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标准答案”的辨析

2016-05-14袁坚

为了孩子(3~7岁) 2016年5期
关键词:标准答案确定性小猴子

袁坚

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审视过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其中有多少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选择的,有多少是下意识地延续了曾经的经历与经验,又有多少其实是来自于外界影响的?其实,那些潮流追逐的教育热点,那些众口一词的“教育理念”,有问题的、不适合自家的,多了去了。

有段时间,我们家孩子画小猴子,都把身体画得很细、很细。他说:这是老师教的,老师说小猴子的身体就是细细的。小家伙一边背“画小猴子的口诀”,一边示范给我看:“月亮弯弯加个5,就是小猴子的脑袋。我画的是侧面的猴子,老师说我侧面的猴子画得好。”我心里对这种“美术教育”颇有微词:就让小朋友记个口诀、照样画个葫芦,真的好吗?猴子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画法啊!猴子本身就有很多不同的品种,大大小小、胖胖瘦瘦……就算是同一种猴子,又哪能一刀切地,全部都是瘦瘦的呢?

但是,见孩子画得那么认真,又把“老师教的”那么当真,我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说才好……

所谓“标准答案”

我们的学校教育是“标准答案”式的教育。前不久有个朋友家的孩子来找我辅导语文,我一看那些题目: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了什么……背后全部都挂着“标准答案”。老师自己就是从这个传统教育中学出来的,转过头教学生,用的还是同一套方法。但是,“标准答案”真的存在吗?猴子真的只有一种体型、文章中的那个词真是因为那个理由才存在吗?

显然并不是。“标准答案”是个很偷懒的做法,把复杂的、变化多端的、微妙的、含混的、模棱两可的……全部剔除,只留下简单、清楚、明白无误的。而这种简单清楚与明白无误,又能带来某种安全感:没有任何分岔的确定性。原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寻求的是确定性。

的确,拥有基本的确定性与安全感非常重要。但那是只有在小婴儿时期、认为妈妈与自己是一体的时期,才会有对全然确定性的追求!稍微长大些,2~3岁起,孩子就开始走向外部世界,去追求变化。即便是同一件事,他也要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做。虽然经常弄得一团糟,但他的确在努力触及世界的真相:没有标准答案,世界是多元的、充满可能性的。

扩展可能性,体会多元化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让孩子去学这种公式化的简笔画:事实上整个幼儿园在那段时间挂满了猴子画,而且那些猴子都长得一模一样!

我能做的、最简单的就是,什么都不说,找个周末带孩子去动物园玩一趟,给他看看各种不同品种、不同形态的猴子,跟他一起观察它们各自都有些什么特点……哪怕孩子的造型能力还不足以把这些表现在画面上,至少他对“猴子”这种生物能有更丰富的理解。

我想要让孩子理解的是:世界万物是多元的,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可能性,而非只有唯一的一种;衍生开来,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方法也可以有多种多样。我们要让孩子看到、直观地感受到这一点。即便近期没时间去动物园,尽力找图片资料、影像资料拓展孩子对这个物种的认知也行。

爸爸妈妈可以把自己变成幼儿园的课外扩展材料库:幼儿园带孩子参观了消防队,那我们回家就来研究消防车里都装着些什么、消防员的工作服有哪几种、除了灭火消防员还做些什么……课堂上教画花瓶和鲜花,那我们来看看画家们曾经画出过多少种不同样子、不同风格,但都很好看很吸引人的花卉静物……

常问问:“还有吗?”

我还有一个经常用到的简便法门:当孩子画出一种花儿时,我会问他,还有其他样子的花儿吗?他说有,又画了一种。再问他:还有吗……直到他画完了所有自己知道的。这时,我就陪他走出门,到处去看看,找找还有什么不一样的花儿?结果很显然,就在我们住的小区附近,我们就又找出了好几种。

遇到问题想解决方法,我也是在他想出一种后,会问他:还有吗?有时候他能想到新的、更好的办法;有时候他想出来的几种办法结合在一起效果更好;有时候还是回到最初的方案,但这也是很好的思维锻炼。

“还有吗?”这个问题也很容易变成亲子间的日常游戏。我跟孩子就经常在外出旅行的路上,随时拿出来玩。比如,在火车上一通乱跑之后,想想:怎样才能找回自己的座位?我们曾经想出过6种方法,你也不妨和孩子一起来想想,说不定还有更多呢!

允许孩子独立思考

我一直觉得“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个伪命题:能正常地建立和发展独立性的孩子一般都会“独立思考”——以自己的方式去想问题!只不过是家长、老师可能经常向他灌输“标准答案”:某事必定是如何如何、某事必须要怎样怎样做。渐渐地,孩子就不再相信、也不再使用自己的思维。

事实上,我们家孩子以前在课外水粉绘画班上,曾经画过一张非常生动的“猴子妈妈抱着猴子宝宝”的画。这个班的老师在每次开启绘画主题时都会先给他们看许多不同的造型、画面,然后他们可以挑选自己最喜爱几张的作为参考,老师也会鼓励他们自由发挥画出自己的作品,不允许完全照抄模仿。但在幼儿园全班同学都照着一个样子画的压力之下,孩子很快就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用过的其他方法……

但这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我也常常发现自己把想法、经验强加给孩子——比如,在玩拼图的时候,我总习惯于先拼角和边,也把这方法教给他;但他却习惯于先拼画面中最醒目的部分,比如作为画面主体的一只小猪,再延伸开去。好在我们家孩子已经比较有主见:他不理我,用自己的方法,很快就拼完了。

其实,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补救措施:在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妈妈不一定是对的,所以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妈妈所了解的也不过只是这世界的很小一部分,而你需要自己去探寻其他的部分。

猜你喜欢

标准答案确定性小猴子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论法律解释的确定性
含混还是明证:梅洛-庞蒂论确定性
李耀进:没有标准答案,唯有用心用情
丢失了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
小猴子
小猴子
法律确定性的统合理性根据与法治实施
标准答案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