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安自古佛道不分家

2016-05-15

福建人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兴盛福安闽东

福安自古佛道不分家

白云山顶上的道观

福安佛教和道教分别出现于唐宋期间,历经后来的几个朝代,也曾兴盛与衰微。福安长期受外来文化影响,具有极强的兼容并蓄能力,形成多样文化的融合与存在。

招提上人:首开闽东佛教传播先例

唐开成三年,福安就有性空与皈寂二位禅师,在坑岭一带传播佛教。福安最早的寺庙龟山寺,也是建造于这个时候。

唐代的时候,京城长安还有一个叫招提上人的僧人,曾经云游到福安境内来宣传佛教理法。招提上人每到一处,都会选择幽静的地方建造寺庙,发展佛教徒,传播佛事活动。

此后,福安佛教文化开始走向成熟,本地出现了灵岩和尚、罗山和尚、山谷和尚三位高僧,他们在出家前都与龟山寺有一定联系。这个时候寺庙建筑也日渐多起来,唐末到五代,福安境内共建有寺院21座。

宋代福安建县之后,是佛教最为鼎盛的时期,福安的寺庙一下子达到了四十几所,寺院规模也越建越大,本地出家的以及外地云游而来的僧人,有300余人之多。元代社会动荡,明清时期朝廷限制,佛教传播受到了很大影响,尽管佛教传播速度放慢了,但福安却出现了不少高僧,如元代的元耸禅师,曾经在福州涌泉寺担任住持,并四度担任雪峰寺住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福安曾经出现了僧人减少、寺院被撤并和荒废,最式微时只剩下一所。清代初期,因朝廷重视,福安寺庙又发展到83所,有僧尼400多人,但不久又渐次削弱。如今福安有各种寺庙近200所,住寺比丘僧、比丘尼、沙弥尼、居士约2000人,占闽东住寺及四众的四分之一。

佛教自唐代在福安传播至今,不仅得到了兴盛发展,从福安本土走向全国的知名法师更是多达20余名。

缪从龙:闽东道教文化创始人

南宋绍兴年间,福安栖云寺、仙圣寺和龟龄寺,曾经有邓、詹、陈姓三位道士在此修炼道术,后来又有当地道士加入。这个时期的道士主要是设坛作法,画符念咒,即所谓的驱逐人体疾病和妖魔。

南宋绍兴三十年,闽东出现了一位对民间信俗影响深远的重要人物,闽东道教文化传播的奠基人缪从龙。

缪从龙是福安穆阳缪氏后裔。南宋绍兴六年,缪从龙考中进士,任职国子监,因看不惯官场腐败弃官在闽东一带到处游历。63岁时,缪从龙来到福安白云山上潜心修炼。他独自出资在山上建造了闽东第一座道观临云宫,创办“太平教”,法号“真人”。

此后,缪从龙广收门徒,兴教讲经,积善为民,其道徒遍及闽东及浙南各地。他以炼丹学医、气功养身,创建了闽东道教文化,又先后成功仙度何仙公、阮仙公等人。

白云山是闽东道教圣地,第一高峰就是以缪从龙命名的缪仙峰。至元明清三个时期,福安道教、佛教由兴盛逐渐转为衰弱。但在民间的一些信俗,特别是丧事超度活动中,道士却越来越有地位,数量上也有所增加。

民国时期,福安道士已经离开道观开始行走民间,也有一些道士居家修炼。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福安道教有先天道、瑶池道、全真派、正一派等,道士保持在100多人,修行方式各有不同。

古往今来,福安是闽东最早的经济文化中心,民间信仰一直十分兴盛。道教、佛教与天主教三教,在当地长期相容相存,多元信仰文化共同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兴盛福安闽东
张福安作品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深入基层情系老区——福建省老促会到寿宁、福安开展迎“七一”系列活动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福安花猪及福安野花猪开发利用前景
论教育在考据学兴盛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