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价值观呈现与社会认同分析
——以2014年电视真人秀节目内容分析为例

2016-05-17魏正聪

关键词:社会认同价值观

魏正聪

(湖北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价值观呈现与社会认同分析
——以2014年电视真人秀节目内容分析为例

魏正聪

(湖北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摘要:电视真人秀节目具有大众狂欢的特质。诸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节目,通过电视和网络的双重传播,构成多起具有影响力的媒介事件。文章以2014年度累计播出的98档真人秀节目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呈现与价值认同机制,探讨真人秀节目对我国社会整体价值共识形成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视真人秀;价值观;社会认同

电视媒体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载体,承担着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责任。美国著名文化学者约翰菲斯克认为:“电视播送了一些充满潜在意义的节目,它力图控制并把这些意义聚焦为比较单一的、为人们所喜爱的意义,起到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1]电视“教养理论”的代表人物乔治·格伯纳也认为,“电视是既定社会秩序的助力,它保存、巩固、强化现存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标准服务”[2]。

世界上许多国家为有效地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强化国家认同、巩固国家地位、扩大国家影响,都在充分利用群众基础深厚的大众媒介进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由于电视在所有大众媒介中影响力最大,它自然而然地成为大众媒介中最重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阵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发生了剧变。“传统价值体系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乃至动摇,而伴随着新经济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价值观念还有待完善,在社会的价值追求上出现了困惑、疑虑和徘徊。”[3]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建构中, 大众媒介扮演着重要角色。

真人秀节目具有大众狂欢的特质。那么,真人秀节目呈现了怎样的价值观和信仰?它又是如何建构并传播进而维系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系统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一、研究方法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用来测量价值观的比较有权威的量表有Allport的价值观研究(The Study of Values),Morri的生活方式量表(Ways to Live),Braithwaite &Law的目标和方式价值观调查量表(The Goal and Mode Values Inventory)等10多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是Rokeach的价值观量表,它将价值观分为“终极状态”与“行为方式”两大类,由此形成终极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和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每一类由18项价值信念组成。

Shalom H.Schwartz沿用Rokeach的价值概念,发展出了“Schwartz价值观量表”(Schwartz Values Survey,简称SVS)。这一量表囊括了57项价值观。Stern在此基础上精简,将价值观概括为“自我超越”“自我提升”“传统性”和“开放性”等4个向度,每个向度分别包括3项内容,由此构成“和谐世界”“公正社会”“爱自然”“权威感” “影响力”“自我提升”“尊重传统”“爱的肯定”“自我操练”“多变化的”“刺激的”“有好奇心的” 等12项价值观量表。

鉴于以上研究框架主要是为西方文化而设计,本研究以Stern的价值观量表为基础,参考冯捷蕴研究中国大陆的文化价值观时所设立的31个价值观诉求[5],设立了24项电视真人秀节目价值观向度:“爱国主义”“公正平等”“和谐社会”“帮助他人”“热爱自然”“异域风情”“社会地位”“美丽”“健康”“流行”“欢乐”“财富”“传统”“集体主义”“家庭生活”“两人情感”“安全感”“礼仪”“性吸引”“青春活力”“个人主义”“冒险和竞争”和“创新和现代感”。

在分析过程中,如果某个节目中含有不止一种的价值观,那就确定其不同的价值呈现;如果某个节目的主要价值不能在以上24种价值中找到,则将其价值呈现归结为“不能确定”。为了保证结果的可信度,所有节目由课题组两位研究人员进行编码。

二、研究对象概况

真人秀是当今电视综艺节目的热门,统计结果显示,2014年电视综艺节目收视比达20%.因《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等节目的热播和网络的二次传播,真人秀节目提及量占上风,成为2014年网络上最热的电视节目类型[6]。

2014年电视平台共播出真人秀节目98档。从题材内容看,歌舞选秀类真人秀节目最多,共21档,占比21.4%;其次是亲子家庭类,共17档,占比17.3%;幽默喜剧类居第三,共13档,占比13.3%;游戏竞技类和益智教育类各11档,分别占比11.2%;时尚生活类9档,占比9.2%;军旅类和商业职场类各6档,分别占比6.1%;婚恋交友类4档,占比4.1%(见表1)。

表1 2014电视真人秀节目题材分布

三、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一共对98档真人秀节目进行了编码。通过研究发现,在2014年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24种价值观向度累计出现频次643次,其出现的频率分别为:“爱国主义”(1%)、“公正平等”(16.3%)、“和谐社会”(24.5%)、“帮助他人”(29.6%)、“热爱自然”(11.2%)、“异域风情”(12.2%)、“社会地位” (31.6%)、“美丽”(13.3%)、“健康”(16.3%)、“流行”(19.4%)、“创新”(87.8%)、“财富”(9.2%)、“传统”(45.9%)、“集体主义”(19.2%)、“家庭生活”(32.7%)、“两人情感”(37.8%)、“安全感”(4.1%)、“礼仪”(18.4%)、“性吸引”(8.2%)、“青春活力”(27.6%)、“个人主义”(49%)、“冒险和勇敢”(29.6%)、“竞争”(62.4%)、“欢乐”(48.9%).

