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谢平凹

2016-05-14董发亮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山泉慈祥文坛

董发亮

感谢平凹,这是多年来埋在心底的一句话。

记得当年创办《山泉》时,平凹先生的名字已成为中国文坛一个耀眼的文化符号传遍在大江南北。这是天地间生他养他双亲的骄傲和爱他护他故乡商洛的荣光。那是一个阳光明朗的春天,在平凹先生西大的那间书房里,当他得知家乡文联要创办一个文学期刊《山泉》时,就像当年喜得千金般的喜悦。那刻,住在书房旁的平凹的母亲健在,看着平凹那高兴劲儿,老人家脸上露出了慈祥温馨的笑容。这一慈祥温馨的笑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定格珍藏在我的脑海,直到3年前我跪倒在老人家灵前的那一刻依然清晰如昨。

这就是缘呀!

也就是从那天起,平凹就与《山泉》结了缘,这个缘一结就是十多年。他题写的刊名既有一种文人的飘逸,又有一种大家的遒劲,而至今被书坛奉为翰墨佳作,成为《山泉》的一个品牌符号。

也就是从那时起,平凹的篇篇美文就成了打造《山泉》的一个金字招牌,期期有他的妙言妙句,期期有他的文学思想,而与此的强烈反差是,期期没有分文稿酬。

随着社会各界对《山泉》认可度的提升,众多文坛大家纷纷赐稿,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副主席陈忠实以及肖云儒、雷抒雁、雷涛、李星等许多文化名家、作家的美文在《山泉》上亮相,一时间,名家打造地方文艺品牌期刊成为美谈。

从而,在众多名家名作的引领下,本土作家群星追月,拉近了专业作家与业余作家的距离,互动了佳作与新作在比较中的借鉴与超越,大家在寻找差别中吸纳了有益的营养,培养和提升了自己的文学境界和作品质度。

这都要感谢平凹。

应该说,作为一位当代文学名家的平凹,十多年在地方刊物发稿并未收取分文稿酬,这种相悖市场经济规律的壮举,在常人眼里是不可想象的,在国外也是不可理喻的,在当代中国文坛更是难能可贵的。

感谢平凹,只有知德报恩地感谢他,才说出了上边这几段文字表达的心里话。

猜你喜欢

山泉慈祥文坛
那么多,那么好
『即使不来也要做』
歇一下,笑不停
如果你不看,我就白写了
慈祥的“巨人”
初恋已慈祥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