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教版教材“解决问题”专题课教材解读陆建江

2016-05-14徐黎明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

徐黎明

【摘 要】新人教版教材安排了“解决问题”专题课,这是达成“四能”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通过简述新教材“解决问题”专题课的内容分布情况,并结合实例,试着解读文本的编排意图: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蕴含承前启后的双重价值,展示自主探究的多样策略,克服解决问题的学习困难。

【关键词】解决问题 专题课 内容分布 意图解读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课程总目标之一,简称“四能”目标。“解决问题”专题课是达成“四能”目标的主要途径。新编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特意安排了“解决问题”专题课。例题的编写体例一般为:低段 “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三个提示;高段“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程序。

一、教材内容分布

据笔者统计,新教材编排的 “解决问题”新授专题课,共81课时,分布在各册教材的大部分单元中,详如下表。

以上表课时数为依据,从新课程划分的四大领域角度审视,新教材“解决问题”专题课的教学重点在“数与代数”领域,共编排67课时,占总课时数的82.7%,其余的14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二、编排意图解读

教材主编卢江老师说过:新教材编排“解决问题”专题课,将培养学生的“四能”落到实处,把“结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落到实处。

(一)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编排“解决问题”专题课,是让学生初步学习并体会到,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思得到的结果。与原教材相比,这是一大改进,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提供清晰的教学思路、发展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例如,二年级下册教材第42页例3,在“知道了什么”的提示下,三位小朋友讲出了解决问题的审题过程,特别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意图是在相对开放(提供三种商品的单价)的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在“怎样解答”里,出示了解决问题的算理、算法、算式;最后出示用乘法验算和结论,蕴含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也亮出了新教材依托验算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特色。过程完整的例题,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范例,既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常规思路,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样板,因为儿童的学习,从模仿开始。

(二)蕴含承前启后的双重价值

理念引导行为,行为决定效果。对于“解决问题”专题课,必须明确其教学价值,然后指向教学行为,期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解决问题”专题课的教学价值取向是双重的。培养学生的“四能”是其最重要的显性价值,“承前启后”则是其隐性价值。专题课一般编排在一个单元的中、后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解决了现实生活问题,又巩固了本单元所学数学知识,实现“生活数学”与“纯数学”的圆融,即“承前”。如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3页例4,既在现实情景中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包括小括号的作用,又学习用画图法和传统应用题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最终解决“烤面包”问题。

“启后”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为促进后继学习的正迁移做好铺垫,如一年级下册教材第77、78页例4、例5,显性价值是用加减法解决问题,隐性价值则是分别为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积累感性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在“解决问题”专题课中,无论承前,还是启后,其教学价值都是远近并重,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需要切实珍视,把正教学方向。

(三)展示自主探究的多样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往往是多样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新教材编写时,很注重反映学情,贴近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的专题课例题中,充分展示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这一编排意图,从一年级上册就开始体现,如第79页例6出示“数一数”和“画一画”两种策略,解决“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问题,还通过“你是怎样解答的”的提示,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化策略的时机。呈现了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方法,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合适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又如三年级下册教材第53页例4“用连除解决问题”,教材同时出示了两位同学的解题策略,使学生明确不同的解答思路源自于对不同的“中间问题”的确立。教材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递进,让学生体验殊途同归的乐趣,体现新课程“重结果,更重过程”的理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发挥课本的作用,提升教学有效性。

(四)克服解决问题的学习困难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必定重视让学生把思考分析、解答反思的过程,用合适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恰恰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到最困难的。数学语言可以分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图画语言三种。口头语言是表达的基础,一般通过课堂上师生、生生对话来培养。书面语言的训练更需加强。如四年级下册教材练习七第5题“一种运动服上衣75元,裤子45元,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教材要求学生填写“我先求 ,再求 ”就体现了对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教材从一年级上册第79页例6(上文曾提及)开始编排“画示意图分析问题”,随着年级升高,逐渐提升要求,如三年级上册教材“倍的认识”单元开始编排“画线段图分析问题”,又如五年级下册教材第99页例3,运用几何直观,画图分析、理解思考过程,将书面语言转化成图画语言,将抽象转化为直观形象,化繁为简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用图画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为其后继学习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同时展现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教师在组织“解决问题”专题课教学时,要精心解读并努力实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根据学情灵活应对,实现教材与学情的无缝对接。新教材全面推行时间不长,我们对“解决问题”专题课的研读及实践还比较肤浅,期待与同行一起精耕细作、守望硕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小越镇中心小学 312300)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同数连加’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在数学活动中认识时间解决问题
两只想打架的熊
《解决问题的策略》复习设计
新题展(函数与圆锥曲线)
新题展(选修4)
新题展(函数(一))
新题展(推理与证明)