为了进一步揭示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价值观呈现面貌,本研究参考Schwartz价值观量表、Stern的价值观量表及Pollay(1983)的价值观分类,将以上24种价值观向度从“社会性价值”和“个体性价值”、 “传统性价值”和“开放性价值”、“东方价值”和“西方价值”等三个层面进行比较。

(一)对个体价值的追求大于对社会整体性价值的追求

“社会性价值”指理解、欣赏、忍耐、保护自然和社会,以及维护和提高人与人的福利,包括:“爱国主义”“公正平等”“和谐社会”“帮助他人”“热爱自然”和“异域风情”;“个体性价值”指对社会地位与声望的追求,以及对他人和资源的控制,包括:“尊重权威”“美丽”“健康”“流行”“创新”和“财富”。

结果显示,对个体价值的追求大于对社会整体性价值的追求。其中,社会性价值累计频次93次,出现频率为15.8%;个体性价值累计频次174次,出现频率为29.6%(见表2)。

这表明当今社会具有较高的刚性作风指数*在跨国家和文化的价值观比较研究方面,荷兰学者Hoisted对40个国家11.6万个被试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了四个价值观的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个人—集体主义、刚性—柔性作风。。相对于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和谐、愉悦、体恤、怜悯与共生,人们更重视自我的个人行动,以个体成就来界定自己,自负其责,独立自主;重视经济、升迁等积极性和活动性观念。这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竞争激烈、社会压力较大。

表2 社会性价值和个体性价值的比较

(二)对开放性价值的追求大于对传统性价值的追求

“传统(保守)性价值”指尊重、赞成和接受传统理念,服从、自律,家庭稳定及爱的肯定,包括“优良传统”“集体主义”“家庭生活”“两人情感”“安全感”和“礼仪”;“开放性价值”指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注重感官刺激的,以及有好奇心的,包括“性吸引”“青春活力”“个人主义”“冒险”“竞争”和“快乐”。

结果显示,对开放性价值的追求大于对传统性价值的追求。传统性价值累计频次155次,出现频率为26.4%;开放性价值累计频次221次,出现频率为37.6%.在2014年地电视真人秀节目中,“个人主义”累计出现频次为48次,远远高于“集体主义”的19次;“冒险”和“竞争”合计出现频次高达90次,成为真人秀节目的重要价值内核(见表3)。

表3 传统性价值和开放性价值的比较

(三)对西方价值观的追求大于对东方价值观的追求

为进一步探讨转型期中西方价值观的消长关系,本文参考Pollay(1983)、冯捷蕴(2004)和王慧(2006)的相关研究,将真人秀中的“和谐社会”“帮助他人”“权威”“优良悠久”“集体主义”和“安全感”6项价值诉求列为典型的东方价值观,将“公正平等”“异域风情”“创新”“个人主义”“冒险”和“竞争”6项价值列为典型的西方价值观。

统计发现,在2014年的真人秀节目中,典型的东方价值观有152次呈现,占该阶段样本呈现的所有诉求价值频次总数的26.4%;典型的西方价值观有252次呈现,占总数的37.6%.由此可以看出西方价值呈现频次大于东方价值(见表4)。

表4 东方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比较

四、结论

(一)多元价值向度的冲突与渗透:电视真人秀节目价值呈现的真实面相

传播仪式观认为,传播作为“共享信仰的表征”,“是一种对现实的呈现”,其目的在于“为生活提供整体的形式、秩序和调子”。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价值符号基本呈现了当今社会的多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以2014年网络热播的五大电视真人秀节目为例。按照收视率从高到低,它们依次为:《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爸爸去哪儿》[6]。剖析其主要价值呈现,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歌舞选秀类,还是亲子家庭类,抑或游戏竞技类,都充满着多元价值向度的冲突与叠加。对权威的尊重及对个人主义的张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节目形式的创新;对胜出的渴望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互助,这些矛盾和冲突可以在同一档节目中同时呈现(见表5)。

