族经济建设的实践性相结合,才能准确解决壮族地区民族经济的现实困境。那么将壮族山歌文化的生态意识提高到制度规范建设的高度上来成为题中之义。

第一,加快建立健全自然生态思想方面的立法。将民族传统生态理念、原则以及价值取向纳入相关规章制度中,这不仅能够激发壮族人民对于民族传统自然生态思想的认同感,更能够引导人们将传统自然生态意识内化为个人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为,规范各种生态经济活动。

第二,加快制定促进环境保护,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修改不适应当前环境状况的法律法规,结合广西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根基,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第三,实现广西生态环境的监测监管立法,尤其针对工业污水处理、空气质量监测、工业噪音监管、工业设施运行等广西尤为突出的环境管理问题实施环境评估监管制度。

加强社会生态责任观意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经济发展总会或多或少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破坏,幻想不触碰自然环境来推动经济发展在现实社会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承担起自然生态保护的社会责任,尽最大努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民族经济,使人类的生存和经济与生态环境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社会生态责任承担的主体可分为政府、企业、公民三方,要以多种形式衔接他们的道德需求进行社会生态责任教育,使社会生态责任以实效性和新颖性融入政府、企业和公民的经济行为活动中,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责任舆论氛围。首先,政府作为领导机构和决策机关,必然要首当其冲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各级政府机关履行社会生态责任观最重要的是将所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决策落到实处,并付诸实践。同时利用政府职能开展宣传工作,例如利用壮族“三月三”文化歌节的举办契机开展生态意识的宣传等。

其次,企业作为最大的自然改造者,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要逐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生产技术,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塑造企业生态文化,通过人文交流方式提高社会生态责任观念。

最后,公民的社会生态责任承担主要依靠两方面:一是自身生态意识的自觉性,践行绿色文明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少开私家车,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等。二是以公民聚居的社区也可举办壮族山歌生态意识主题文化活动宣扬社会生态责任观,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促进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

结语

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坚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注重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从壮族古朴的山歌文化里汲取其所蕴含的自然生态观念,发展其生态保护的精神实质,为民族经济的生态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使广西的民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精神能够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形成“天人合一”的美好和谐局面。

(作者分别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②覃承勤:“搜集整理”,《民间文学》,1982年第4期。

③卢敏飞:“壮族‘牛魂节,‘祭祖节探因”,《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3期。

责编 /张蕾

猜你喜欢

生态意识
林清玄散文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推进绿色发展
人对自然的暴力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生态意识研究
《白噪音》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从生态意识视角探讨我国女性文学
《白鲸》的生态意识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