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型”VS“触觉型”

2016-05-14杨颜

为了孩子(3~7岁) 2016年5期
关键词:触觉叶子细节

孩子们在进行艺术表达的时候,风格会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孩子似乎一下笔就很迅猛,在成人看来风风火火、毛毛糙糙,画出来的东西看着也不太像;而有的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却非常细腻、细致,而且很耐心,画出来的东西会和实物非常像……

前一种情况的孩子是态度有问题,画画不认真吗?

其实并非如此。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而从感知事物的方式来分,大致可以分为“触觉型”和“视觉型”两种类型:触觉型的孩子比较关注自我的感受,喜欢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内在感受,而不是特别注重视觉所见的客观事实;而视觉型的孩子更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喜欢对事物作一些理性客观的观察和表现。视觉型的孩子基于视觉经验而建立起空间关系;触觉型的孩子通过身体的自我中心的体验而建立起空间关系。

举例来说明一下——

或许大家觉得这张画看上去是混乱的、粗糙的,但是我了解的是,这是一个触觉型的孩子,面对一个静物,他一贯的习惯不是先用眼睛去细细地观察,而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比如他看到这样一束干花,立马就产生了一种“毛毛的、扎扎的、乱七八糟”的等感觉,并且有些不知道该如何下笔,所以他第一时间就把这种感觉画出来了!另一方面,这张画也显得混沌不清,一根根向外、具有张力的线条中,无一不是孩子对此束干花的直观感觉。其中实物中皱在一起的一些叶子,在这个孩子的画中直接是用看似一团的一堆线条来表达的,小作者只是画了它的一个大致轮廓,却没有表现细节。这也正是触觉型孩子的特点——他们往往特别关注事物整体对他们的感觉,所以往往不会画出具体的细节,只去表现出一个整体的感觉。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张画。

这张画看上去就干干净净,所有的细节也非常清晰。比起前一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张画上面哪部分是花,哪部分是叶子,甚至每一片叶子的形状都表达得清清楚楚!同样是那一团叶子,在这个孩子的笔下,却是结构和细节都是非常清晰可见的。花也是这样,每一处都交代得非常清楚。让人一目了然。

以上两张是触觉型孩子和视觉型孩子对于写生静物画的不同表达。下面再来看看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孩子在表达人物场景的时候,会有些什么不同。

这是两个不同的孩子画的打篮球的场景。我们发现它们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张画是触觉型的孩子画的,我们可以感觉到整张画面非常具有动感,画面中的人物也是动态十足,姿态各不相同,表情也表达得淋漓尽致,甚至一些人物上面还画了一些问号和感叹号以加强画者自己的情绪体验;第二张画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很冷静、很理性,在这个孩子冷静的观察和描述中,画中的人物虽然也各有姿态,但是人物的细节到位,结构也清晰。比起前面一张,更是一种客观的表达。

总而言之,第一张画的小作者更加注重对事件场景的情绪感受,而第二张画的小作者会更加注重对整个事件的客观描述。

我们再通过下面两张画来看看视觉型和触觉型孩子对于深度表达的不同。

可以看出,视觉型的孩子较早就可以表现透视,而触觉型的孩子对于空间的表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在一个用平面表达的状态。

杨老师的话:

当了解到孩子是如此这般各不相同的时候,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多一份理解呢?

当然,这里要提醒的是,这不是一个绝对的划分,大部分的孩子是介于两个极端类型之间的,只是有些孩子偏向于视觉型,有些孩子偏向于触觉型。但是多一些对孩子绘画表达的不同类型的了解,就可以减少很多偏见和误判,尤其是在见到一些触觉型孩子的表达的时候,就不会认为他们画得不认真或者太粗心了。另外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我们需要对孩子在视觉和触觉方面都要有相应的艺术刺激,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类型孩子的感受需要,同时也让孩子在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两方面都得到发展。

作者简介:杨颜,儿童美术教育专家,从事校外艺术教育20年,心画艺术工作室创办人,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NLP执行师和时间线治疗师资格。善于从儿童绘画心理特征来对儿童进行美术教学。著有《藏在儿童画中的秘密》一书。

猜你喜欢

触觉叶子细节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叶子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最后一片叶子(节选)
食的触觉
细节取胜
一见倾心的优雅——叶子
Word 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