表5 2014年网络热播五大电视真人秀节目

(二)从明星到草根:真人秀节目价值认同空间的拓展

明星依然是真人秀节目的重要参与角色。偶像崇拜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社会认知度的人物,人们习惯于对其抱有一种崇拜心理,将其言行举止加以神圣化并神秘化,从而引发光环效应[7]。在2014年播出的98档真人秀节目中,有56档是由明星担任选手或嘉宾主持。他们不仅成为“权威”“美丽”“流行”“健康”等价值向度的符号象征,也是娱乐大众的“快乐使者”。《奔跑吧兄弟》中,“百变奶爸”邓超、“中国好男人”陈赫、“阳光型男”李晨、“综艺达人”王祖蓝、“憨厚傻根”王宝强、“广告王子”郑恺和“混血模特”angelababy极尽幽默之能事,将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功能发挥到极致。

与此同时,不少节目开始将明星拉下“神坛”,走入凡俗日常。《带着父母去旅行》《花样爷爷》《爸爸去哪儿》等户外真人秀节目,以明星为纽带,将老百姓看重的家庭生活、传统孝道、教育理念等贯穿其中。节目改变纯粹以搞笑吸引眼球的娱乐形式,使观众在休闲的同时,也能不知不觉地有所触动。特别是明星对孩子的关爱与沟通方式,成为普通大众教育孩子的榜样。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草根百姓身影开始活跃在真人秀节目中。2014年真人秀节目收视冠军——《中国好声音》的成员,基本都是平民歌手;益智教育类真人秀节目,如《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中国成语大会》等,也都是将目光瞄准普通大众。不少真人秀节目启动“明星+草根”模式,如《中国好歌曲》的选手将草根歌手和成名歌手搭配,《梦想星搭档》将音乐选秀与百姓梦想结合,“以音乐为器、公益为核,让公益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治愈社会冷漠症、唤起社会爱心。节目也成功延伸和拓展了音乐类节目的内涵,让公益成为一种流行、一种生活方式”[8]。

泰勒尹认为,“认同感”对于个人融入社会, 以此确立“道德空间中的方向感”,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9]。而认同感的形成,不能依靠粗暴的意识形态灌输或者角色安排,它取决于个体的能动性和建构权力,通过对外在因素的论释和内化,从而作出接受与否的选择。真人秀价值主体从明星到草根的延伸,吸纳更多的个体或群体介入,丰富了价值符号的多元性,聚焦于价值的普适性,使媒介价值表达与公众的价值话题形成“对流”, 有助于强化公众的价值感悟。

从深层次来讲,这也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中国价值生态的真实写照。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转型和变革,必然会引起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变化,从而导致多元价值观念的相互冲突和影响。按照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价值冲突的各方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通过交流、沟通,多元价值向度可以找到彼此的契合点与互补之处。正如罗尔斯所言:“不同社会公共理想和多元文化之间必须进行‘全体对话’,以达成一种合乎理性的‘重叠共识’,最终形成可以为所有信奉不同宗教和道德观念、承载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所认可和践行的价值体系。”[10]作为电视综艺节目的重要构成部分,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呈现及价值认同空间的延展,对我国社会整体价值共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

[2]隋岩.多重复合的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意识形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16(5):119-124.

[3]李羊城,叶美霞.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迷失与价值重塑[J].社会科学家, 2011(1):111-113.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5]冯捷蕴.中国大陆的文化价值观:以2004年网络广告内容分析为例[J].现代传播,2004(5):88-92.

[6]微头条.2014年中国电视节目市场研究报告:各类节目人群属性最全分析[EB/OL].[2015-07-07].http://www.wtoutiao.com/p/if51R7.html.

[7]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一) ——偶像崇拜的年龄差异[J].青年研究,2007(3):8-14.

[8]王珏.大型音乐公益节目《梦想星搭档》用歌声唤起善和爱[N].人民日报,2013-11-07(19).

[9][加]秦勒·C.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38.

[10]张武装.论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嬗变与和谐之治[J].求实,2010(9):71-73.

An Analysis of the Values Presentation and Social Recognition of TV Reality Show——Taking as an Example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TV Reality Show in 2014

WEI Zheng-cong

(SchoolofArtDesign,Hu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Hubei430068,China)

Abstract:The TV reality show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mass revelries. Through the dual dissemination of television and network, those programs such as “Dad, Where are we going?” and “Running Man” form quite a few influential media events. Taking as the object the 98 reality shows broadcasted in 2014,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value presentation and recognition mechanism of the current TV reality shows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a’s overall value consensus by the TV reality shows.

Key words:TV reality show;values;social recognition

中图分类号:J04;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16)02-0076-05

作者简介:魏正聪(1981- ),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电视媒体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14YJC860027)

*收稿日期:2016-01-27

(编辑:李红)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彩虹艳尽半边天》对黑人女性的社会认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重构微媒体公信力的基础与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